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经方皮肤科的应用

考研招生网

考研招生网

经方皮肤科的应用

(2006-06-29 21:36:27 )转载分类:方剂

伤寒处方严谨,疗效高,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 作者在临床上研究了《伤寒论》,将经方用于皮肤病的治疗,每次都取得了奇效。 现列举一些例子,供同行参考,并结合个人学习心得。一.熟记经典遵循经旨使用经方,必须熟记各经典原文,深刻体会其含义,见证为方。 方与证、前贤刘渡舟认为:“《伤寒论》的核心,也是打开大门的钥匙。” 经方大师胡熙恕也认为“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前沿”。 因此,临证用经方一定要学会抓住方证,方证是规矩,是定法,不能违背。

事件一:马,男,60岁,2005年7月9日初诊。 全身泛红的风团伴瘙痒三天。 就诊前曾在外院用西药抗过敏治疗无效。 现躯干、四肢出现红色风团,瘙痒严重,口干烦躁,无汗,无恶寒,无发热,2个即可。 舌质微暗,舌根青苔白,厚腻,脉微浮。 诊断为急性荨麻疹,处方如下。 1 .大青龙汤:麻黄8g、桂枝7g、杏仁8g、大枣10g、生石膏45g、炙甘草5g、生姜2片。 1剂,水煎温服,服用后嘱避开电风扇、空调,宜在家休息等待,略有出汗。 2 .桂枝加葛根石膏: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大枣10g、生姜2片、葛根15g、生石膏40g。 一剂。 第二天,我叫他用水煎服。 像以前一样咽气。查体:风团瘙痒明显减轻,恶寒消失,心烦意乱,口干,多饮,小便少,不流利,舌暗,舌前无青苔,根黄厚剥,脉细微浮。 处方以五苓散合猪苓汤加味。 猪苓10g、茯苓12g、泽泻15g、白术10g、桂枝10g、滑石15g、胶7g (煨化)、苡仁30g、荆芥10g、白蒺藜15g、炙甘草5g。 3剂,水煎服。三诊:风团不再起,瘙痒消失,只夜轻痒,口干明显好转,小便通畅。 舌苔少,脉细,略绷弦。 用桂枝和葛根汤3剂凝固治愈。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发热,恶寒身痛,不出汗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脉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则反之,警惕肉。 这是相反的。 '该案患者主诉风团瘙痒,主证无汗、寒战烦躁、脉浮浮,为大青龙汤方证,故用之; 如果出汗有狂风,脉搏不浮微弱,大青龙汤就不能沾唇。 “穿了衣服就倒立”,这是规则。 为什么只喝一剂大青龙汤就换桂枝和葛根汤? 另外,也是遵循那个煎服的法律。 “饮汗者,止后服。 如果穿了衣服,汗多死了阳,然后空虚,刮起了坏风,心烦意乱,睡不着。' 笔者预期一剂能出汗,患者已60岁,不可再给药,必归桂枝汤类方继之。 这也是定法,不能违背。 二诊时,口干多饮,小便不利,脉浮,五苓散证自不必说。方案二:吕,男,21岁,2005年3月17日初诊。 发热3天,丘疹、水疱2天。 曾在外院诊断为感冒,打针吃药治疗,发热略有减少,但逐渐出现水疱。 现颜面、躯干、四肢多出现丘疹、水疱,部分结痂。 发热、体温测量38.4,发冷、出汗,感到非常无力,意识模糊,摇摇欲坠。

迎新晚会

迎新晚会

舌微红苔厚、脉细的弦数。 诊断:水痘。 处方:小柴胡汤加味(考虑病情较重,赶紧将中药颗粒剂免煎,换算成现煎药量)。柴胡18g、法夏12g、党参10g、黄芩10g、大枣10g、炙甘草6g、生姜3g、葛根20g、生石膏60g、桔梗6g、板蓝根15g。 一剂。 指示马上用热水服用。当天下午2点就诊。 患者自觉症状好转,无发热,体温38.3,无畏寒,乏力减轻,饥饿感,意识不清。 还口干舌燥,舌微红苔白而厚,脉弦细而多数。 向前接水煎剂(去板蓝根,改为生石膏30g、柴胡15g )。 1剂,嘱患者当晚水煎服。 次日三次就诊,精神好,发热下降,体温36.5,乏力消失,纳可,大便通畅,恶寒,无出汗,略有口干,皮疹部分好转,无新皮疹。 改前方(柴胡12g、生石膏25g,去葛根,茯苓15g、苍术12g ) 3剂治愈。这个事件其实是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医院。 “三阳合病,治少阳”,《伤寒论》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首强,肋下满,手足暖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也是常规,不应该违背。 少阳病禁汗、吐、下,独与小柴胡汤同用,故小柴胡汤又名“三禁汤”。 该案被诊断为水痘,目前很多中医遇到感冒、水痘等病毒感染发热,就不能滴注双黄连、清开灵。 方剂为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等苦寒清热、抗病毒,完全丧失中医辨证论治精髓,导致中医药治疗无效,必然依赖西药。二.病情万变重病经方移于皮肤病取得疗效,关键在于正确的辨证论治。 辨证的过程是收集外在的各种症状后,进行中医思辨,总结其内在的发病机制——证。 中医之所以能“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同一症状,内在病机可能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不同的症状可能反映出内在的病机一致。 这就需要临床医生熟悉处方,熟于胸,脱口而出; 要善于点睛,在繁杂的症状表象中把握其内在的真病机,真正把握“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妙处。方案三:胡,女50岁,2005年1月14日初诊。 反复颜面、颈部及四肢红斑瘙痒2年,口干舌燥,2个即可。 舌红苔薄,余温清饮加首乌、白蒺藜、夜交藤、乌蛇3剂。 外面涂强月软膏,不能在吃药后。 仔细询问症状,发现脸上潮红发热,心烦意乱,长期夜不能寐。 舌脉相参,我知道这是黄连阿胶汤证! 故方:黄连9g、黄芩7g、赤芍10g、阿胶10g (炆化)、鸡黄1片、3剂。 服药后,颜面红斑明显消失,瘙痒消失,当晚睡眠非常好。 遂向前服5剂,服药后皮疹瘙痒全部消失,诸症治愈。

《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天以上,烦闷,不能睡,黄连阿胶汤主之。 )。 据了解,黄连阿胶汤邪进少阴,烧伤阴血,邪热心烦,心烦意乱,失眠。 但是,中长期红斑瘙痒性皮病对这个事件也有效吗? 关键是仔细诊察其内在病机是否一致。 黄连胶汤反映的病机关键在于生物体内隐血消耗,心潮澎湃。 那么外在的症候呢? 既可以心烦失眠,也可以是体表皮肤因隐血消耗而未湿润的枯燥、瘙痒、红斑。 所以虽然表象症候不同,但内在病机一致,所以很有效果。 日本汉方家大冢敬节先生在《汉方治疗实际》中路说:“本方目标:出疹子主要见于颜面,隆起程度低,不明显。 手指抚摸,稍粗糙,发红干燥,发痒少,糠状皮屑脱落,刮风或阳光照射会加重者。 '即该方应用于皮病经验总结。方案四:杨,女,51岁,2005年5月13日初诊。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病史13年。

关于职业教育的通知

关于职业教育的通知

四肢关节痛、颈背部疼痛无法缓解已经两年多了。 目前有双肘、手臂、指关节和双膝、踝关节疼痛,颈、背痛。 怕冷,可纳,口干不想喝,喝了高兴暖和,小便少。 舌黑苔白,脉细沉。 余方柴胡桂枝干姜汤配合当归芍药散味:柴胡10g、桂枝9g、干姜4g、黄芩10g、甘草5g、花粉15g、牡蛎20g (预煎)、当归10g、白芍10g、川芎4g、茯苓15g、白术15g 七剂。 患者服用后效果好,诸症减少,并购药服12剂。据了解,服药后明显好转,四肢关节及颈背疼痛基本消失,耐寒、精神较好,舌暗,苔中黄脉细。 在前方加入20g生石膏。 七剂。三诊、四诊,继前服。

五诊,2005年7月15日。 关节痛完全消除,无其他不适,精神好。 将泼尼松龙改为5mg/天。 前方中继服,现在还在观察中。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天,已出汗恢复。 胸胁满是微结,小便不利,口渴不呕吐,而头汗,寒热往来,心烦者,此亦未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治热郁少阳,枢机主教不利,水与水兼饮内伏病变。 刘渡舟说,方证“有少阳热像,又有太阴脾寒,即少阳病和阴证机者”,非常贴切,便于指导临床使用。 胡熙恕同方当归芍药散治疗SLE属血虚水盛、邪郁少阳证有效。 临床观察显示,SLE经西药激素控制稳定后,常出现本方证明,按证明给药确实有效。三、无效总是分辨不清中医看病、看病、看病、参与四种看病,缺一不可。 临床上应仔细诊察,仔细收集中医症候,稍有不慎,可导致辨证环节出错,处方环节出错,最终导致临床无效。

(方案五)余),女,23岁。 2004年12月27日初诊,皮肤反复出现红色斑丘疹、丘疱疹伴瘙痒1年,加重泛发全身半个月。 在外院诊断为湿疹,中西药多次治疗无效。 余生在温清饮中加入荆芥、连翘、苡仁,3剂不得使用。 二诊采用朱仁康氏乌蛇驱风汤加减、4剂,配合抗过敏西药无效。 之后,患者请他治疗。 给与西药几种抗过敏和清热解毒、利湿的中药,都不见效,皮疹瘙痒更大。 四诊的时候再来找别人治疗。 在不遗余力的就诊,仔细询问,全身泛发红斑、丘疹、丘疱疹,瘙痒剧烈,伴刺痛。 四肢皮疹尤甚,伴肿胀,发热,略有渗出。 感觉有点恶风,有点汗,口干舌燥多喝,口渴,身体沉重无力,心烦意乱,晚上睡不着,食欲不振,两班还不错。 月经没到,肚子有点胀,舌头薄,苔白腻,脉搏有点浮。 至此,余恍然大悟:此五苓散方证也! 然后将五苓散与猪苓汤合并后的处方:猪苓12g、茯苓30g、泽泻12g、苍术12g、桂枝10g、苡仁20g、滑石15g、阿胶9g (煊化)、益母草15g、香附6g。 两剂。 消炎止痒洗剂(我院自制)外洗,不使用任何西药。 2天后复诊,皮肤瘙痒和四肢肿胀均好转,口渴和饮料明显减轻。 后保守治疗半个月治愈。该事件初诊、两次就诊均未经过仔细检查,导致辨证不准确。 温清饮(四物汤和黄连解毒汤)宜里热盛兼血虚; 乌蛇驱风汤适合风热盛在表里。 这件事实际上是热得进去喝的证据。 《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出汗后大汗淋漓,胃里干涩,烦躁难眠。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口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2条)出汗、脉浮数、烦闷者、五苓散主之。' 其证微寒、出汗、不渴、心烦、失眠、脉浮数等均为辨证论治(无明显小便不利,但五苓散证明)。 故中医临证,药不抵鸾,必辨证尚不详尽,方不对应,须重诊,特别注意问诊。 听说本案正是“烦渴多饮,饮不解渴”方悟而得五苓散方证。 如果不问详细,问得不好,往往会漏掉出示处方证明的重要信息,导致处方药无效。 另外,从这个事件中,我们也看到了识别使用处方是治疗的有趣的一面。 过去,汉方家矢数道明对中医的醉酒诊断既是治疗,也是善用中医!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