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终身教育反思综述——(教辅和职业高中作业)

职教云网页版

职教云网页版

1、探讨如何摒弃过时的教育理念

教育中存在着12种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分别是:1 .将能力知识化,认为掌握了某种知识就等于有了这种能力。2 .能力自认为是基础知识的铺垫,而缺乏基础知识是受能力需要的驱使。3 .想将能力技能化。 我认为技能是能力。 技术工人认为是技术人员。4 .把知识和技能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我不知道自动化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把精力集中在更高级的事情上。5 .以为人不动感情就能学到知识,却忽视了愿望,忽视了动力。

6 .以为知识可以按学科放在脑子里,不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7 .以为知识只有通过传授才能让学生掌握,以为什么都能教,也能教创造性。8 .习惯从教的角度来看。 不是从学习教学的角度来看。 教学法领会学问法。9 .觉得知识要分成小块来学,将来再组装; 不知道学习知识是如何在整体中调动部分的。10 .以为学习只能从简单到复杂,不懂学习也能从复杂的任务切入,挖掘简单。11 .只重视前人研究的成果,不重视其过程或重视他人研究的过程,不重视学生自身的认知过程。12 .以为什么都可以量化、科学化、模式化,不认同非量化、非科学化(如情感、艺术)、非模式化的价值,导致人文精神流失。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充分吸收新理念、新方法,并在教学中消化,为自身改革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我们应该做以下事情。一、必须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教师要改变以往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在观念上不断更新。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把发展学生放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反思课堂教学的本质。 老师不再只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变革为塑造学习者的新人格。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观念。二、要树立信心,面向全局

首先,要对学生有信心。 鼓励学生对自己有信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和发展知识。 其次,教会学生学习能力不是天生固定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只有找到帮助所有学生的学习方法,所有学生才能掌握知识。 只有想念这些,我们才能摒弃讨论中的错误观念和教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掌握所有学生所教的内容,以期最终使大多数学生达到他们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同时促进自信这一重要思想品质三要掌握战略,发展个性教师既不受传统教学的约束,也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不相同的方法,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掌握相同的教学内容,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你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必须根据情况决定。四要创新教育,发展智慧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在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中,被动学习,只是死记硬背,学校也只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正确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 这些品质很重要,但不足以发挥人的创造性。 我们要敢于批评腐朽、僵化、没有创造性的教育,把培养创造性作为教育宗旨。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不仅成为功利性,而且成为精神生活的追求。

2、学生不再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教师不是号令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有“自觉”思考问题的过程。

3、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结果,还要让学生知道产生这些结果的过程; 不仅要传达知识,还要让学生理解产生这些知识的方法; 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答案,还要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4、教师由注重学生的统一性转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2、举例说明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师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关系,恢复师生关系、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

教师的一切工作,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面向学生的。 因此,如何对待学生的问题一直贯穿其中。 这关系到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 他们有本能或天然的倾向吗?

“学生观”问题实际上是指学生对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认识问题。 正确的学生观就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保证和核心要求。 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老师指出,学生存在两种对应的本质属性。一.向教师寻求性学生的“好学之心”是指学生都模仿、接近、倾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有人把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比喻为像花草树木向着太阳一样,倾向于教师的学生。 “向师性”一词也由此而来。 “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表现为

1 .所有学生都有“学生感”。 感觉自己是学生,学习,听老师的教诲和指挥。 有意识是学生有这样的学生感,这很自然,但也很奇怪。 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是学习和聆听教师的教诲。 不仅如此。 在学生心中,教师的形象总是很大,而且往往比实际人物更大。 他们往往觉得,他们的教师如果谈不上博学,至少在某些方面很有学问、很专业。 这是因为事实上教师总是在某些方面比学生知道得多,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因此,钦佩、尊敬、崇敬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可以说是学生的自然倾向和基本心理特征。2.学生的再一个共同心理是:不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教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班主任。学生的这种希望表明:教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也许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或者说,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同教师在一起或在教师的影响或支配下度过的。在一定上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他们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他们才殷切地希望能遇到好教师。3.学生还有一种共同心理,这就是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的注意。当然,这里所说的是教师的热情的注意,而不是冷眼的监视。教师的注意,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发现了他们的光彩,意味着对他们的了解、重视、鼓励、关怀和喜爱。教师的注意,常常比表扬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和作用。由于这样,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注意,就可以在他和这个学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并且鼓舞这个学生更加向上。反之,对一个学生长期忽视,不予注意,就等于抹杀了他的优点,以至否定了他的存在。二、"独立性"

独立性也是学生的本质属性。无论学生是如何倾向于老师、和老师有怎样的依赖关系,也无论怎样地缺乏独特的个性,也无论是年龄大小,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学生的独立性有四层意思:

一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二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三是: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独立自主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指的是个体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需要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表现在: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自己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哆嗦;自己相信自己能想出解答的问题,就不愿再叫别人提示;自己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再让别人帮助或多嘴。实际上,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四是: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第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饮食起居、辩认事物、说话听话、读书写字、争论辩解、画画唱歌、戏耍交游,一直到许许多多课堂上没有教过的社会生活知识和能力,绝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独立学来的;第二,即使是教师教给他们的东西,也是靠他们已经具有的基础,运用他们已经具有的独立学习能力,包括听、看、读、想、说、写、练等,才能被他们掌握的。但是,教师由于总是从"学生需要教"这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同时又常常被一些难教之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所吸引,再加上站在高处往下看,就常常会低估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的成果。反之,如果你不承认、不尊重、不认识和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独立性",那你不仅不能在教育或教学工作上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会造成严重恶果,并遭到学生的反对,以至在学生中间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导向。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及其两者的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3、举例说明你是如何关心学生心理的。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卫生讲座等帮助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困难,人格发展,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如校刊、校报、录像、广播、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等,确保学校有畅通的渠道让学生疏解心中的郁闷情绪,通过开展关爱行动建立学生互助,让学生的情绪有个发泄的途径,通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随时了解、关注、指导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仅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自我。4、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职业道德本质的理解  我理解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是做人与示范。做人就是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的问题,示范则是用自己的行动来给他人树立榜样。

  首先是做人。教师也是一个人,教师职业也是一个很普通的社会岗位。

招生办

招生办

学校要培养的人,并不是掌握某种技术的人,而是具备优秀人格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讲"培养人是学校的最主要的目的"。我们强调的育人胜于传授知识,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其次是示范。这种示范不能是表面上的示范,而是从内心出发的示范。因为有着对利益的追求,有些人可能成为两而人。在公开场合是一个"天使",而在非公开的场合则是放纵个性的"魔鬼"。而教师的示范则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实例1:教师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态度和方法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有时教师要面对复杂的问题和难处理的问题,教师处理和解决此问题的态度和解决时使用的方法是否正确,将对此时面对的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学生产生影响。如果教师只从解决一时之困局的角度解决问题,而不考虑可能要做的对学生的示范,则可能会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  实例2:教师在学生面前讲正确的道理,但在背后议论时则把正确的道理全部否定掉。正是因为教师言行的人前背后不一致,导致社会对正确言论的不信任。如果一个人说正确的理论,不是为了启迪别人,而是为了得到上级的认可,则此种言论只能成为虚假的掩饰。教师对学生的示范给学生的印象可能是:人为了发达可以不择手段,人为了得到好的物质回报可以做两而人(或面具人)。  所以,我认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是:做人与示范。5、谈谈你对"听课是同伴互助的有效方式"的理解。

教师在职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善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正如波拉姆对教师在职教育所下的定义那样:"在具有初级专业证书之后,从事于初等和中等学校工作和校长参与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其主要或惟一的意图是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以便他们能更有效地教育儿童。"教师的专业发展方法和多,"自我指导的发展方法""同伴合作的发展方法""更新角色的发展方法"等,但研究表明,"教师就职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学校层面来思考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听课与教师专业发展

听课,对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并不是陌生的词语,在教学的第一线,听课是司空见惯的:新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常听课学习,学校领导评价教师需要听课,带教教师指导实习教师需要听课,教材编写者为了编写适合特定学生的教材需要听课,研究人员为了研究课堂中的一些课题需要听课。听课的目的和作用具有多样性。教学研究人员可能更关注与课题内容有关的内容,如教学方法的使用问题,课堂提问的策略。因此研究人员可能需要做详细记录,甚至需要照相、录像。学校领导作为评价者可能更多注意教师的提问、解释、班级控制、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领导可能只需要记录一点供下次学校教职工会议上发言之用的信息。对老教师,领导可能更多地注意他的教学艺术风格,而对于实习教师或新教师,由于在上课时可能会出现某些课堂管理方面的问题,所以领导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于"为什么学生会产生违纪现象","他们事实上做了什么""教师如何反应""今后采取什么措施来避免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等问题上。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的听课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从听课与被听课者的关系来说,是同事之间的听课,属于同事互助指导。从过程来看,这种听课通常有三个环节--听课前的共同准备、听课过程、听课后共同讨论。其中,听课后的讨论是重要的一环,通过讨论达到预定的听课目的,进行的讨论通常是不带有评价色彩,讨论中有充分的交流切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的听课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实际上,被听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活的教学案例,听课后的讨论实质上就是案例分析。案例可以反应各种情景的教学,各式各样的案例让教师"身临"各种各样的实际教学中,摸索、学习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经验,体会教学实际中出现的一些事件的处理策略,从而可高效地使教师得到处理各种可能的教育教学事件的能力训练,增强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本领,培养对现实教育教学问题作出决策的能力。具体而言,案例教学有以下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 知识方面,通过案例分析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做中学",获得的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而不象那传统教学模式下获得的抽象的、过度概括化的生硬知识,它能立即被用于相似教学实践情景中去解决处理其中的类似的疑难教学问题。 能力方面,案例分析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案例分析获得蕴含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知识,还在于教师们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案例分析多采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立的讨论法。从而能为教师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创造环境,教师们有着较大的自由度、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这样培植创造才能的土壤,有利于教育教学创造能力和精神的培养。技能方面,案例分析通过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教师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作出反应,从而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教学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从中可以获得各种教育教学技能。同时,教师在分析案例时,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技能,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着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教学,从而又能及时而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地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哲学观方面,案例分析可培养教师们的反思精神,发展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教师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因为案例分析本身就是对案例所描述的个别教育教学过程的分析、思考、评价等操作行为,其本身就蕴含着反思教学的方法论因素。教学的自我反思精神对教师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另外,案例分析的问题由于少有既定的或固定的答案,这样反而能使教师逐渐认识领悟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哲学观。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听课的内在意义就在于通过听课活动,互相指导,使教师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得到切磋,使教师关注的问题以案例得以分析,从而共同进步提高。关于同事听课互助指导的效果,乔依斯和许瓦斯曾经做过研究,他们让两组教师同时参与三个月的在职课程培训,但其中一组在受训期间同时在校内进行同事听课的互助指导,而另一组没有。结果发现,前一组中, 的教师能在**常的课堂中有效地引用所学的技能,而后一组中只有 的教师能有同样的表现。斯帕克斯、辛和西弗里特在各自的研究中也发现校内同事间的相互指导远胜于其他形式。林瑞芳等的香港听课文化的研究同样表明,同事听课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也有利于将学校变成一个互相关怀的社群,从而有利于学校发展。上述研究表明 ,教师间的互助听课和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听课策略 听课前的说明

为使听课的目的性更强,应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第一,听课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非考核,不是褒贬某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而是探求相互促进的策略和方法,相互取长补短,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鼓励教师敢于尝试困难的课题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且乐意向听课者请教怎样解决自己正面临的难题,而不是把听课看作是一场表演。第二,听课也不是挑刺或找不足,课堂上好的不好的事件都是有价值的,所以听课教师不会对被听课教师存有挑剔之心。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真诚相待,相互鼓励、支持和谅解。第三,确定听课的内容,引导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共同商定听课内容,彼此知道听课的重点是什么。一般而言,重点是双方或单方想克服或解决的问题或困难,如如何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如何处理纪律欠佳的学生,也可能是听课者想借鉴的教学方法。 听课前的共同准备 听课者与授课者共同商定所感兴趣的教学课题,商定大家都方便的时间,预计会碰到的难题,并商讨解决办法。听课者要在教案的设计上提出建议,也要帮忙搜集资料和准备教具。这样,听课者并非是置身其外的旁观者,而是共同寻求改善教学的伙伴,从而减轻授课者的压力,也降低了考核、评价的可能。因为教案和教学程序是共同设计的,没理由让授课的同事独自承担所有的责任,授课教师只不过是共同设计的教案和教学程序的演绎者。

听课过程,课堂上的观察要针对课前与授课教师商定的问题和范畴,记下课堂的情况,这些资料讲成为讨论时可援引的例子,从而避免空泛的讨论。例如,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有兴趣探讨学生能否掌握某一个难点,听课的教师便要留意授课教师讲授中向学生提了什么问题,学生怎么回答的,教师做什么反应,听课者要在这些项目上记录下当时的情况,以便讨论时与授课教师一同研究。如果双方都希望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学习,听课教师便要多留意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操作安排和引导情况,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种种表现,可能还要深入小组细致观察讨论的具体细节,体察是否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学习 从方法论上来说,观察的方法可以分为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听课中可能只用一种方法,也可能都使用。如果听课采用定量方法,那么就需要对课堂事件记数;如果采用定性方法,就需要对事件做出描述。例如,"请你朗读这一段。"从定量的研究方法来看,可能是教师在课堂众多指令中的一个,在分类系统中可能被编码为"对个别学生说的"或"读"的类目中。如果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那么,就需要关注这句话的意义、作用,对个体的影响和群体的影响。是这位学生读得好,老师请他为同学做示范?是这位同学不理解句子,教师通过朗读促使其自悟?教师说这句话前提是什么,这句话产生什么样作用。定量方法(如对事件记数)可能提供一些课堂上有趣的见识,但它在全面描述课堂生活方面不尽人意,而定性方法能弥补这些不足,但定性方法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课堂记录是课后讨论的依据,因此听课者要对课上的活动、对话做详细记录。最简单的记录方法是笔录。这种方法费时费劲,也可能遗漏事件,但笔录不需要化额外时间整理,在观察时间内就可获得事件的全过程,马上可以为听课后讨论所用,而且笔录可以记录下非语言方面的内容。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录像或录音,这种方法可获得重复的声音和图像,为讨论、分析、核实笔录提供可重复的、完整的材料。单纯依靠录像或录音,镜头之外事件难以记载,声音之外情况无法获得。 听课后讨论的技巧

听课完毕,许多授课教师习惯问听课教师:"你觉得这堂课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引导听课教师评估一堂课教得好不好,从而偏离了同事互相听课指导的精神。听课讨论的焦点是针对事前感兴趣的问题,请听课教师就这个问题或环节谈一谈。这样听课教师便可以把观察到的有关资料罗列,而后仔细讨论。总之,听课教师不赞赏、批评或对一堂课好坏下结论,授课教师也不在于了解听课教师对自己授课的评价。听课后的讨论内容应该是听课前与授课教师共同商定的问题和范畴,或是双方都感兴趣,都想研讨的问题。讨论中如实报告观察记录,一同分析讨论,结论应该由双方一同分析后得出,而不是由听课教师告诉授课教师。6、谈谈你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的。 在教学工作中我曾这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粗暴训斥,也不要包办代替,而要耐心启发、循循诱导。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应当讥讽,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学生一起来寻找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对学生学习上的优点和点滴进步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给予鼓励和表扬。总之,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有亲历成功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充分满足这种愿望,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竞争并且在竞争中给每个学生留下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创造一种进行观察学习的环境。例如,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可以发动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组织交流与讨论;可以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交流、讨论解题的思路与策略;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等。这些交流与讨论都会活跃学生的思想,在讨论中,学生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我效能感,也能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还可以从他人的身上看到自己还没有发觉的潜能,这些都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 因此,教师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和对待学生。当学生取得成功时,要勉励他们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当学生失败时,一定不要取笑或贬低,而是要鼓励,给他们以积极的期待,教师要以各种方式向学生表明"他们一定能取得进步和成功"。要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挫折常常是一些不稳定因素造成的,是追求进步的人要经常遭遇的,关键是对待它们需要有正确的态度。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避免因为确立的学习目标不合实际,或与同学的盲目攀比,造成过多的挫败体验。 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是不同的,有"早慧型"的,也有"大器晚成型"的,个人的爱好和特长也各有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和别人盲目攀比,而要立足现有基础,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要以一个合理的基础点作为比较对象。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以关心、爱护、鼓励,让学生感到"在教师心目中,他是一个好学生,一个能够取得进步和成功的学生。" 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7、结合相应问题的调适方法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在今后的教学与生活中如何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节: 一、 转变自身的观念

在我们看来,导致自身情绪、态度或行为的衰退的原因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工作头绪的繁多等等,然而美国心理学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引起情绪的并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人们对每件事情的看法。职业倦怠的产生固然有外界的因素,然而更多的是教师自身对事件的认识态度,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从观念上转变,从调整心态做起。 1、 把教师这个工作当作事业去看待。如果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一份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来看待,就难免会在工作中去计较个人的得与失,那么心理上的失衡也将成为在所难免的。而如果我们能够把工作视为事业,然后怀着一颗事业心,就会在我们的工作中多一些热情,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奉献,少一些索取;多一些进取,少一些颓废。达到这种境况,我们就会感觉到:工作着就是快乐的! 2、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从生活中去发现美。 有人曾经说过:"幸福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让看待自己的拥有。

江苏教育信息化

江苏教育信息化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往往是为学生所困:每天为如何改变学生的缺点煞费苦心?所以看到的竟是学生的缺点,眼中的学生也是"问题学生"。试想:每天看到的都是你不愿意面对的,你的心情能好吗?罗丹曾经说过: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教师而言,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千里马,多发现学生的优点,那将会是另一番心情。 二、 提高个人的素质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虽然产生职业倦怠有较多外界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自身能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既然外界环境我们暂时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就需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入手来解决当前的职业困境。所以,我们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提高: 1、 提高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是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一次革新,一个挑战,有不少老师对此就感到了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备课?不知道如何上课?不知道如何组织教学?严重者产生过度焦虑或职业恐惧,所以提高教师的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首先,应该加强个人的理论学习。组织教学、驾驭课堂是一种实践操作的能力,他的成熟依靠长期的艰苦训练,也离不开理论的学习指导,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不仅要提高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学习,还需要学习涉猎更多学科的理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其次,潜心备课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的保证。不备课就不能上课,北部毫克也上不好课。如果把一堂课比做一次战役,那么备课就是战斗前的深谋远虑、周密部署。因此,提高组织课堂、驾驭课堂能力也应从备课水平和备课能力入手。 另外,提高应变能力也是一个方面。课堂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好,便会引起混乱,干扰教学,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要保持冷静,巧妙地处理。搜集了一些方法有借题发挥法、顺手推舟法、将错就错法、幽默调侃法...... 2、 提高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

职业倦怠产生是教师自我调控能力不足的一个反映,有许多学校因为师生紧张、师生冲突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没有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造成的,所以教师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心平气和的和学生交流、相处。要不,就要学会宣泄,通过适当的方式与途径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学会转移,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去;人在遇到不良情绪的时候,如果不能自我调节,就会丧失继续前进的勇气,如果善于自我排解、自我疏导,就将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职业倦怠也是由于我们长期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而造成的,没有一点创新,就会感到枯燥,就会产生倦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进行教育科研也是摆脱职业倦怠的一个途径。 1、 选择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提高效率,减轻负担。 许多老师感到负担重,其原因主要时工作不得法,做的大多是无用功,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既能有效的避免职业倦怠,又可以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2、 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成就感,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这样的研究,会利于教师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并且使教师不断处于一种新的问题情景之中,促进自身的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保持进取心。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教师的成就感也会增强,幸福感也会随之产生,此时怎会再出现倦怠呢? 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教师职业幸福、教育事业是否顺利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如何摆脱职业倦怠,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8、自卑与自负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你认为应如何协调好这种关系?一、自卑与自负之间存在的关系。

  教师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两极上。也就是自卑与自负。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表现的机制不同。按照路线来分一个是极左一个是极右,这都是有害人的心理健康。  自卑者总感到各方面低人一等,缺乏自信,悲观失望,心境恶劣。具体表现为:认知歪曲,适应障碍,意志薄弱,思想消沉,情绪压抑,心理不稳定,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敏感脆弱。

  自负是一种自我膨胀即过度的自信,对自己的认识以点带面,一方面好就认为自己光芒万丈,很了不起,孤芳自赏,瞧不起其他人,不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更缺乏自我批评。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盛气凌人,总认为自己对而别人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难以和他人心理相容,影响他的人际交往。过于自负的人会产生自恋人格,也叫水仙花症。  自卑与自负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存在,只不过在有的人身上表现程度不同罢了,有的严重,有点较轻。教师作为育人者,对自卑与自负要严加进行控制,否则会影响到学生。甚至影响到学生一生。二、协调自卑与自负的关系的措施。

自卑与自负不仅体现在教师身上,只要是人都会有不良的健康心理。我认为以下措施有助于解决问题:

1、加强人性的修养。其实人性都是自私贪婪的,为什么有的人高尚?有的人卑劣?这就是人性的修养不够,人性的修养与读了多少书无关。有的人学了不用等于无用,有的人用了不学等于乱用。加强人性的修养关键要读我们古代圣贤书,如《论语》、《道德经》、《易经》等书籍。古代圣贤把人性分析的精辟独道,对自己领悟人生和修身有帮助。 2、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 能使人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 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而且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让体育锻炼让你的身心活出精彩。 3、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管人的欲望有多大,有无数。有一点那就是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人民服务是古今中外不可改变的定律。为人民服务看起来是伟人做的事,其实不然。只要是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为他人生活。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永生,因为人不能说我活这几十年我就走了,不甘心,我一定要想办法永生。西方人找不到任何途径,最后只有寄希望宗教,叫"信我者得永生"。中国人不必要,中国人是你活在大家的心中你就永远不会死,你看孔子永远没有死过,他活在我们心中,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就是根据人民的需要,为人民服务。 以上是我肤浅认识,不足之处可以批评。 9、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新的基本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又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工作原则,对于学校,以人为本就是以师生的发展为本,珍视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施行人性化的管理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树立和落实胡锦涛书记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学校的具体体现,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在教育中体现以人文本?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是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人处在中心的位置,正体现出学校教育更应该以人为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创建以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  二、在教育实践中要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也是互敬互动的,这种关系的建立又取决教师的人格、能力等各个方面。具体说有以下几点要求。 1、要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要讲平等尊重,不讲"师道尊严";要讲理解引导,不讲包办代替、强制命令;要讲师生互动,不把学生当作知识填充的容器。我们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隐私,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在学习的征途上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的伴游。  2、要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人的个性发展  不完美的人,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往往是差异才见个性,差异才见特色,差异才见生动。教师要正确地看待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个性,承认人文全才,肯定人人有才,既有人情又要有道理,做到有情有理,情理交融。   3、要多关心爱护学生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没有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是不会产生心灵撞击的火花,未成年人身体发育不健全,心理不成熟,特别需要关心爱护。教师应该以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像慈母对待孩子一样热爱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心理,做到以情感的力量感化人。  三、在德育教育中,更要体现以人为本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在学校的具体工作中,可以分为: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和思想品质教育;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和发展学校的德育小气候四部分。  1、加强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教育  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道德规范。《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讲文明,懂礼貌。学校应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中的好行为进行表扬,鼓励大家学习。  2、注重心理健康和思想品质教育  教育不只是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时候培养完整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工作,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和解决,相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  现在处于教育改革时期,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不是现代素质教育所需要的,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实施自上而下的管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此外,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自我管理,学校不妨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学生值周或值日,对学校实行自下而上的管理。  4、发展校园德育小氛围

  首先是学校领导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学校领导是学校工作的决策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学校领导应该重视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治学严谨的精神,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灵。 最后是学生学习风气的匡正。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同伴氛围,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重要方面。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方向。10、谈谈对“教书是义务,是福利,是前进的加油站,也是建设完善的训练场”的理解。(1)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总要求

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养总体要求是: 《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发展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战略目标,以提高师德素养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高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 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养,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撑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是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班培训。 未来五年,全国1000多万名教师每人培训360学时以上;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开展国家级培训;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出国培训; 采取组织200万教师开展学历提升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1 )积极创新培训模式。 2 )不断优化培训内容。 3 )努力改进训练方法。 4 )积极开展教师远程教育。 5 )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制度。 6 )建立师资培训机构资格认定制度。 7 )实行师资培训项目招投标制。(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

1 )完善五年周期教师培训制度。 2 )建立严格的师资培训学分管理制度。 3 )建立师资培训机构资格认定制度。 4 )实行师资培训项目招投标制。 5 )加强教师培训质量管理。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