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美而行-自由成长-南昌二十中省普通高校特色学校认定总结

中专

中专

1

美丽自由地成长

——江西省普通高校特色学校认定总结

办学特色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推进普通高校特色发展是提高办学质量、增强高校教育吸引力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高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我校自2008年创办第一个媒体特色班以来,现已成为南昌市媒体艺术高级中学,10年来学校一直走媒体特色发展道路,目前已基本完成由特色项目向特色学校的转型。 现将我校工作情况报告如下:第一部分学校发展的定位和特色,以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以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以《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教育部等四部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 年)》为指导,按照“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总目标,提出“特色工程——学校特色3354特色学校——名牌学校”发展思路培养“合格特长”学生,以培养“专业专业专业专业专业知识”的“学校特色”为学校传统优势,创建“规范特色”学校,形成“大美教育”特色教育品牌,提高学校综合实力,以美促德、美启智(一)特色发展历程和办学理念

我校创办于1963年,是省级重点建设学校。 2008年开始媒体专业方面的试点教育,通过开设媒体艺术选修课,开展主持人竞赛等素质教育2

培养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基本技能,指导有潜能的学生报考媒体艺术类专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经南昌市教育局批准,2010年秋季开始招收媒体艺术特色班,成为江西唯一一所公立中学开设媒体艺术特色班的学校。 2014年开设江西教育电视媒体联班。 2015年,经市教育局批准学校新增“南昌市传媒艺术高级中学”。 同时,我校也是江西省朗诵与语言艺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和江西省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考试的首批试点学校。 经过10年的探索,在打造媒体特色的过程中,我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 本校的教育哲学是“大美教育”。 美者旨在成就一个蕴涵着德的美行、兼具感性理性、在德的培养中德才兼备、言行优美的人。 大者,喻广,意为德行到美,品高志远,越知越广,渐高。 大美教育主要体现在课堂美、课堂美、教师美、学生美。

我的办学理念是:向美行动,自由成长。 学校培养学生,既要追求“可能性”,也要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升入高中升学,更要追求“必然性”。 也就是说,不仅要为升学搭建立交桥,让更多的孩子在现有文化条件下考上理想的大学,还要追求“质量”。 让孩子们在大美教育的背景下以幸福的姿态向美前进,用我们的努力为他们创造自由幸福的时光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校训“大美无言”、校风“美人之美”、学风“各有所美”、教风“玉成”

3

(二)特色发展目标

我们育人的目标是让全体学生有高雅的形象、优雅的气质、高雅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美丽的人生。 基于这一育人目标,我们的特色发展目标如下。 1 .内涵性目标

探索“向美前进.自由成长”的理念、内涵和路径; 推进基于特色办学的内涵式发展系列探索。 2 .实验性目标

推进“媒体艺术教育”特色办学课程改革实验,完善大美课程框架,提高学生能力素养,探索媒体艺术特色发展道路,采取美育人管理模式。 3 .主体目标

在“媒体艺术教育”办学特色的引领下,提升师生自主发展水平,培养全体学生形象高雅、气质优雅、情趣高雅,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美好人生。 目标为校园环境美、课堂教学美、师德高尚美、学生品行美、高雅艺术美。 4 .有条件的目标

着眼“媒体艺术特色教育”的基本要求,立足校园,以创建现代中学校园特色电视节目、广播节目为目标,配备若干特色教育功能课堂,让师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借助专业团队的力量设计具有媒体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特色浓厚的氛围,提高学校文化质量,塑造学校品牌形象。 二、特色发展定位和中长期规划

学校将特色定位为以媒体艺术为主导的美育特色。 学校校园文4

化、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围绕媒体特色展开。 为此,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特色建设中长期规划,具体过程如下。

1 .现状调查与营造氛围(2010年9月——2011年8月)在学校教务处设立和配置媒体特色班,市教育局批准全省率先创办公共媒体艺术特色班。 学校多次邀请江西师范教师到学校做媒体艺术高考形势专题报告,学校专业教师在教职工大会上开设讲座,介绍播音编辑指导等专业课程。 2 .总体规划和精细设计(2011年9月——2012年8月)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办学传统、文化积淀、师生特点以及办学资金

考虑来源等因素,制定《南昌市第二十中学推进特色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2 —2017 年)》,明确其阶段和建设重点,形成学校明确的办学特色。 各部门制定具体建设方案,确定重点,开展前期研究,进行综合论证,为全面实施规划做准备。

3 .多点切入和深度推进(2012年9月——2017年8月)特色学校建设规划申报和全面实施、投入运营,取得初步成效,实践----反馈---调整---通过实践,规划具体做法如下:

(1)开展特色建设课题研究,深化学校特色建设工作,以课题驱动推动“特色工程”向“学校特色”发展,再由“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迈进,最终建成“名牌学校”。(教科处)(2)开发和完善必修和选修课程,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大美传媒特色课程群,引领学生的社团活动,拓展学生传媒艺术素养的发展空间。(教务处、艺教处、教科处牵头组织,政教处、团委学生会、各学科组、年级组分工落实)5(3)安排专项培训经费,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教师“专业+专长”培训、课改培训、特色学校建设培训,提高教师育人能力,锻造“十美”教师团队。(办公室)

(4)以我校正在进行的“三段四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基础,构建审美化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领略教材中的“美”,感受学习的“美”,凸显“以美启智”育人目标。(教务处)

(5)发挥我校传统体育项目女子篮球、男子排球的特长生培养模式的传统优势,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丰富“以美健体”的育人途径。(教务处牵头,政教处、体育组、团委学生会配合落实)(6)以抓好校园常规管理、打造经典活动为主线,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美养德,培养遵循规范,追求个性,自信自立,崇尚卓越,身心健康,主动发展的人,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培养具备文雅的形象,优雅的气质,高雅的情趣的“十美”学生。(政教处牵头,全校各处室、年级组、教研组密切配合)4.实践反思与阶段总结(2017 年 9 月——2018 年 6 月)全面总结反思,总结提炼和成果展示,发挥特色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并制定《2018 年——2020 年南昌市第二十中学特色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第二部分 特色学校建设与改革创新

一、大美无言,润物无声——以校训校风为载体,形成大美特色校园文化。

《庄子·知北游》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无言”是我校文化精神和办学理念的概括和总结。我们紧紧围绕学校的大美教育哲学和“一训三风”扎实开展了6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处室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向美而行,自由生长”的学校人文精神。目前,全校上下文化活动见诸行动,奋斗目标深入人心。

1.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学校人文环境。

学校以传媒艺术为主导的美育特色为发展特色,一方面在校园软硬件设施上,以美育特色教室、校园公告栏、班级文化布置以及有传媒美育教育思想的师资配置等方面着手,处处彰显传媒专业的特色教育。另一方面重视各种文化的熏陶,办好学校墙报、橱窗,移动展版,每月有主题,每月有特色。这无声的一切,都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学生,让传媒美育教育思想如春雨一样,悄无声息得浸润到每个师生的心田。2.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其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文化来内化。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制度体现了三个特点:“全”,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便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将之装订成册,人手一份。平时加强学习,抓过程管理、抓内化自律。从而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有利于营造一种公正、公平感,有利于形成正义向上的校风。二、玉汝于成,玉成其美——以大美课程为核心,形成大美特色育人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具备“玉成其美”的能力,帮7

助学生成长成才,我们在课程设计上动脑筋,在课堂改革上想办法,在教师提升上下功夫,形成了一套完成的课程体系和教师培养计划。(一)制定特色课程整体规划,形成大美特色教育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以传媒特色为主,以校本选修课程为辅的美育特色已经成为了我校的主要特色和发展方向,并以此构建了“统筹特色”为主题的大美特色课程体系,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特色化融合两个方向进行了整体设计规划,努力使我校的课程“有特色,求品质,谋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依据课改精神,我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三大领域,即国家基础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和传媒艺术课程。 南昌二十中特色课程分类表课程板块 课程项目 课程目标指向

国家基础课程

教务网络系统

教务网络系统

社团类:科技学术类、理论学习类、艺体类、手工创作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生活素养、艺术素养、职业素养、社会素养,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形成相对完备的知识层次,掌握健康向上的生活方法、态度。增强学生的动手、生活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传媒艺术课程 专业型、普及型和兴趣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

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朝着自己特长的方向进行研究,为未来的发展掌握必要的技能1.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8

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我校严格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学校出台了《南昌二十中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开足开齐了国家课程,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严格遵守上级部门规定的作息时间。2.校本选修课程是涵盖自然、社会、科学和人文等的综合性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2017-2018 年我校开设选修课程的老师有 71 人,占全校教师的 59%,课程分为活动、拓展、社团等三大类,参加选修课程的学生有 1287 人,占学生人数的 87%。3.传媒艺术课程是我校的特色课程,旨在通过传媒艺术专业培养,培养学生兴趣,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学校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方式设计为“一个目标、两种课程、三个梯度、多种评价方式”的课程体系。

“一个目标”就是以培养具有“文雅”形象、“优雅”气质和“高雅”情趣的“十美”学生为目标,力求让学生通过传媒课程的学习,在日常习惯、谈吐举止、个人气质、艺术修养等各方面有所进步。“两种课程”指传媒班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文化班的兴趣选修课程。自从我校创建传媒特色学校以来,有大批立志走上传媒道路的学生来到我校就读,并希望通过三年学校的培养能够考上更高一级的学府继续深造学习,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传媒艺术班,并针对这些专业班级,设置9了高中三年的传媒教学课程体系,编写了传媒类专业教材,如《普通话基础》、《视听语言》、《即兴评述》等 11 本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由浅入深,对接高考。同时,我们加强了传媒教学研究,规范了传媒教学的日常管理,力求专业必修课程更加系统、科学,推进传媒班专业课与文化课,专业教材与普高教材,艺术创新与知识传授“三个并重”发展,使专业必修课程规范化、系列化。

而针对文化班我们主要是开设了兴趣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特点就是生活化、技能化,突出普及性、趣味性、实用性,如《说好普通话》、《影视欣赏》、《艺术鉴赏》等校本课程,目前这些课程均由专任老师开设,其中《说好普通话》和《影视欣赏》两门课程已经成为了全校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文化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开展走班学习,并记录学分,目前加入传媒兴趣选修课程的学生达到了 87%。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传媒兴趣课的开设,普及传媒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全体学终身生受益。“三个梯度”,对传媒班而言指的是高一的基础型课程、高二的专业型课程和高三的小班化课程;对文化班而言就是高一的普及型课程、高二的兴趣型课程和高三的专业型课程。我们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来满足他们的要求。

最后,“多种评价方式”主要就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我们不仅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传媒类的比赛,创建或参与学生社团,参与传媒项目或课题的研究,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比如学生学习《说好普通话》这门课程后,都10要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并拿到相应的合格证。这种将评价体系项目化、社团化、赛制化的方式,更加有趣也更加全面,使更多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提升了他们的自信,达到让学生乐学、好学、善学的目的。4、为保证特色课程顺利实施,我们将选修课编入课表,每周利用固定的时间开设选修课:每周三下午第四节课和周五下午第二节课为校本选修课时间,每周二下午第三、四节课为社团选修课时间,每周六下午为活动选修课时间。每周选修课数量达到了 54 个课时。11

(二)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大美特色教学体系。要培养学生具备“文雅的形象,优雅的气质,高雅的情趣”,从教学的角度看,就是要培养勤奋学习、守时惜时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为此,学校着力打造大美课堂,挖掘文化课美的内涵,凸显专业课美的本质。1.立足文化类课堂,构建学科审美化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立美立人的乐园。

教学的过程是发掘美的过程,优质的教育必须除了发展学生智能以外,还要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学力向上、品格向善、学识向真、行动向新的价值观念和相应的实践能力。因此,继 2012 年学习杜郎口等课改校经验推出我校“三段四步”生本课堂之后,我们积极围绕大美教育哲学理论,努力改进并构建审美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传媒渗透教学的方法,重新定义“好课”,打造“大美”课堂。通过党员教师风采课,青年教师创新课,中年教师创优课和骨干教师示范课,全面提高“20 中好课堂”水平,以课堂改革为学生提供“全营养”式的教育,以特色项目为学生提供“全到位”式的教育,以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全服务”式的教育,实现学校“大美”教育目标。全校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教师均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选择。学科审美化教学模式让师生徜徉在在传递美、展现美、收获美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三为主五关键”的大美课堂教学理念,即:以学生12

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主线,落实五个关键点,即目标饱满、内容丰富、过程立体、方法灵动、评价宽容。用教学理念和美学理念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改进我们现有的生本课堂,使其更具鲜活性。具体流程如下:2.立足艺术类课堂,全员参与,全面培养艺术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渠道,只有抓实传媒特色课堂教学,才能保证人人参与,全面培养艺术素养。为此,学校从开设开发传媒校本课程入手。“三个优先”开足传媒类课程:优先保证师资、优先安排课程、优先配备功能教室。

“四个注重”开好传媒类课程:注重强化知识目标,注重学科情感培养,注重教师专业培养,注重质量评估。“丰富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为整合教学内容,彰显办学特色,13

学校结合地方特点和学校实际,将传媒类专业课开发为校本课程。(三)立足教师终身发展,打造大美优秀教师团队。“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出自宋·李觏《广潜书》)”。学校的根本在教师,要实现“玉美其美”,教师不仅需要有“玉人”之能,自身也需有“玉人”之艺。我校现有在职教师 127 人,研究生学历 9 人,占总人数的 7%,本科学历 119 人,占总人数的 93.7%;传媒艺术教师 13人,占总人数 10.2%;中学高级职称 56 人,中学一级职称 30 人;市级骨干教师 10 人,市级学科带头人 2 人,省级骨干教师 3 人。我校教师队伍整体学历程度、专业化程度高,教师的发展基础好,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年轻,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居多,40 岁以下教师有 66 人,占总人数 52%。他们思想活跃,富有朝气,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能力强,热情高、干劲足,上进心和创新意识强。为此学校制定了《南昌二十中教师发展三年规划》,推出了“Y-C-P”教师专业发展计划(Y-青年教师,C-文化课教师,P-专业课教师),以教师发展为本,以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1.实施“青蓝工程”系列培训,以教学常规培训为重点,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晋升空间。通过丰富师徒结对内涵等措施,鼓励他们走“学习、实践、科研”的名师成长之路,增强学校发展的后劲。今年学校开展的“十全”美教师培养计划已开始实施。从 2018年起为年轻老师每人每年建立一个成长记录本,记录教师成长的同时为14

他们出谋划策。此外,还建立了《南昌二十中青年教师空间群》,开展“云”教研交流工作。

2.实施“文化课教师发展”系列培训,包括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育科研等多项内容的“模块专题”培训,着力解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更升,以及课程技能难题,夯实教育教学基本功。通过专家讲座、教学观摩、示范引领、教学竞赛、教师论坛、集体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培训,强化能力开发,提升施教水平。2018 年上学期学校出台了《南昌二十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 月份外请专家在全校教工大会上对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9 月份将组织35 岁以下的教师进行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在 2020 年将举办南昌二十中第一届教师课题研究成果展。此外,继去年暑假组织 100 多名教师前往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后,今年暑假我们将继续组织老师前往华东师范大学学习。

3.实施“专业教师发展”系列培训。经过多年来的积累,现在我校传媒类专业教师已经达到了 13 人,为市属学校之最。其中编导 4 人,播音 4 人,形体 1 人,音乐和美术各 2 人。他们中有的毕业于浙江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专业院校,有的曾经在浙江卫视、江西卫视担任过主播、编导等,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校传媒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还不断加大“传媒”教师专业培训力度,先后分两批组织传媒教师和传媒班主任共 8 人次赴中国传媒大学进修深造,支付培训费近 10 万元,全部获得了中传的结业证书。此外还先后选派了 7 人次参加三届南昌市教育局主办的教师普通话培训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5

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以学生成才为目标,学校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

世界和而不同,每一片叶子都不同,每一个人也是独特的。各美其美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体现发展的多元化。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张扬个性,让学生各美其美,懂得发现自身的美,欣赏自己创造的美,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每一个学生梦想花开。1.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进行生涯规划指导,为学生成长成才出谋划策。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发现现在很多学生沉迷网络、脱离现实,没有别的兴趣爱好,对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引导他们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和意义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有助于他们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我校之所以会走上传媒特色发展之路,正是源于为学生特长发展、终身发展服务的目的。

中职是什么

中职是什么

(1)高中阶段:作为传媒特色学校,我校分为普通文化班和传媒特色班,其中进入我校传媒特色班的学生本身就是喜爱传媒,对自己今后发展有一定认识的学生。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学生,他们在正式接触传媒前也同样不知道播音主持学什么,广播电视编导有什么分支,自己应该走哪个专业。所以我们在高一时就同时开设了播音和编导的基础课程,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自身条件为他们提供建议,为高二他们选择专业发展方向指明道路。而对文化班的学生,我校开设了各种类型的选修16课程和社团,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课,同时对条件优秀的同学引导他们选择艺术和体育专业进一步学习。现在文化班级中有不少同学选择了传媒、健美操、篮球等特长项目发展,并因此录取到了自己满意的大学。

(2)高中后阶段:高考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没有最好的专业,只有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就是我们对高三学生最基本的建议和指导。高考前除了对高三学生必要的心理辅导以外,我们还通过讲座、班会和个别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指导,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提供合理的意见。2.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学校的特色开设选修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平台。

选修课程的学习是高中生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助推学生个性成长,也关系到学生在学校的学籍管理和学业考评管理、高考升学或就业等,正确合理的选课会使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应有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学校制定了《南昌二十中学生选课制度》、《南昌二十中选修课走班教学管理细则》和《南昌二十中校本课程选课指导意见》等指导学生选课,规范选修课走班管理。学校选修课程全部采用走班管理,施行走班制、小班化、学分评价。具体做法如下:(1)选课。教科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即专题)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17

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教科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为提高教学效益,一般情况下,凡选择人数不足 20 人的课程暂不开设。(2)排课。教科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两)课时,一学期按 18 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

(3)上课。教师或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4)考核。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科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折算成学分,纳入学生学期成绩考核之中。18

此外,结合学校的大美教育特色,学校开设了大量的学生社团,其中包括表演社、广播社、微拍社、美术社、舞蹈社、国学社等等。社团课程配有专业老师指导与场地,并形成社团校本课程。广播社配有专业的播音老师,结合老师的引导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校园广播站为载体,每天播放晨间节目,插播点播歌曲,渲染整个校园传媒气氛。微拍社培养学生的拍摄能力与后期编辑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训练上手能力,将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将结合,经过在校三年的学习,让学生完美收官。美术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提升自身品味、陶冶情操,培养传媒美感。舞蹈社训练学生形体、塑造个人气质,培养传媒动感。国学社通过对国学文化的研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国学精华,培养传媒内在感。表演社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分析人物形象、内心矛盾、角色定位,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作品,培养传媒的外在感。3.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日常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为学生健康成长指明方向。学生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也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有四“注重”。

(1)注重过程性评价

不纯粹以分数论高低,而是注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态度和付出的努力,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之一。19

(2)注重多元化评价

多元评价就是要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如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指导教师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切实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尊重学生的特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成果,采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3)注重反思性评价

评价不是为了分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投入对问题讨论,在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学习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为,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4)注重综合性评价

综合考虑以下各项,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类,以此作为学生获得该课程学分的依据及评选优秀学生的依据之一,具体由任课教师负责执行和落实,在该课程结束时由教务处统一登记并存档管理。学生如有意见可向学校提出,学校负责核实并及时反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由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处原则,被称作是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2014 年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60周年纪念大会上曾援引此句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各美20其美是美人之美的基础,只有学校美了、课堂活了、教师动了、学生灵了,才能有“美人之美”,最终达到和谐之大美。 第三部分 教育教学成果与未来发展一、学校传媒特色明显,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我校创办传媒特色已经十年,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每年都有大批怀揣传媒梦想的学子来校报名就读。2015 年,学校经市教育局批准增挂“南昌市传媒艺术高级中学”,局长谢为民亲自为我校挂牌。2017 年我校荣获全市教育系统“五看五比”综合考核二等奖、特色亮点展示优秀奖。同时,我校还是江西省朗诵与语言艺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西教育电视台优秀生源基地和江西省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首批试点学校。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影响力,得到各方面的更多支持,我校还制定了“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左右协同”的对接机制。“上”即与专业高校和电视台合作,力求专业支持。我校在过去的五年中积极与华东师大、江西师大等高校联动,邀请大学教授、专家来校开讲座,优化学校特色专业教师和文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能力。同时,学校还充分积极与江西省教育电视台合作,利用省教育电视台传媒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优势,引进专家教授来校授课、讲座。通过做好与江西教育电视台的联办传媒艺术教育的合作项目,以项目培训教师,以项目促进教师,以项目提升教师,打造特色师资品牌。“下”是积极与社区和家长沟通,力求舆论支持。学校创建传媒特色以来,就一直积极向家长、社区广泛宣传学校的特色建设的方向、目标和阶段性进展,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社会、家长真正理解办学21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重要意义,并取得他们精神上、物质上的支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满意度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我们和临近的南昌市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建立了长期的共建关系,我校学生发挥传媒特长,担任了该馆的义务讲解员。此外传媒学生还多次担任社区联欢活动、知识竞赛的主持人。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展现了我校的传媒教育成果,提升了我校传媒的知名度。“左右”就是要积极与兄弟学校合作,向省内外的特色学校学习,力求同行支持。我校与南昌十九中制定了长期的校际合作计划,在课程设计、资源共享、学生交流方面都有深入的合作。通过与南昌十九中的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的校际交流活动,丰富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思想,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的精品活动“校园主持人大赛”不仅有我校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先后邀请了南昌外国语学校、南昌一中等 8 所兄弟学校的 16 名优秀学子前来参赛。此项活动不仅加强了我校和兄弟学校的联系和交流,更展示了我校的传媒教育成果,提升了我校传媒特色的知名度。二、传媒师资冠绝全市,专业教学水平全市领先。

我校传媒类专业教师共有 13 人,为市属学校之最。其中编导 4 人,播音 4 人,形体 1 人;硕士研究生 1 人。学校首任艺术教育处主任黄燕老师和首任传媒组组长胡慧芬老师均为南昌市学科带头人,其中胡慧芬老师曾获全国语文教师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她担任了第一届传媒班班主任,所带学生在省联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传媒大学,先后在浙江卫视《浙江海洋预报》、江西卫视《早新闻》等栏目担任过新闻主播,2017 年其担任配音的影片《塑料王国》入围台湾金马奖。郭佳、周子颖等老师也先后在电视台担任过主播或编导。郭佳老师还在今年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获得部级优课。邹园丁老师参加第五届“夏青杯”朗诵大赛获江西赛区二等奖,王群英老师获江西省第四届教师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征集活动一等奖,彭欢欢老师获 2016 年全市“向幸福出发”演讲比赛一等奖。2016 年、2018 年我校连续两次获南昌市青年教师“谷雨”诗歌朗诵一等奖。此外,传媒教师还指导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活动获奖。其中 2015年,黄燕、徐毅老师指导学生获江西省第六届中小学生展演朗诵类一等奖,郭佳、邹园丁两位老师指导学生在南昌市首届中小学生朗诵大赛中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2016 年郭佳老师指导学生参加江西省三色文化活动获一等奖。2017 年在南昌市中小学微电影大赛中,饶晟晨和付金豆两位老师指导的学生分获一、二等奖。三、传媒教学硕果累累,众多学子圆梦传媒。

学校传媒特色班至今已开办 7 年,毕业 5 届,大批传媒学子经我校培养,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优质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其中,我校学生连续两年在省艺术联考中获编导类第一名。万妍同学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吴思琪被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录取。2017 年我校艺体专业本科录取率达 37.8%,其中徐璧荟子同学考取中国人民大学表演系,黄诗雨同学录取中国民航大学空乘专业。在今年的省联考中,我校有 5 位同学进入全省前 50 名,其中吴胜康同23学获得播音主持类全省第五名的好成绩。

学校除了开设传媒专业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还通过举办艺术节、微电影大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积极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展示了学校传媒教育教学成果。2015 年徐蕴、杨小龙等同学参加江西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朗诵类一等奖,徐蕴同学还在南昌市首届中小学生朗诵大赛中获得金奖,何佳欣、徐恩东等六位同学获得银奖。在 2017 年的南昌市第六届中小学生、幼儿“魅力校园”艺术节展演中,我校获得朗诵组一等奖、戏剧组二等奖、音乐组二等奖和舞蹈组三等奖。此外,健美操获 2017年江西省啦啦操、花球啦啦操比赛第一名。女子篮球队获得江西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第三名,省体育传统学校篮球赛第四名,省中学生篮球锦标赛第五名,南昌市中小学生体育竞赛篮球比赛高中女子组两项第一名。2014 年剧社获全市十佳精品社团,2016 年微拍社获全市优秀社团,2017 年国学社获全国优秀社团,国学作品《印象汉韵》获全国优秀教育文艺作品。学校还应邀主持全市中小学生“党史、国史、军史、家乡史”知识竞赛活动及驻地社区迎新晚会。特色在、优势就在,质量在、根基就在。在学校特色发展的征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在努力,在进步。十年的努力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特色发展的信心,我们将继续沿着特色发展的道路走下去,坚持“大美无言”的育人思想,营造“美人之美”的育人环境,搭建“玉成其美”的育人平台,创建“各美其美”的学习氛围,让全校师生“向美而行,自由生长”,实现教育发展的大美。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