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诊断与改进:质量自我提升的动力

招生简章

招生简章

诊断与改进:质量自我提升的动力

提高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和高度化,满足经济社会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根本措施。 一方面要提高质量,建设支撑质量的各项要素,如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信息化资源、教育教学管理等,另一方面要建设好质量不断自我提高的动力机制,防止和克服质量提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建设倦怠教育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在构建中等职业学校质量持续自我提升动力方面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 外部监督和内部诊断“混合”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高,需要构建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两种机制。 没有动力,质量提高难以持续; 不平衡,质量提高容易陷入混乱。 动力来自压力,平衡在科学管理中形成。 形成动力机构的压力一般分为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两部分。 一方面要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高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以国内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外部评价,形成促进职业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外部压力。

迎新生的欢迎词

迎新生的欢迎词

这两种压力对中等职业学校质量持续自我提高都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以国内评价为内容的外部评价,学校就会缺乏促进质量提高的外部条件,学校办学资源不足,难以提高,发展积极性不强,停滞不前,能力建设困难。 如果内部没有激励质量提高的动因,学校可能会因为表面繁荣而不肯进取,或者因为缺乏目标而无序运转、随机运转,难以长久。 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目前两种动力建设呈现不平衡状态。 以国内评价为形式的外部评价,由于实践历史较长,工作思路逐渐清晰,工作体系初步完善,工作模式日益成熟,尤其是随着管理评价分离的改革,被人们广泛接受,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促进学校内部不断提高质量的思路、措施一直处于理论探讨、实践探索之中,理论支撑薄弱,实践探索尚处于感性阶段,没有普遍认可的工作线索,也没有系统的评价模式。 “诊断与改进”出台,职业学校自我提升、持续提升内部质量的新项目应运而生。 “诊断”是一个医学术语,随后企业将其原理运用于内部管理,形成了“企业诊断”理论,促进了企业的自我发展和良性运行。 进入新世纪后,“诊断”又被一些普通教育先行者纳入学校管理视野,囿于专家咨询,被列为校长治校参考,部分等于学校自我评价,但以校长反思意识的构建为引领,助力校长广纳治校真谛,促进学校自主发展把提高质量的重点集中在学校内部“诊断和改进”,认清学校工作现状与工作目标之间的差距,着力总结缩小差距的理论和方法,构建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可持续自我提高的新思路。 一是突破了职业学校质量提升依赖外部促进的传统思路,将质量提升的重心集中在学校内部,不仅改变了学校被动应对外部压力的状态,而且激发了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迎新活动

迎新活动

另一方面,通过常态化周期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构建了持续提高质量的自我促进能力。三是突破质量提升传统渠道,着力建设质量可持续提升运行机制,集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校本专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建设、年度质量报告编制为一体,形成了质量可持续提升工作整体。 四是突破质量改进传统途径,着力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质量改进,改变过去过于依赖定性分析的习惯,通过更多的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寻找质量改进的新突破口。 五是突破提高质量的传统方式,把诊断创造性地作为改进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坚持抓问题、抓改进的原则,把更多精力放在改进工作上。 六、突破提高质量的传统形式,将学校自主诊断改革与教育行政部门采样评审相结合,在培养学校自主诊断、改善意识和能力的同时,通过采样评审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引领促进作用,使学校诊断和改善在规范的平台上高效有序常态参与、真实展现大学教育质量的“诊断与改进”作为新时期职业院校质量提升新项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真正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学校主体地位,初步构建了“我校由我管”的治理模式。 二是创新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工作重心回归,使教育行政部门摆脱传统的文件编制、检查落实、效果评价管理模式,在积极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同时,通过抽样考核等方式做好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服务指导工作三是构建推动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复式动力机制,形成协调一致促进质量持续提升的外部动力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变一动力为两动力。 四是实现办学质量提升的全员参与。 质量的持续提高只有学校管理者的单方面积极性是不够的,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必须广泛调动,才能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自我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作为促进质量提升的新举措,其内在价值的充分体现,需要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完善。 (作者:周俊系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校长) )。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