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方案

校园教务系统

校园教务系统

I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优质大学建设工程建设方案(智能制造专业群)目录一

(一)项目负责人......... 2(二)项目工作组....... 2

二、基建......................................................................................(一)形成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2121人才培养模式. 4(二)建立了一流的师资队伍....................................................................... 5(三)建设了理实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6。(四)建立了紧密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 7

(五)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六)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9(七)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9三.建设背景........ 11(一)

(二)“山东智造”、“青岛智造”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12

(三)组建智能制造专业团队...................................................................................四.建设目标....... 13(一)总体目标....... 13)二)具体目标....... 14五、建设思路............ 16六、建设内容........ 16(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6(二)课程建设.......... 18(三)师资队伍建设..... 23(四)实训条件建设..... 26(五)国际合作与交流. 31(六)创新创业体系建设.... 32(七)自测改革体系建设..... 33(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34七、建设进度....... 35八.保障措施..... 41九、建设经费预算....... 42十、预期效果........ 43(一)预期综合效果..... 44(二)象征性成果................... 45

(三)关键突破领域.................................................... 46附件 1 智能制造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47附件 2 智能制造专业群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 561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建设方案 (智能制造专业群)

中国制造 2025,核心是智能制造。推进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的巨大变革。智能制造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新增长点。企业对简单工序的操作人员需求越来越少,对智能装备控制与维护、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高端数控加工与编程、数字化建模、精益专员、逆向工程等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图 1 智能制造专业群结构图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的要求,服务《中国制造 2025》战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以智能制造产业链为依托,围绕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生产流程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构建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涵盖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2

人技术、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智能制造专业群,结构如图 1。智能制造专业群核心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以及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该专业教学团队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数控技术专业为山东省特色专业、青岛市中高职专业办学联盟牵头建设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青岛市中高职专业办学联盟牵头建设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 2016 年新增专业。一、项目建设团队(一)项目负责人

赵秋玲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带头人 海尔学院(二)团队成员

张明耀 院长/高级政工师 海尔学院费晓玉 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海尔学院董 雷 副院长/高工 海尔学院张云龙 副院长/讲师 海尔学院潘 乐 党总支副书记/讲师 海尔学院白西平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授 海尔学院

李 峰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海尔学院刘 峰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海尔学院李国伟 数控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海尔学院赵 水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 海尔学院李林鹏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副教授 海尔学院高 杉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讲师 海尔学院金龙国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授 海尔学院刘克旺 数控技术专业教授 海尔学院刘 哲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授 海尔学院3韩先征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授 海尔学院王海琴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讲师 海尔学院丁晓玲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讲师海尔学院贾春刚 就业工作部负责人 海尔学院李文数 控技术专业副教授 海尔学院

陈录城 副总裁兼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张维杰 智能制造总监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罗红宇 总经理 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王振华 总经理 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王 涛 中国教育与培训总经理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王 哲 西门子数字化工厂集团高级经理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袁海嵘 中国世赛集训基地工控项目指导专家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李 瑊 资深教育培训专家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李志刚 数字化工厂集团山东区总经理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王龙华 教育与培训资深技术专员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陈 栋 总经理 青岛海之晨工业装备有限公司施 宁 总经理 青岛希恩和汽车设备有限公司陶 飞 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建设基础智能制造专业群基础扎实,成果丰硕。现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 2 个、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省级教学名师 1 名、省级优秀教师 1 名、省级青年技能名师 1 名、齐鲁首席技师 1 名、市级教学名师 2 名、市级优秀教师 1 名、省级精品课程 12 门、省级应用技术研发课题 4 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 5 项、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 10 项、2006 年以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励 100 项。2016 年,智能制造品牌专业群被批准为青岛市现代职业教育“十百千万”工程品牌职业院校建设和青岛市五年贯通培养实训条件重点建设项目。4(一)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 2121 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根据国内职业教育特点,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一汽大众等知名企业合作,校企协同育人,工学交替,形成了 21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 6 个学期的高职生涯划分为 2-1-2-1 四个阶段,即 1、2 学期在校内实训和授课,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第 3 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4、5 学期进行校内专项技能和拓展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专项技能、核心能力;第 6 学期企业定岗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全面锻炼学生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技能。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工作岗位群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内容和安排,构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取得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成果。完成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子项

目 1 项、省级精品课建设 12 门、校本教材开发 50 门、出版教材 30 部,其中十二五规划教材 2 部,具体见表 1。表 1 课程建设成果一览表材料类别 年度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或第一

完成人 授予(批准)部门 精品课程

2006 机械制图 刘哲 山东省教育厅2008 自动控制技术 金龙国 山东省教育厅

2012 机械 CAD/CAM 软件应用 韩先征 山东省教育厅2012 数控车削加工 刘克旺 山东省教育厅2012 数控铣削加工 李文 山东省教育厅2012 特种加工技术 李国伟 山东省教育厅2013 机床调试与维修 赵秋玲 山东省教育厅2013 自动生产线调试与维护 李峰 山东省教育厅2013 机械机构与传动基础 李颖 山东省教育厅2013 机电气一体化技术基础 丁晓玲 山东省教育厅2013 机械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 刘哲 山东省教育厅教材2008 《机械制图》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刘哲 国家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2014 基于 proteus 单片应用技术十二

五国家规划教材 石从刚 国家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2014 《机械制图》(第六版)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 刘哲 国家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2014 《AutoCAD 实例教程》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 刘哲 国家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资源库 2014 工业机器人国家资源库工业机器人应用三维系统子项目建设 李峰 教育部5(二)打造了一流的师资团队

专业群现有专任教师共 56 人,其中教授 7 人、副高职称者 27 名,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 60.7%,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科研开发能力强,形成了一支教学能力强、社会声誉较高、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突出、结构比较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现有省级教学团队 1 个、省级教学名师 1 人、齐鲁首席技师 1 人、山东省技术能手 2 人、全国机械职业教育专指委委员 2 人、青岛市教学名师 2人、青岛市优秀教师 1 人、院级教学名师 5 人,教学能手 3 人;完成省级科研、教改课题 7 项、专利 20 项,发表论文 100 余篇;指导学生完成科研创新课题 30 项、指导学生成立社团 15 个、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100 项。表 2 教师主要成果一览表材料

类别

年度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或第一完成人

授予(批准)部门 教师教学大赛

2007 山东省第二届家电技能大赛个人第三名 金龙国 山东省人社厅2011 2011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组“教学方案设计与教学资源制作”优秀奖 李文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2011 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教师比赛)二等奖 曲小源 机电教指委2013 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白西平 山东省教育厅

2014 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王娟 山东省教育厅

2014 2014 年中国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二等奖 赵秋玲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5 山东省高职高专院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畅建辉 山东省教育厅2015 山东省机械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刘居康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6 山东省信息化教学竞赛三等奖 王海琴 山东省教育厅2016

2016 年全国机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维天下杯”三维逆向建模与创新设计教师大赛三等奖李国伟 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改课题2012

教改课题:高职优秀学生参与应用技术研发,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的探索与实践(在研)李峰 山东省教育厅2014

教改课题:青岛中高职联盟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研究(在研) 赵文启 山东省教育厅2015教改课题:基于实境的教学方案设计研究(重点课题,结题) 刘哲 山东省教育厅62013

教改课题:高职机电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结题)于志云 山东省教育厅2011

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构筑有效教研工作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高职院校有效教学督导机制的建立与实施》(结题)费晓玉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

2016

课题:基于移动终端的纸版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研究—以《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三维建模》为例(16SC187)赵水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研究院: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科研课

2014

课题:冰箱能效标识智能检测与识别系统设计与开发(结题) 赵秋玲 山东省教育厅2015课题:基于负压下的锂电池自动封口机的设计与开发(结题) 李峰 山东省教育厅2015课题:嵌入式空调室外机安规自动检测系统(在研)

崔连涛 山东省教育厅教改课题

2015

课题:基于经济型数控车床自动化制造单元的研制与应用(在研)李文 山东省教育厅

(三)建成了理实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专业群现设有国家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教育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和海尔中央空调在线服务培训基地共 3 个实训基地,拥有理实一体实训室 32 个、技术服务中心 3 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车间 1个,实训基地总占地面积 9000 平方米,各类设备 3100 台套,实训工位 1600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3800 余万元。

对实训基地实行开放共享式管理,对内可以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 5 个专业实现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三维造型设计、多轴加工、机床 PLC 控制、数控设备联调等项目的实训教学,对外完成了国家师资培训、海尔集团培训、外资企业德枫丹公司员工培训、海洋大学等高校学生实习实训等服务项目。以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高职机电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果获得了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 年,建成《德国凯勒(青岛)数控技术培训中心》。2015 年,获批教育部 DMG MS 数控专业领域合作项目,合作建成《多轴数控加工技术实训中心》。2016 年,获批《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基地)》。7

(四)建立了紧密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

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中车集团、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啤集团、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等 20 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在科技研发、教师研修、员工培训、学生实习就业、现代学徒制项目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在合作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 96%以上。1.与海尔集团的合作

智能制造专业群所在的海尔学院(机电学院)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

尔集团校企共建的二级学院,2002 年 6 月双方合作办学 15 年以来,从学院为海尔培训员工、共建专业发展到校企共建海尔学院,从合建家电维修技术专业扩展到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从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到共同制订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享师资、共享教材、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海尔集团已成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家电类、机电类、软件类等专业的校外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也成为海尔集团的人才培养培训输出基地、培训教材产出基地和家电维修技术攻关基地。2013 年学院与海尔集团签署新一轮十年战略合作协议,2014 年海尔集团投资 420 万元在学院新建中央空调在线服务培训基地,该基地是目前同行业中系列最全、规模最大的在线服务培训基地。2016 年,我院紧跟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发展需求,与海尔集团智能研究院合作,参与发起中国家电业智能制造理联盟。学院成为全国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家电业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与海尔集团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2016 年获教育部立项,184 名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项目。2.与 P.E.I 公司(法国)的合作

2016 年 9 月,与 P.E.I 公司(法国)和青岛德运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合8

作,引入高端实用技术资源,构建“校中厂”式的生产性数控技术实训环境,实施现代学徒制实训教学,合作进行高端数控实用技能培养。3.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作 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开展订单班合作培养,507 名学生赴一汽大众开展工学交替实习,其中 131 名学生在一汽大众就业。4.与北京华航唯实、上海 ABB 等公司的合作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公布华航唯实、ABB、新时达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项目合作院校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14 号),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建设单位,项目实施方将赠送价值约 300万元的实训设备、教学资源、软件平台以及师资培训服务等。(五)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专业群现有在校生 1689 人左右,近十年来,累计向社会培养制造类人才6433 人。专业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动手技能和创新意识明显加强。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和创新设计大赛 51 项,300 多学生累计获奖 120 余项,学生完成科研创新课题 30 项、成立各类社团 29 个。专业群学生“双证”通过率达到 98%,毕业生正式就业率历年保持在 96%以上,网签率达到 79.36%,对口就业率保持在 7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和起薪持续提高。2015 届毕业生85 人赴一汽-大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顶岗实习,签约率达 100%,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企业高度评价。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周勇,现任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从事高速动车组及城轨地铁等车辆整车调试、运维服务工作,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工匠精神,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我国高速动车组和城轨地铁领域电气调试的金蓝领专家,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李洪林,在海尔集团海尔冰箱中一事业部门9

体公司参加顶岗实习期间,为公司研发的磁铁检测工装被海尔集团命名为“洪林防错工装”,这是我院在校生首个获得海尔集团命名的创新发明成果,经公司预算,可为企业每年节约成本约 86400 元,为企业增加了效益,为学院争得了荣誉。(六)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搭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成立了 CAD/CAM、电气自动化、机器人应用与智能制造 3 个校级名师工作室,完成或在研市级以上科研课题 20 项,其中教育部重点课题 1 项,山东省省级课题 11 项,青岛市市级课题 8 项;为企业和同行业提供新技术咨询和服务 45 次,专利 20 项,完成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项目 10 项,其中基于负压下的锂电池自动封口机已在山东威能环保电源有限公司锂电池生产线上成功运行三年,效果良好;冰箱能效标识智能检测与识别系统在海尔冰箱生产线上正常运转两年。培训全国高职高专教师 1000 余人次,培训海尔集团、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员工 20249 人次。与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路街道办事处联合成立“长江社区学院”,以社区学院为平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生全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20 次,参与人数达 3782 人次。学院建有 29 个社团,以小强家电维修社为代表的专业类社团 11 年来每周进社区开展义务维修活动,年均服务 4200 个工时,为社区居民义务维修电器 6000 多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七)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2007 年至今,已公派 23 名专业教师去德国,14 人去荷兰、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进行学习交流。通过近距离体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做法,拓宽了教师们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2007 年,金龙国、刘哲、刘克旺、吕瑛波等,赴德国参加了为期 42 天的“中德高职师资进修项目”。回国后,于 2007 年 11 月、2008 年 5 月和 12 月10

共承担了教育部主办、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承办了三期中德高职师资进修项目国内培训项目,为来自国内 28 所高职院校的 120 余名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得到了学员和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领导的高度评价。2008 年,金龙国教授和刘哲教授被教育部遴选为中德高职师资培训项目高级回访团成员,于 2008年 4 月 21 日至 5 月 1 日,回访德国。2011 年 11 月 6 日—11 月 20 日,李峰、李国伟两位老师赴香港理工大学研修,主要在“高校如何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课程品质保证管理机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香港经验”、“成效为本教育理念及设成效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学习和培训。返校后建立了海尔学院第一个教师专业工作室——“机电创新工作室”;成立了 CNC 数控社团一个;撰写机电类专业调研报告 1份;发表了论文 1 篇。2013 年,韩先征教授参加学院与韩国为期一年的教师互换交流项目,到韩国永进专门大学应用机械系担任“Pro/E 三维设计”和“AutoCAD”两门课程讲授工作,交流期间对 3D 测量、快速成型、模具精密加工等方面新技术进行了深入交流学习。回校后,推进了学院在模具三维设计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2013 年 9 月 13 日—2014 年 1 月 7 日,李峰老师带领 7 名学生赴台研习四个月,修完专业课程 50 余门,参加各类发明竞赛 12 项 40 余人次,考取国际证照 10 张,发表科研论文 3 篇,参与校企研究项目 2 项,撰写机器人建设方案 1 套。返校后发表论文 3 篇;申报院级科研课题 1 项;举办讲座 3 场;聘请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副校长黄清河博士、工程学院院长曾宪中教授、工程学院蔡吉胜教授为我院“客座教授”;与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工程学院之间建立了定期化、制度化的紧密合作交流机制,先后在教师互访、科学研究、联合进行技术研发和参加技能竞赛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2013 年 8 月 5 日至 8 日,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头人金龙国带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史云成、余蕾参加国际青少年发明大赛(International Youth Invention Contest,IYIC),“经济型健身与游戏控制一体化平台”作品获发11

明创新金奖,金龙国教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5 年 10 月 17 日-12 月 15 日、2016 年 2 月 14 日-2 月 13 日,国家外国专家局安排李峰、李国伟(第一批)和赵秋玲、尹晓霞(第二批)共 4 位

老师到德国巴登符腾堡(曼海姆)双元技术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有计划、系统性地学习、进修和交流,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运作及实施,对巴登符腾堡(曼海姆)双元技术大学专业设置、教学实施及课程建设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德国职业教育“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和“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等内容有了全面的深层次理解,对机电类专业教师的行动导向教学能力的提升有了很大的帮助。2016 年 11 月,金龙国教授受 2016ICAMechS 组委会的邀请,去澳大利亚墨尔本斯威本科技大学参加 2016 先端机电系统国际学术会议,并受邀担任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在本次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Nonlinear Feedback

Control Design Based on Operator Theory for Loosely Coupl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机构之一的EI 及 IEEE 的 Explorer 等检索。三、建设背景

(一)国家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工业4.0时代,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核心都是智能制造。推进智能制造,是全球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国家根据制造业发展趋势,制定了一系列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教育部也根据规划提出了对接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提升计划。《中国制造 2025》战略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依托优势企业,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到 2025 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 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 50%,不良品率降低 50%,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12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教育部关于《对接“中国制造 2025”,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升级》(2015 年 10 月 26 日文)”提出针对《中国制造 2025》提出的重点领域,组织开展智能制造领域行业人才需求分析、预测和发展对策研究,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引导行业职业教育向产业升级重点领域、紧缺人才领域发展,不断推动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升级。“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 号)”提出,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将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重点服务中国制造 2025,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围绕强化工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发展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专业、培养人才。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规划,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国家有计划地对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培养符合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已成为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战略命题。(二)“山东智造”、“青岛智造”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工业优化升级,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智能制造、协同制造、绿色制造和增材制造(3D 打印),提高化工、机械等传统制造业技术水平,加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引导力度,集中力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等产业,形成制造业强省建设的骨干支撑,加大低效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大力发展“山东智造”。《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工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生产方式向智能、精细、协同、绿色转变,发展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制造新模式。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组织研发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实施传统行业关13

键岗位“机器换人”,加快船舶、机械、汽车、家电等行业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建设以行业云平台为支撑的智能互联工厂。到 2020 年,打造 50 个智能工厂和 500 个数字化车间,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 85 以上,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青岛制造”向“青岛智造”转型升级,使青岛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互联网工业领军城市,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率先走在前列。(三)智能制造专业群组建

根据《中国制造 2025》、《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制造人才培养需要,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海尔学院以智能制造产业链为依托,围绕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典型生产环节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组建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涵盖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智能制造专业群,旨在培养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为山东省、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四、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立足山东省和青岛市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为重点,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完善实训条件和深化国际合作,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产教研融合密切、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国际先进水平智能制造专业群,形成“双元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机制,建成国际领先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弘扬“工匠精神”,面向先进制造业,培养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的智能制造杰出技能人才。到 2019 年,将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成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品牌专业14

群。建成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共享实训平台 1 个、智能制造专项技能科研中心 8 个、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中心 1 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1 个、省级特色专业 1 个、省级教学名师 2 人;建设省级及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 8 门;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 3 项、省级及以上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 3 项、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获奖 12 项;完成省级教改项目 3 项、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 3 部、专著 2 部、核心期刊论文 3 篇、省级应用技术研发项目 3 项、发明专利 3 项。(二)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双元合作、协同育人

深化与海尔、西门子国内外知名智能制造企业“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优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 2121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研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多途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协作、创新创业能力。 2.课程建设——对接国际标准

与国际标准对接,针对智能制造行业岗位需求,构建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基础通用、模块组合、各具特色”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围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建成 20 门专业群优质核心课、8 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 本规划教材。进行课程改革,完成省级教改项目 3 项。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开发在线网络课程,建设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云端课堂”和智能制造专业群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3.师资建设——打造一批技师、名师、大师

围绕一流专业群建设目标和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培养造就一批社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的 5 名“教练型”专业带头人、10 名“教练型”教学名师和 10 名骨干教师,建成一支由解决技术难题的大师、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技师和一批既能熟练讲授专业理论又能传授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能手组成的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15

4.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共建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 围绕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共建国际先进水平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构建“学研赛”一体化的开放共享型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平台。改扩建智能制造基础实训室 7 个,新建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1个,新建智能控制、智能设计、制造仿真、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供配电等专业实训室 12 个,建设智能制造专项技能研究中心 8 处。5.国际合作——师资培训、教材开发、资格认证与国际接轨 深化与德国曼海姆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等国际学校合作,引进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机电一体化系统和 PLC工程师职位行业资格认定标准和专业教材等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与国际知名企业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西门子(柏林)技术大学合作以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为依托,建设国际职业资格培训中心,做好教师、企业员工工人或学生本地化国际化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

6 .构建创新创业——双创平台,构建双创课程体系以“创新常态化、培训系统化、创业服务化”为指导思想,与校企合作多方共建“产学研合作”原则,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与海尔合作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伍、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创新创业成果。 以“振超班”为载体,培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7 .建立自检改革——诊断、培养、监测的闭环运行体系

运用全面质量管理(TQM )理念,结合学院质量诊断指标,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自测改革,形成师资队伍诊断、培养、监测闭环运行体系; 健全的人培养质量诊断、培养、监控、提高的良性评价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一切提高质量管理的效果。8 .建设社会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学生服务“300”目标发挥智能制造专业群师资队伍、智能制造专业技术研究中心和实训基地构建优势、学校、企业、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16完成转化和社会培训服务、科技成果转化3项,省级科研课题3项,发明专业利3项,其他专利20项。

建立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年均社会服务100次以上,年均参与人数在2000人以上,活动辐射了15个社区,“社区2000的行动,学生100%参与,社区100%辐射”的“300”目标。五.建设思路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提出的“总体设计、重点突破、引领示范、创新发展”原则更好服务山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制造 2025》需求,智能制造专业群以“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为契机,整合专案组现有资源,优化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工学结合课程,加强师资队伍,提高技术技能积累,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创新创造建设行业体系等8个重点方面,人才培养质量过硬、产教研融合密切、社会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国际先进水平品牌专业群。 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以专业为核心,推进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加工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合作发展,在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共享、社会服务等方面共同努力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六.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1 .深化“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深化海尔、西门子和国内外知名智能制造企业“二元合作、共同育人”推进机制、校企深度融合。

校企共建“海尔学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海尔集团合作的深度广度和广度。 双方将合作建立“家电产业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支撑山头东及青岛地区家电及相关制造产业亟待升级的设备维护与安装、生产线升级级改造、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等领域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培训任务。 在海尔集团的国内和上海共同设立“中央空调海外服务人才培养中心”17

与外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的海尔大学合作,建立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 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聘请海尔集团1许多技术工人作为学生的技术指导者,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质的精神等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培养过程。与西门子合作制定并协助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智能制造方向,共同开启智慧打造“云课堂”,协同构建诊断、评估、监控等功能的多维度评估系统,与西门子(柏林)技术大学合作建设机电一体化国际职位资格培训中心。与北京韦加无人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无人机产学研应用”创新基地”平台面向工业机器人专业安装无人机,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点、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校企双方遵循“专”行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总结——构建学习领域”的建设思路是:无人机驾驶员、无人机检测维修人员、无人机应用维修人员(植保人员、航拍人员、测量人员等)三类职业岗位,以无人机应用技术方向开展生产组装。培训认证、对外服务、人才培养。2121工学交替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图2“校企合作、工学交替”2121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与海尔集团、一汽大众、青岛特铙德等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与西门子、ABB等国际知名智能制造领军企业的合作,依托学校和企业两大平台优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2121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接受教育18

项目和企业生产项目、专职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课程标准和行业企业职位行业标准、实践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有机融合,学校企业合作培养,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每年送600人去智能制造业左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双证书获得率达98%。3 .实施全方位、多元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施“学”“研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构建以专业教学为基础,以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以创新思维为引领的“学研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研赛”三者相互融合,互为贯通。其中“学”是以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和生产性实训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研”是通过项目开展科研,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研发及团队协作等创新能力;“赛”是通过参与各类技能交流和竞赛,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参与应用技术类项目研究和各类竞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实施基于“校中厂”环境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法国 P.E.I 有限公司和青岛德运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数控技术实训工厂,引入企业的技术工程师、产品、高端数控加工机床和相关工装量具等辅助设备,建设真实的生产性实训环境,由企业工程师结合具体数控加工零件产品对学徒进行一对一的实践指导。(二)课程建设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借鉴德国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对智能制造专业群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完善。以智能制造企业职业岗位能力借鉴需求为宗旨,加强专业群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校企合作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19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将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程,围绕智能制造典型环节,构建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基础通用、模块组合、各具特色”工学结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见图 3)。

以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典型实训设备为专业群共同教学载体,开发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群共享课程主要是培养电工电子工具仪表使用、电子产品装调、电气线路装调、机械工具使用、机床使用、计算机应用等职业基础能力。部分专业共享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智能装备系统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操作与维护、自动化成套设备装调与维护、网络系统组建与运行维护、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电子产品设计与装调、数控加工与编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课主要培养学生岗位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随着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建设进程的推进,以专题讲座、课题研究、企业实习等形式,开展智能制造前沿课,培养学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知识。图 3 专业群课程体系规划图2.优化专业群优质核心课程 20

围绕智能制造系统典型生产环节设计、仿真、加工、控制和维护等,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等,建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机械制图》、《液气压传动技术》、《PLC 初级应用》等专业群优质核心课20 门,完成《机械 CAD/CAM》、《数控加工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PLC高级应用与人机交互》等 8 门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共享课,完成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开发 10 本,规划教材 3 本,专著 2 本,优秀教材 3 本。表 3 专业群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规划表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团队

完成时间 对应专

负责人 主讲教师 业

1 机械设计基础 李颖 李海英、于志云、毛现艳 2018.12群内共享课程

2 电气控制技术 王娟 张威、李林鹏 2018.123 电工技术 刘克旺 张云龙、吴辉 2018.124 电子技术 张威 宋剑英、杨欣 2018.125 PLC 初级应用 丁晓玲 赵秋玲王耀民 2018.126 机械制图 赵水 刘哲、王影、白西平、王立芳、李伟 2018.127 液气压传动技术 高健 吴海、任海霞 2018.98 PLC 高级应用与人机交互 赵秋玲 丁晓玲、李峰、江波(兼职)、王耀民 2018.9 机电一体化 9 机械 CAD/CAM 王海琴 高利波、毛现艳 2018.910 金工实训 畅建辉 刘居康周兢业(兼职) 2018.911 冲压模具设计 白西平 赵水、金彩善、董兰(兼职)、韩先征、李海英、马心勇(兼职) 2018.12模具设计与制

12 塑料模具设计 金彩善 韩先征、董兰(兼职)、白西平、赵水 2018.12 造13 C 语言 孙月江 崔连涛、李伟、施宁(兼职) 2018.9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

14 工业机器人在线编程 崔连涛 孙月江、李峰、李伟 2018.915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

仿真 吴辉 李伟、崔连涛、李峰 2018.9

16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 高杉 崔连涛、李伟、李峰 2018.917 数控加工 李国伟 刘居康、李祥福、吴海、王海琴 2018.9 数控技18 数控维修 李文 曲小源、董雷、畅建辉 2018.9 术19 单片机应用技术 石从刚 陈萌、金龙国 2019.9 电气自动化技术

20 自动控制技术 金龙国 王美萍、赵健 2019.921 过程控制技术 杜晓妮 李林鹏、刁可梅 2019.922 供配电技术 刘峰 王娟、赵健 2019.93.校企合作开发“云端课堂” 与西门子联合开发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领域相关课程“云端课堂”(如图 4所示),主要包括 PLM 虚拟调试、虚拟样机设计、机器人与自动化生产线、自21动工程项目设计、MES 生产数据联通、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等。教师与学生通过“云教学技术”面对面地学习最新技术及相关知识,实现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图 4 智能制造相关新技术、新工艺创新课程

同时,通过全新的线上考试平台,进行阶段性单元在线测试和最终认证考试(笔试部分),科学、系统、客观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完成线上线下合作课程并通过考试的学生,可根据成绩申请相关课程认证证书和互联网招聘平台认可的数字证书,数字证书与传统证书结合,直接证明学生的能力和资质。4.改革教学模式,引进德国西门子机电一体化系统教学法 德国西门子机电一体化系统教学法是从系统出发展开教学,由整体到局部、由系统到元件的教学方法。其以实际机电一体化系统为教学对象,逐步对系统进行剖析,最终实现由系统、到元件个体、再到系统的学习,通过这个过程,教师完成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系统教学法注重信息系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意义接受,引导在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教学法实施过程如图 5 所示,其更加强调系统的概念,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避免知识结构的孤立性,有利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系统中。运用系统教学法,在专业群核心课程中展开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和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22

图 5 系统教学法实施过程

5.建设专业群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基于互联网、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借鉴最新职业教育理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转变教育资源建设观念,实现由关注教师资源建设向关注学生资源建设、由只读学习资源建设向互动学习资源建设、由传统静态资源向微课、慕课为主的视频资源建设、由专题资源建设向学教做一体化资源建设、由资源分布式存储向统一集中云存储等转变,建设共享型专业群教学数字化资源库,服务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教学效率。表 4 专业群数字化资源建设规划表序号 资源名称 资源内容 完成时间 1

专业群建设标准库

专业群建设信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课程标准、职业标准、师资队伍、教学与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专业建设标准。20182

职业技能认证学习库

西门子机电一体化系统、PLC 编程、库卡机器人、数控加工、维修电工等 5 个职业工种鉴定标准;鉴定题库 100 套,为企业开发量身定做的员工培训与考核方案 20 个。20183 企业工程案例

可编程控制系统工程案例 40 个,搬运工业机器人工程案例 30 个,数控机床等先进机电设备典型故障检修案例 25个,嵌入式系统工程案例 37 个。2018

4 仿真实训项目

电工电子技术仿真实训项目 20 个、机床电气故障检修仿真实训项目 20 个、运动控制仿真实训项目 20 个、可编程控制技术仿真实训项目 20 个、液压技术仿真实训项目 20个、气动技术仿真实训项目 20 个、行业典型应用 42 个等。20195

专业群网络课程库

10 门在线网络课程,可以是基于 Web 网页形式的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也可以基于教师课堂实录的讲授型网络课 201923程。

6 课程资源库

《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等 20 门优质核心课,相应课程的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案例、项目训练任务学习指导书、网络自测题库、考核评价标准等,其中包括 8 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收录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2019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到企业等手段,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完成 5 名“教练型”专业带头人、10 名“教练型”教学名师、20 名骨干教师的培养,最终完成省级教学团队 1 个、省级名师 1 名、市级名师 1 名。送出去,每年定期分批次委派教师参加国内、国外专业技术、职教理论培训;国内,每学期派 8 名教师参加学习交流;国外,每学期派 2 名教师出国参观学习。请进来,是聘请专家到校内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或聘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聘请拔尖人才壮大专任教师师资队伍。到企业,是每年定期委派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至少 30 天的研修,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1.“教练型”专业带头人培养

制定专业带头人遴选和培养计划,采取交流学习、企业研修、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和企业专家引进等措施,引进智能制造知名企业兼职专业群带头人 1 名,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 5 人,引领教学团队发展,专业带头人培养规划见表 5。表 5“教练型”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带头人 培养基础 培养内容 主要措施 1机电一体化

技术 赵秋玲 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机电一体化系统、运动控制、工业组网与人机交互 承担项目、参加国内国际培训;

通过参加培训、申报课题,参加并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扩大在专业领域的知名度。2模具设计与

制造 赵水 工程硕士讲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逆向工程技术和3D打印技术3 数控技术 李国伟 工程硕士副教授 高端数控编程、工艺、加工4工业机器人

技术 李峰 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工业机器人在线编程、离线编程、综合调试、人机交互5电气自动化

技术 刘峰 工程硕士副教授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供配电技术24

2.“教练型”教学名师培养

推进名师工程,围绕智能制造关键职业能力培养,通过走出去、聘进来等手段,培养 10 名现有骨干教师成为“教练型”教学名师,研究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和建设,助推教学团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教练型”教学名师培养计划见表 6。表 6“教练型”教学名师培养计划

序号 专业名称 培养对象 主攻方向 培养内容 主要措施 1机电一体化技术

王海琴 机械 CAD/CAM 技术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及仿真技术、计算机三维辅助加工、虚拟样机设计1、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2、组织教师到国内外先进企业、行业调研,及时跟进前沿技术。3、参加国内外相关专业技术方向的培训。

4、承担相关课程的课程资源建设和省级科研课题及教学成果奖的申报。5、带领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6、指导学生社团和科研活动,指导学生大赛。

7.成立工作室、承担项目、国内外培训、指导年轻教师、指导学生大赛。2 高健 液气压传动 液气压传动与伺服技术

3 丁晓玲 电气控制、PLC 工业 4.0 及智能制造、西门子控制系统、人机交互界面4 模具设计与制造

韩先征 机械 CAD/CAM 虚拟样机、计算机辅助制造5 白西平 机械产品设计 冲压、塑料模具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6 数控技术 李文 高端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 高端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7

工业机器人技术

崔连涛 工业机器人在线编程 示教编程

8 吴辉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 离线编程软件使用9 高杉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维护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综合应用

10 孙月江 C 语言 C 语言的应用11电气自动化技术

金龙国 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应用12 杜晓妮 过程控制技术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13 石从刚 单片机 单片机技术应用

3.名师引领,全方位培养骨干教师,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素质 引进并分批选拔 20 名优秀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由群内专业带头人和教练型教学名师进行传、帮、带,每年分批参加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实践研修,参与技术改造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分批选送,参加国内外培训及学习交流,进行课改、技术研发,打造成为专业群改革发展的主力军,部分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见表 7。表 7 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表

序号 专业名称 带培人 培养对象 主攻方向 主要措施

1 机电一体化 王海琴 高利波、毛现艳 机械 CAD/CAM 技术 1、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252 技术 高健 任海霞 液气压传动 交流活动。2、组织教师到国内外先进企业研修,及时跟进前沿技术。3、参加国内外相关专业技术方向培训。

4、协助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进行相关课程的课程资源建设和省级科研课题及教学成果奖的申报。5、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建设6、指导学生技能大赛。7、积极参加国家、省、院组织的教学技能比赛。3 丁晓玲 张威 电气控制、PLC4

模具设计与

制造 白西平 隆娜娜 工程材料5

数控技术 李文 曲小源 数控维修6 李国伟 刘居康 数控加工7 工业机器人技术

崔连涛 李伟 工业机器人8 吴辉 李伟 工业机器人11电气自动化技术

金龙国 赵健、李林鹏王娟自动控制技术应用

12 石从刚 陈萌 单片机技术应用4.兼职教师引进

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 100 人以上的兼职教师库,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动态更新。每年定期对兼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方法、信息化技术培训和考核,与专任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5.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教学、科研内容深度融合,成立 9 个“专家型”教学科研团队,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成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课题 10 项、完成教师科研成果转化 3 项、科技成果获奖 2 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3 篇,专著 2 部。表 8 专业群拟建立教学科研团队规划表序号 团队名称 负责人 主要工作内容 1

智能控制

团队 赵秋玲

研究 PLC 控制、视觉检测、工业互联网、系统集成等智能控制相关技术,开展相关技术研发,承担机电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智能控制实训室设备升级改造、学生技能大赛和科研创新等工作,并与西门子密切合作,开展机电一体化系统、PLC 控制、智能制造等资格认证。2工业机器人团队 李峰

研究工业机器人技术、系统集成、智能检测、PLC 控制等,承担工业机器人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学生技能大赛和科研创新等工作,并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展机器人培训、认证、社会服务等工作。3数控加工

团队 李国伟

研究高端数控工艺编制、高端数控程序编制和高端数控机床操作等,承担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学生技能大赛和科研创新等工作,并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展数控培训、认证、社会服务等工作。4供配电技术团队 刘峰

供用电工程及电力系统研究、自动控制技术研究、供配电系统维护、技术研发等,承担电气自动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学生技能大赛和科研创新等工作,并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展培训、认证、社会服务等工作。265

数控维修团队 李文

数控机床常规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机床功能拓展与集成,承担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学生技能大赛和科研创新等工作,并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展数控培训、认证、社会服务等工作。6

CAD/CAM

团队 韩先征 计算机辅助设计、复杂零件计算机辅助制造、工业产品外观设计、虚拟样机、产品运动仿真与分析,培养新教师、指导学生竞赛、指导学生科研7PLM 新技术攻关团队 董雷

研究应用 Teamcenter 软件验证机械设计方案的正确合理性,并进行仿真模拟的方法。进行械设计师、仿真分析师培训课程和培训方法的研究;开展西门子技术认证。8

MES 新科技

攻关团队 张云龙 研究制造执行系统相关技术,进行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生产线系统调试,开展西门子技术认证和科技研发。9ERP 新科技

攻关团队 张明耀 研究 ERP 相关技术,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研发。(四)实训条件建设

围绕校企共建现代化先进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的目标,整合完善智能制造基础技能实训中心、按照重点技术领域扩建智能制造专项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拓展校外智能生产工厂实训基地,构建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实训四级智能制造技术实训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开放共享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与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合作共建国际先进水平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引进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生产线一条。新建智能控制、智能设计、制造仿真、创新、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供配电等配套实训室 12 个,总占地面积 2000 平方米,改扩建基础实训室 7 个,新增智能制造校外实习基地 15 个,满足智能制造杰出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及企业行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1.校企共建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 与国际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围绕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共建国际领先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搭建智能制造专业群公共实践平台。重点是建设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引进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生产示范线)、智能设计(PLM)实训室、智能控制实训室、虚拟仿真(MES)实训室、智能供配电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工艺应用实训室、模具虚拟工厂实训室、创新实训室等配套实训室,总占地面积 2000 平方米,以满足智能制造专业群杰出人才培养、专业教学、师资培训以及社会服务需求,27具体明细见表 9。

表 9 校内校企共建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规划表序号 类

名称 功能 新增主要设备或软件 负责人 对应 专业 建成

时间 1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根据用户需求,实现从网络下单、订单管理、产品设计、产品仿真、产品加工、产品装配、产品检测、生产过程调度、生产进度查询、物流信息管理和工厂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功能,满足工业 4.0 时代大规模定制的需求。可开展的主要实训项

目:系统集成、MES 制造执行系统应用研究、网络通讯技术和总线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传感器技术、数控加工技术、CAD/CAM、智能制造技术、全生命生产周期管理等。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生

产线 1 套,主要包括:(1)总控单元:PLC 控制柜、双工位操作台、系统配套附

件;(2)供料单元:AGV 自动供料系统;(3)传输单元:RFID 系统、传输系统;(4)仓储单元:S7-1500PLC 控制柜、自动化立体仓库、机器人视觉搬运系统;(5)加工单元:S7-1500PLC 控制柜、行走搬运机器人、数控机床(数控车床、加工中心、3D 打印机);(6)装配单元:机器人装配系统;装配工位、光纤激光打标机;(7)检测单元:视觉检测系统、读码系统;(8)监控单元:视频安全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栏。赵秋玲 专业群共享 20172

智能控制实训室

1.开展数据通信、工业网络、PLC控制、博图软件、运动控制、自控系统编程与调试等学生或企业培训。

中专学校

中专学校

子S7-1500PLC证书认证。SIMATIC S7-1500 控制系统(包含S7-1500PLC、伺服或变频控制系统、PROFINET通讯、触摸屏、运动控制装置等),10套赵秋玲 专业群共享 20183

智能设计

(PLM)实训室

1.让学生了解智能制造的核心概念,体会智能设计的价值。

2.学生能够了解并熟悉智能设计的整体操作流程。3.学生能在学习中有机会参与企业研发设计技术的转型升级项目,验证所学。4.学生有机会在毕业前即取得西门子专业技术的认证,以利就业所需。5.实验室能开班培训其他单位的技术人员,并有认证能力,成为西门子的技术认证中心。

Femap:最具兼容性的CAE前后处理器。NX Nastran:有限元结构求解器。

Pro-Emfatic:集丰富演算法的疲劳耐久求解器。Teamcenter:产品生命周期数据管理软件。

EPLAN:电气计算机辅助设计时代的先锋,一直是为电气规划,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领域提供智能化软件解决方案和专业化服务的全球标志型企业,40套。董雷 专业群共享 20184

制造仿

真MES实训室

1.制造编程、生产线设计、机器人运行等,透过计算机仿真优化做好设计调试,再投入实体车间的布Tecnomatix manufacturing & Robcad:产线规划设计、机器人空

间运行布局的仿真模拟、张云龙 专业群共享 201828

局。还能在生产过程中,做到实时监控,确保最佳的生产效能。2.学生能够了解并熟悉制造仿真设计的整体操作流程。3.学生能在学习中参与制造业车间优化转型升级的项目,验证所学。4.学生在毕业前即取得西门子专业技术的认证,以利就业所需。

5. 成为西门子的技术认证中心,对企业或行业技术人员培训和认证。及生产线实时监控的最佳软件,40套。5

高端VR 版虚拟样机仿真

主要是为在校师生,及未来辅导的厂商,提供一个高端显示技术的认识及实际操作经验,让参与者的技术及视野更具前瞻性。

高端VR版虚拟样机仿真显示系统,1套(虚拟实景技术,已确定是未来显示领域的主流,从个人及企业的一般消费需求,到科研的高端研发需求,无所不在。虚拟实景技术的虚拟样机仿真显示,将更贴近仿真的最高境界,让虚拟样机更清楚的立体呈现,便于直观研究。)赵秋玲 专业群共享 20196

工业机器人工艺应用实训室

涵盖基础教学、离线编程技术教学、自动焊接工艺教学、自动去毛刺工业教学、自动数控加工工艺教学、模拟激光切割、去毛刺、抛光、装配等多工艺综合实训教学等全面的教学内容,全面具有基础教学功能,师资培训功能、社会培训功能、就业指导功能。工业机器人焊接实训工作站2套;工业机器人去毛刺实训工作站2套;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实训工作站1套,工业机器人多工艺基础教学工作站2套,工业的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40套李峰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20177

模具装调实训室实训室

能开展的实训项目:模具拆装测绘、模具调试、模具维修卧式合模机1台

及附件1套、钢模10套、铝合金拆装模16套、超声波研磨机2台、超声波抛光机2台、多功能钳工台6个、虎钳12台、台钻2台、平台1个、拆装测量工具10套赵水模具设计与制造

20188模具虚拟工厂

能开展的实训项目:模具零件虚拟加工、结构认识、模具虚拟检测、模具虚拟拆装、模具虚拟调试、虚拟冲压、虚拟注塑、各种浇口类型的注塑模流动分析,铸造模流动分析等Moldflow软件50节点、虚拟仿真软件及二次开发50节点、计算机51台、投影机1台、虚拟现实头盔2个、触摸信息终端1台、桌椅50套、无线路由器1台、交换机1台、多媒体教学软件1套赵水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

术、机电一体化技术2019

9 智能供 变配电所运行和操作、微机 YL-160-6智能变电站实训 刘峰 专业群 201829配电实训室

继电控制、电力变压器运行和继电保护系统,1套 共享10

高端数控加工实训室

多轴机床虚拟仿真操作、多轴联动编程编制、逆向工程扫描及数据处理。逆向工程扫描设备2套、

Powermill多轴编程软件40个节点、Vericut多轴仿真软件40个节点李国伟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

201811

高端数控维修实训室

多轴数控机床机械部分及电气部分调试、维修实训。亚龙数控机床实训设备(发那科一套、西门子系统一套)李文

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201812

数控加工智能工厂

柔性加工单元改造整合所需机床整修、轨道车、控制器、工装、附件及编程总调等。CAXA PLM 数字化工厂体验中心的软件、硬件等设施和设备。专业教学资源库、相关设计、制造和编程仿真软件等。刘居康 专业群共享 201913 创新实

训室 结合世界职业技能大赛,进行相关项目规划。 赵秋玲 专业群共享 201914 基础技能实训平台

训练基础技能,整合改造,用于配套仪器和工位设备的增补。 畅建辉 专业群共享 201715智能控制专项技能研究中心

CAD/CAM技术中心、机器人技术中心、智能控制技术中心、多轴加工技术中心等共计8个科研创新工作室,基本办公设备、工具、科研装备等。吴辉 专业群共享 2017

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生产示范线(如图 6)由供料、输送线体、加工单元、机器人、仓储、工控、人机交互、机器视觉、数据采集系统等硬件和

CAD/CAM/CAE、计算机虚拟仿真、MES、PLM、工控、机器视觉等软件构成。通过互联网,可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文档无纸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等。图 6 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生产示范线示意图2.整合优化智能制造基础技能实训平台

围绕基础技能实训,将机械制图、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实训室进行整合优化,整合为机械制图与测绘、电工电子、液压与气动、电气控制、PLC30基础和 CAD/CAM 等 7 个实训室,实行开放共享管理。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需要,增加智能制造相关校外实训基地,依托企业设备、技术和人才资源,形成设备先进、优势互补的企业实训体系,满足专业群顶岗或定岗实习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见表 10。表 10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序号 合作企业 合作项目 实习实训岗位 对接专业接收实习

学生(人/年)建成时间1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学生培养、国际资格认证、校企共建实训室工作室PLC 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智能控制系统实训机电一体化系统实训专业群 50 20172青岛百思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进行多轴编

程加工技术培训 高端多轴编程加工 数控技术 15 20173青岛德运达精密

机械有限公司 现代学徒制 数控加工 数控技术 30 20174青岛正奇软件有

限公司 学生培养 数控编程 数控技术 20 20175青岛海之晨工业装备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系统

集成 技术研发、项目应用 工业机器人技术 20 20176青岛希恩和汽车设备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系统

集成 技术研发、项目应用 工业机器人技术 30 20177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机器人系统

集成 技术研发、项目应用 工业机器人技术 30 20188九方泰禾国际重工(青岛)股份有限公司

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产品研发

钳工、质检、产品调试与维修 专业群 10 20179青岛科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认识实习、顶岗实习

钳工、质检、产品调试与维修、设备维护、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专业群 10 201710

青岛德能精密电子有限公司认识实习、顶岗实习、课程开发

模具设计、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电极设计、模具钳工、质量检测模具设计与制造 10 201711

青岛牧野模具有限公司

认识实习、顶岗实习、课程开发

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电极设计、模具钳工、质量检测模具设计与

制造 10 201812青岛勋展模塑科技有限公司认识实习、顶岗实习、课程开发

模具设计、数控编程,数量机床操作、电极设计、模具夹紧、质量检查模具设计和制造10 201831

13

福田雷沃国际重型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挖掘机的事业界部)实习,了解顶尖的实力习习

钳工、质检、产品调试和维护、设备维护、数控编辑程、数控机床操作专门小组10 201914

山东福田模具有仅限于公司

实习,了解顶尖的实力学习、课程开发

模具设计,数控编程,数量机床操作、电极设计、模具夹紧、质量检查模具设计和制造10 201915

青岛亿人生活网络科技有限公产教融合、产品开发拿出来机电一体化实习装备、生产

产品设计和制作机电一体化30 20174 .校企共建智能制造专业技术研究中心

基于智能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规划,以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技能为中心8个“专家型”科研团队负责人牵头,联合西门子有限公司、中德生态园等企业合作,建立CAD/CAM技术、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手术等8个科研创新工作室、产教研深度融合,正在构建智能制造专业技术研究加强心智、技术技能积累,提高技术服务能力。5 .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各培训室以尊重技术、学习技术、掌握技术、研究技术为主题以专家工作室为主体,规范组织机构,营造“工匠文化”氛围,打造智能制借鉴营造职业文化氛围的先进企业管理模式,规范实训标准、章程和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形成良好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五)国际合作与交流1 .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

深化与德国曼海姆的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日本立命馆、葡萄牙科英布拉理工大学等学校的国际合作是工作过程中系统化的课程在研究、教练员型师资培养、应用技术研究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突破。 通过引进教材、人才培养标准、职业资格认定标准等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国家协助办学项目,扩大师生交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赴奥地利、葡萄牙、韩国、日本等高等学府继续深造。2 .建设国际职业资格认定培训中心

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西门子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和西门子(柏林)技术术大学合作,以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为依托,建设国际职业资格培训中心。32

校企合作开发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标准、机电一体化系统认证和PLC工程师识别联合分析证标准、智能制造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标记国际认证职业准“融合”课程的教学过程。 同时,面向智能制造业,教师、企业员工或学生本地化、国际化认证、培训。 包括智能制造和PLC控制技术课程的国内培训和认证,机电系统(SMSCP )课程国际培训和认证,可通过SMSCP认证获取在德国发行的认证证书,其认证体系如图7所示。图7机电一体化SMSCP国际认证课程体系

此外,还尝试服务一带一路,与非洲知名高校合作开展专业交流合作进行项目,为国内外知名企业输出智能制造优秀人才,拓展海外就业市场。(六)创新创业体系建设1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课程具备创新和创业教育模块。 与海尔大学合作,设计创新创业学习地图,设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2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包括创客中心、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还有一些科研工作室(创客苗圃)。 宣传、给予大学生发展潜力项目资助黄金和技术的大力支持,将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3 .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每年举办和培养创新创业大赛33

培养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科技活动、创造发明,逐步完善机电产品创新以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竞争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4 .培育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开展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培育和重点打造“校园创客”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共享意识、合作能力、挫折意识和抗压能力。(七)完善自我诊断体系

1 .成立专门小组建设指导委员会

落实主体责任,由行业、企业专家、教育管理者、专业教师组成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规划、实施、监督专业群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了人才培养和项目建设过程监测、管理和反馈机制,开展了项目建设进行决策、组织、监视、自我诊断活动。2 .教师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联合企业通过问卷调查、面试等多种形式,了解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刚能力进行定性评价,如图8-HMI教师能力定性和定量分析系统图,得到调配研究报告根据教师的发展方向制定培训方案,帮助企业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的模式不仅是企业参与研究和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并参与部分培养任务的实施。图8 HMI教师能力定性定量分析系统图智能制造专业群师资体系必须分析、诊断、培养、监控34

素的闭环运转机构。 通过先进的自动化分析系统,客观评价教师的专业技术手术能力,并通过科学诊断、培养、监测,保证良性循环。 参照图9。图9师资队伍建设诊断改革体系图图10“并联双闭环”质量诊断改革评价体系3 .学生全面发展质量保证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强调实践能力培养,依靠企业行动行业优势,帮助人才出口。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合作企业提供的合作作认证课程并通过认证考试,即可获得合作公司直接颁发的认证证书,推荐到企业人才库,有机会进入到 500 强企业就业或实习。

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群建设的终极目标。因此,将用人单位、专业评价机构等作为评价的主体,将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等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构建“并列双闭环”人才培养自我诊段、评价、监控体系。以“自我评价”为“环一”,家长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专业评价机构的第三方评价为“环二”,共同组成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全面的对学生综合素质实施评价,详见图 10。建设期间,毕业生跟踪调查比例和企业参与度都不能低于 70%。(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依托专项技术研究中心,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35

以实训基地为平台,依托 8 个智能制造专项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应用技术研发和协同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升级服务。面向智能制造类相关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和技术攻关,协助完成产品技术改进和创新,突出在新技术应用创新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成效。建设期内,主持完成省级科研课题 3 项,发明专利 3 项,其他专利 10 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 50 万以上。2.开展多层次社会培训,提升智能制造人才素质

立足山东智能制造业,创新社会培训模式,校企合作开展立体式、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开发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系统、PLC 程序设计、工业机器人等模块化培训项目。完成在校生培训 1000 人次/年,为海尔,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员工培训 3000 人次/年,完成兄弟职业院校师资培训 200 人次/年。3.创建多种学生技术社团,提升学生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技术研究中心,带动学生创立技术社团,在原有“小强家电维修社”、“机电创新服务社”等 5 个技术性社团基础上每个专业增加 2 个、共 10 个社团,社团定期举行社区服务、学校实训设备维修服务,定期开展技能比武或交流活动,建设期内完成 150 次进社区、150 次学校实训设备维护、30 次技能比赛活动。同时,在长江路街道办事处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以专业群现有 29 个社团和新增 10 个社团为依托,长期有序地在社区和新农村开展志愿服和对口帮扶活动。另外,发挥专业群优势,示范引领省内专业群建设发展,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核心专业建设带动其他 4 个群内专业建设发展,通过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指导省内 3 所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群建设,向同类院校推广建设成果和人才培养经验,每年发布一次改革成果,举办一次经验交流研讨会。七、建设进度

项目 建设基础 2017 年 (预期目标、监测要点) 2018 年 (预期目标、监测要点) 2019 年 (预期目标、监测要点) 36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责任人:张云

龙)

形 成 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2121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

式;构建了开放式、多元化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密切。预期目标:

成立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之有效地展开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工作。拓展与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合作,深化“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优化2121工学交替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现代学徒制、“学研赛”三维一体开放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监测要点:

1.成立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开展工作佐证材料 4次;

2.“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讨佐证材料4次;3.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佐证材料 4 次;4.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5.各专业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及专家论证意见;6.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1 篇。

预期目标:

持续“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持续优化2121 工学交替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和推进现代学徒制、“学研赛”三位一体开放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卓有成效。 监测要点:

1.“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讨佐证材料4 次,课题 1 项;

2.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佐证材料 4 次;3.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1 份;4.各专业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及专家论证意见;5.各专业标准开发工作佐证材料;6.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7.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2 篇。预期目标:

完成“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完成2121 工学交替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学研赛”三维一体开放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在技能大赛、实践创新、学生社团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监测要点:

1.“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省级课题 1 项、论文 1 篇; 2.各专业与国际专业标准对接开发的专业标准;3.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2 篇。

5.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典型案例和总结报告。课程建设(责

任人:赵秋玲)

基于工作

过程导向,构建了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编写了项目化教材 50 余本,省级精品课

10 门,院级精品课 30 门,工业机器人国家级教学预期目标:

开展课程建设研讨会,完成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与国际标准对接,建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等 20 门专业群优质核心课程。应用信息化技术,启动在线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专业群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监测要点: 预期目标:

持续开展课程建设研讨会,完善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应用信息化技术,持续推进在线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专业群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开发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线上线下云端课堂建设。

监测要点: 预期目标:

完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指标,完成智能制造专业群数字化资源平台建,出版规划 3 本、专著 2 本。完成德国西门子机电一体化系统教学法引进和实施。

完成校企合作开发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线上线下云端课堂建设。监测要点: 37

资源库 1 项,数控中高职资源库平台 1项。 1.课程建设研讨会议纪要;2.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方案;3.各专业课程建设总体方案;

4.20 门优质核心课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设计和校本教材初稿(每个专业承担 4门);

5.5 门在线网络课程(每个专业承担 1 门);6.展开 10 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每个专业承担 2门),其中 2 门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各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和实施记录;8.专业群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和实施记录。1.课程建设研讨会议纪要;2.印刷成册的20门优质核心课课程标准、教学方案和校本教材;

3.5 门在线网络课程(每个专业承担 1 门)4.持续推进 10 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每个专业承担 2 门),其中 3 门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5.各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完成 50%;6.智能制造专业群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完成 50%;7.校企合作开发“云端课堂”建设方案及实施记录;8.课改论文或课题 5 项(每个专业 1 项)。1.出版教材 10 本(每个专业 2 本);

2.规划教材 3 本、专著 2本;3.建成 3 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4.各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完成其余 50%;5.完成智能制造专业群数字化资源库建设;6.德国西门子机电一体化系统教学法实施材料;7 完成校企共建“云端课堂”及实施材料;8.课改论文或课题 5 项(每个专业 1 项)。9.课程建设 总结报告(每个专业 1 份)。师资

队伍建设(责任人:张明耀)

专任教师

55 人,其中教授 7 人、副高职称者 26 名,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

75%,聘有企业兼职教师50 余人。省级教学团队 1 支、省级教学名师 2人、青岛市教学名师 2 人、青岛市优秀

教师 1 人、院级教学名师 5人,教学能手3 人。 预期目标: 聘用行业领军人物担

任专业群兼职带头人 1 人。培养“教练型”专业带

头人 5 人、“教练型”名师10 人、骨干教师 20 人。引进专任教师 1 人,聘请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兼职教师 10 人。组建教学科研团队 8个,协同进行教学、科研创新。监测要点:

1.聘用行业领军人物担任专业群兼职带头人佐证材料;2.“教练型”专业带头

人:(1)参加 2 次国内外培训佐证材料;(2)主持 1 项横向课题或承担社会培训预期目标: 专业群兼职带头人引

进专业技术新标准,参与专业建设;

持续加强“教练型”专业带头人、“教练型”名师和骨干教师培养。培养市级以上名师或能手。持续引进专任教师 1人,聘请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兼职教师 10 人。持续推进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协同推进教学、科研创新,引领专业发展。监测要点:

1.专业群兼职带头人引进智能制造专业群技术新标准佐证材料;主持或参与专业群建设工作佐证材料。2.“教练型”专业带头预期目标: 持续加强“教练型”专业带头人、“教练型”名师和骨干教师培养。双师素质达 90%、兼职教师比例达到60%。优化教师教学科研团

队建设,提炼师资队伍经验和成果,完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完成省级教改课题 4 项、专利 10 项、科研论文 10 篇。

监测要点:

1.“教练型”专业带头人培养总结报告及成果支撑材料;2.“教练型”教学名师培养总结报告及成果支撑材料;3.骨干教师培养总结报38

项目佐证材料;(3)启动专业精品共享课建设1项;(4)指导青年专业教师2人;(5)开展专业讲座 1 次;(6)教、科研论文至少 1 篇,申请省级课题 1 项。3.“教练型”教学名师:(1)企业研修(至少 1 个月)佐证材料;(2)参加国内外技术或教学培训 2 次,提交培训报告;(3)主持开发1门院级专业资源共享课建设;(4)教、科研论文 1项。4.骨干教师:考取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企业研修(至少 1 个月)佐证材料;在线网络课程开发;参加教师技能比赛获院级以上奖励至少 1 项。5.兼职教师聘用协议和授课记录;

6.每个专业专、兼职教师进行教研活动 2 次及佐证材料;7.专任教师引进证明材料。

8.教师教学科研团队组建证明材料。

人:(1)2 次国内外培训佐证材料;(2)主持 1 项横向课题或承担社会培训项目佐证材料;(3)专业精品共享课建设 1 项;(4)指导青年专业教师 2 人;(5)专业讲座 1 次;(6)教、科研论文至少 1 篇,省级课题 1 项。3.“教练型”教学名师:(1)企业研修(至少 1 个月)佐证材料;(2)参加国内外技术或教学培训 2 次,提交培训报告;(3)完成 1门院级专业资源共享课建设;(4)教、科研论文 1 项。4.骨干教师:考取二级

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企业研修(至少 1 个月)佐证材料;在线网络课程开发;参加教师技能比赛获院级以上奖励至少 1 项。4.兼职教师引进聘书和授课记录;

5.兼职教师聘用协议和授课记录;

6.每个专业专、兼职教师进行教研活动 2 次及佐证材料;7.专任教师引进证明材料。

8.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展开工作证明材料。告及成果支撑材料;4.兼职教师引进总结报告及支撑材料;5.市级以上教学能手、教学名师、优秀教师证明材料;

6.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1支证明材料;

7.每个专业师提供资队伍建设总结报告 1 份。实训条件建设(责

任人:董雷)建有国

家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等理实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预期目标:

与 1 家智能制造领军企业深度合作,校企共建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完成方案制定、论证、招标管理、设备采购工作,主要是引进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生产线一套。完成基础技能实训平台整合,完成 7 项预期目标: 完成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生产线安装、调试、运行和师资培训。完成智能制造专项技能实训室 10 项。新增校外实训基地5处。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教学管理、教师企业研修、课程开发、合作开发项目等全方预期目标: 建成“学研赛”一体化的开放共享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与个性需求的、校企结合专业群共享的实训教学体系。规范实训标准、章程和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形成良好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实39地,占地 9000平方米,工位

数 1600 个,设备总资产

3800 万元。建有 3 个校级名师工作室,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搭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基础实训室整合与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新增 5个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教学管理、教师企业研修等新型合作关系。监测要点: 1.实训室建设调研 报告;

2.实训室建设规划及建设方案;3.校企共建实训室 协议;

4.全生命周期智能生产线实验装置招标书、合同;5.完成基础技能实训平台整合优化;6.产教研融合,校企共建智能制造专项技能工作室 8 处。7.实训室实训日程表、实训或培训方案、实训或培训记录;

8.校外实训基地协议;9.实训基地运行记录。位的新型合作关系。监测要点: 1.全生命周期智能生产线验收报告、运行证明文件;

2.全生命周期智能生产线技术文档、师资培训记录、培训总结、智能制造相关证书;

3.10 项智能制造专项技能实训室建设、研讨记录;4.2 项智能制造专项技能实训室建设记录、研讨记录;5.实训室实训日程表、实训或培训方案、实训或培训记录;

6.校外实训基地协议;7.实训基地运行记录。

训场所占地 11000 平方米,教学设备总资产 6800万元。建有 8 个校级名师工作室。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全方位新型合作关系,实施校企合作育人、共同发展机制。

监测要点:

1.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运行状况报告;2.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管理、实训教学文件、实训基地使用记录;3.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运行记录;4.教师企业研修文件;5.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文件;

6.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运行相关文件;

7.实训机制相关论文 5篇(每个专业 1 篇);8.实训条件建设总结报告及成果支撑材料。

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

(责

任人:张明耀)

已公派 37名教师去德国、荷兰、新

加坡等 8 个国家和地区的10所院校(机构)学习与交流,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预期目标:

教师国际交流 1-3 次,开始翻译国外智能制造相关工学结合教材 2 门、人才培养标准 5 个。监测要点:

1.与国际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与国际对接的10门课程标准。 预期目标:

师生国际交流教师 1-3次,译著智能制造相关工学结合教材 1 门。监测要点: 1.教师交流材料;2.译著教材 1 门预期目标:

开展国际资格认证。监测要点:

1.国际资格认证证书;2.探索国际合作与交流总结。创新创业体系建设(责

任人:

1.建有创客中心、学生学业辅导中

心、3 个校级名师工作室,搭建产学研预期目标: 课程中设置创新创业

教育模块,加入 1-2 门创新创业课程或培训讲座,与海尔大学联合设计创新创业学习地图课程。建设大学生预期目标: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教

学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学习地图课程,加入 2-3 门创新创业课程或培训讲座。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预期目标: 完成创新创业学习地

图课程建设,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建设 640费晓玉)

一体化平台,促进产教研结合、服务学校和社会。 2. 开 设 了创业指导课。

3.2014 年成立“振超

班”,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学习、技术、科研、管理服务能力和职业决策能力。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培训1-3 名专兼职导师。监测要点: 1.专业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模块;

2.与海尔大学联合设计创新创业学习地图课程,完成 40 人次培训; 3.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4.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不低于 3 项; 5.申报学生科研课题不少于 10 项; 6.扶持创业项目不少于1 项。

7.举办创新创业大赛; 8.安排 1-3 名老师参加创新创业课程培训。

基地建设,组织 1 期创新创业训练营。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扶持 2 项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申报科研课题 10 项。培训 1-3名专兼职导师。

监测要点:

1.与海尔大学合作,完善创新创业学习地图课程; 2.年度组织 1 期创新创业训练营,完成 60 人次培训; 3.扶持创新创业项目不少于 2 项;

4.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不低于 3 项; 5.申报学生科研课题不少于 10 项; 6.举办创新创业大赛; 7.安排 1-3 名老师参加创新创业课程培训。

个创客苗圃。持续加大对大学生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转化,扶持2 项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申报科研课题 10项,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培训 1-3 名专兼职导师。监测要点: 1.完成创新创业学习地图课程建设;

2.年度组织 1 期创新创业训练营,完成 100 人次培训; 3.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建设 6 个创客苗圃;

4.学生每年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不低于 3 项; 5.获国际资格认证不少于 3 项; 6.每年申报学生科研课题不少于 10 项。 7.扶持创新创业项目不少于 2 项。 8.举办创新创业大赛。 9.安排 1-3 名老师参加创新创业课程培训。自我诊改体系建设(责

任人:白西平)

构建以“自我评估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健全质量诊改、考核的方式方法,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成效。预期目标:

成立专业群建设质量控制小组。监测要点:

1.质量控制小组建设情况及开展工作记录;2.质量控制小组工作考核文件。预期目标:

制订质量制度、落实并不断完善。监测要点:

1.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各个层面的质量保证制度;

2.质量会议记录;3.师资能力评价报告;3.年度质量诊改报告。预期目标: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外部诊断与评估。监测要点:

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2.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预警率报告。社会服务

教师和企业员工培训预期目标: 完成同行师资培训和企预期目标: 完成同行师资和企业员预期目标: 总结建设成果,继续完成41能力建设(责

任人:李林鹏)

2896 人次,行业企业技术支持 45 次、研发产品 20项。与 3 所中职学校开展三二连读人才

培养 3 届 10个班级,与 3个中职学校开展五年贯

通培养 3 个专业 4 个班级。2015 年成立“长江社区学院”,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20次,参与人数

达 3782 人次。建有 20个学生社团,年均社区服

务 4200 工时,为社区居民义务维修电

器 6000 多件。业员工培训,获得经济收益20 万元以上。

完成1项以上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生产服务 5 次以上、项目研发 1 项以上。开展对口支援,派 10 名教师和学生深入新农村进行帮扶和共建。建设“情暖社区”大学生社会服务项目。

监测要点:

1.企业培训 100 人日、师资培训 100 人日,经济收益达 20 万元以上,培训方案及实施记录。2.应用技术研发课题实施方案、过程资料;3.形成校企合作研发管理运行机制;4.技术开发与服务实施方案、技术开发合同;5.中高职帮扶材料;6.对口支援材料;7.成立情暖社区5个子项目组,年均开展志愿服务活

动不少于 2000 人次,志愿服务时间不少于 400 小时。工培训,获得经济收益 20 万元以上。

完成1项以上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生产服务 5 次以上、项目研发 1 项以上。完成教师科研成果转化 1项以上、科技成果获奖 1 项以上、学术论文发表 3 篇以上。开展对口支援,派 10 名教师和学生深入新农村进行帮扶和共建。

完成大学生社会服务“三百”目标。监测要点:

1.企业培训 100 人日、.师资培训 100 人日,经济收益达 20 万元以上,培训方案及实施记录。2.开展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课题实施方案、过程资料;

3.完善校企合作研发管理运行机制;4.教师科研成果材料、科技论文材料;5.企业技术、生产服务证明材料。6.对口支援材料

7.年均社会服务不少于

100 次,活动时间不少于 400小时,年均参与人数不少于2000 人次,完成“三百”目标

同行师资或企业员工培训,获得经济收益 10 万元以上。完成1项以上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生产服务 5 次以上、项目研发 1 项以上。开展对口支援,派 10 名教师和学生深入新农村进行帮扶和共建。完成“情暖社区”大学生社会服务品牌建设,活动覆盖长江社区学院全部15个城市社区,辐射整个黄岛区。监测要点:

1.企业培训 100 人日、师资培训 100 人日,经济收益达 20 万元以上,培训方案及实施记录。2.开展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课题完成材料;3.完善校企合作研发管理运行机制;4.教师科研成果材料、科技论文材料;

5.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总结材料。6.对口支援材料

7.取得1项情暖社区大学生社会服务品牌建设成果表彰或经验推广。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监控小组。工作小组下设具体项目42

组。责任落实到人。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监控,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领导小组组长由海尔学院院长张明耀、书记费晓玉担任,副组长由张云龙、赵秋玲担任。成员包括电气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海尔质控部负责人组成,负责整合各专业资源,保障项目进行。工作小组由机电一体化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机器人专业、数控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海尔质控部负责人和相关教师组成,具体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项目建设监控小组包含质量管理办公室、审计处等部门,主要保障项目任务质量以及资金安全。

(二)规范管理,建立高效运行机制

采用项目分级管理方式,把专业群建设项目分解为 7 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再划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再划分若干个建设点。每个子项目负责人制定进度计划,总负责人项目进行跟踪,确保各子项目按照既定的质量标准按时、按量完成。项目组成员是一线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经过市场调研、企业走访和调查论证,根据校内师资实力和社会条件,提出项目的建设内容,全方位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三)加强培训,打造一流项目团队

组建项目团队及子项目建设团队,制定培训计划,对项目负责人和团队成员进行项目管理、实施等方面培训。通过培训,提高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整体操作能力,及时跟踪项目进展,有效控制项目计划和预算,提高质量控制意识,降低项目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建设项目的效应。在项目建设中,团队成员明确自身在项目建设中的职责,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效能,增强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和凝聚力,营造团队和谐高效的工作氛围,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九、建设经费预算

经多方考察、论证和核算,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项目拟需要资金 3710 万43元,具体明细如表 11 所示。

表 11 智能制造专业群重点建设项目预算表(单位:万元)项目 智能制造专业群 建设项

目名称

子项目名称 2017年度

2018年度 2019年度 小计 备注

合计 770 1730 1210 3710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深化“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0 2 4 6优化 2121 工学交替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0 1 2 3实施全方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0 2 4 6合计 0 5 10 15课程建设

构建工学结合专业群课程体系 0 10 10 20优质专业群核心课开发 0 60 78 138专业群数字化资源教学库建设 0 15 20 35教学模式改革 0 5 8 13校企合作开发“云端课堂” 0 15 20 35合计 0 105 136 241

师资队伍建设

“教练型”专业带头人培养 0 10 15 25“教练型”教学名师培养 0 30 45 75骨干教师培养 0 10 20 30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0 5 10 15省级优秀团队建设 0 10 20 30合计 0 65 110 175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共建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

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770 90 20 880智能控制实训室 0 162 18 180 省财政智能设计实训室 0 200 20 220 省财政制造仿真实训室 0 180 20 200 省财政高端VR版虚拟样机仿真 0 0 70 70工业机器人工艺应用实训室 0 300 46 346模具装调实训室 0 76 10 86模具虚拟工厂 0 0 100 100智能供配电实训室 0 133 15 148高端数控加工实训室 0 135 15 150高端数控维修实训室 0 135 15 150数控加工智能工厂 0 0 160 160创新实训室 0 0 130 130整合优化智能制造基础技能实训平台 0 0 40 40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0 2 4 6

智能制造专项技术研究中心 0 15 25 40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0 7 9 16合计 770 1435 717 2922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

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发 0 5 10 15教师出国培训 0 20 40 60拓展国际学生交流渠道 0 10 15 25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中心建设 0 40 90 130合计 0 75 155 230自我诊断体系

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 0 2 5 7建立自我诊改体系 0 10 10 2044建设 合计 0 12 15 27社会服

务能力建设

社会培训 0 2 4 6社团活动 0 2 4 6合计 0 4 8 12创新创业体系建设 0 10 20 30合计 0 10 20 30保障措施

成立专业群建设管理机构 0 1 4 5成立专业群项目建设团队 0 2 3 5合计 0 3 7 10其他

教改课题 0 1 2 3教师大赛 5 10 15科研课题 0 10 20 30合计 0 16 32 48十、预期效益(一)预期综合效益

通过三年建设,形成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好的全方位、多途径、协同育人机制;建成群内专业充分共享、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丰富的线上线下数字化课程资源;建成行业有影响力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和国际领先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最终,把智能制造专业群打造成适应智能制造产业需要、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品牌专业群。1 .建设国际领先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

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刚化基地,智能制造优秀人才,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满足岗位对接培训、乒乓球看培养技术人员、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实践教学活动的必要性,促进科研创新。可以开展虚拟样机设计、工业物联网、PLM系统开发、MES系统设计和工程设计工业自动化控制等智能制造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课程有10多门,约100个实训项目,校内的工作效率达到了80%。2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实训基地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双师型以专业教学团队智能制造为核心推进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开发智能制造专业教材; 完成优质核心课程建设2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专业群45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1项,开发智能制造云课堂,全方位、多路径提升人仅通过培养质量,校内受益学生每年可达1200多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职业资格认定项目,培养学生、教师或行业人员的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省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技能竞赛培养人终于。3 .产教研融合密切,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校企合作共建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和8个智能制造专业技术研研究中心、产教研深度融合,共同开展科研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开发、科技成果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社会培训。

专业组每年向社会输送600名左右的毕业生,开展教师和企业员工的各类培养训练1000人次以上。 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机械设计仿真、数控加工、机械器人技术等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持企业转型升级、项目开发20多项,为企业创造利润300多万元,引领行业发展,服务山东和青岛地区经济的发展。(二)象征性成果

序列号类别项目成果专题组成果特色项目成果共计省级国家省级国家省级国家省级国家省级国家1学校一级2

教学

水果奖1 1 1 13教学名师2 24技能名师2 25教育团队1 16特色专业1 17重点专业1 18职业联赛9共享课程8 810计划教材3 311获奖教材3 312实习基地1 113存储库14教育改革3 3

15教师信息化竞赛3 316教师微课3 317青年教师教育竞赛2 24618学生竞赛6 1 6 119那个他

省级科研项目33320专利23 2321国培项目3 32省培项目3 3共计46 28 46 28(三)重大突破领域

1 .深化与海尔、西门子国内外知名智能制造企业“二元合作、协同培育”“人”机制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优化专业设置,紧跟工业技术发展新趋势,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智能制造方向,在工业机器人专业设置无人机方向。2 .借鉴和完善德国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智能制造相关课程课程体系,与西门子合作开发智能制造“云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和在线结合学习。3 .校企共建国际先进水平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奠定基础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实习四级智能制造技术实习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建设山东省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产教研深度融合开放共享型服务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4 .深化国际合作,与西门子(柏林)技术大学合作建设PLC控制、机械电气一体化系统的国际职业资格培训中心,开发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标准、机器通过电气一体化系统认证和PLC工程师认证标准,培养能进入国际一流企业工作可以造就优秀的人才。5 .借鉴国外标杆院校师资培养先进经验,具备诊断、评估、监测等职能的多维教师实践技能评价体系。 通过企业客观评价教师的专业技术术的能力,老师提供改进和提高的建议,个性化教师培养方案,从短到长在时间和长期两个方面由企业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特定项目的培训和能力的提高。47附件1智能制造行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一.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制造业已经稳定在世界第一大规模,但大而不强,附属制造业生产附加值低,劳动力成本上升迅速,中国劳动力成本10年上涨了5倍,到了2020年年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将被美国逆转。 产能过剩和技术落后困扰国内制造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发展智能制造开展转型升级推动以智能制造为基础这一内容的新工业革命势在必行。2020年未来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将超过3万亿,届时将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置完善产业体系,实现装备智能化和制造过程自动化、产业生产效率、产品技术手术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显著下降。图1中国2020年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将达到3万亿智能制造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并贯穿其中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阶段,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学习、决策、自我执行、适应等功能的新生产方式。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最终实现了工业生产附加值的提高,从工业大国工业强国。图2智能制造内涵

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调调48

调查显示,未来五年,山东省智能制造产业将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引进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操作与系统集成、高端数控操作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系统仿真与设计、智能工厂智能软件使用及部署的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每年新增需求 3.5 万人左右,因此融入产业开展特色化专业建设,培养在智能制造领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高度融合的技术技能人才,缓解我省智能制造产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供需矛盾,是高职院校发挥产业支撑作用的必然要求。结合产业现状和“中国制造 2025”所规划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得出中国智能制造行业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设备智能化改造升级比想象中要来得快。一方面由于国家政策驱动,各地根据“中国制造 2025”战略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明确给出技术改造的时间表,2017 年将迎来大范围的设备改造,制造类规模生产企业将有一半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招工困难,促使企业采取机器代替人。二是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到 2020 年,我国每万名制造业工人拥有机器人将达到 100 台以上,这是工信部制定中的我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的目标。目前我国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为 30 台。三是“互联网+装备制造业”催生新的生产模式,成为创新热点。“互联网+”使得制造业呈现制造业服务化、定制个性化、组织分散化、制造资源云端化四大新趋势,带给传统企业决策方式、业务模式和经营思路等诸多方面的巨大转变。

四是智能装备和产品快速发展,制造过程实现智能化。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新型传感器、智能仪表等为重点突破方向;在“制造过程智能化”领域,以数据互联为核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将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提供个性化产品。49据统计,2014 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已达 5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 30%。

二、专业面向区域产业发展及现状

青岛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为一个工业总产值约 1.7 万亿元的工业城市,为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附加值,青岛的工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已提出,目标是“智能制造”。为此,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在“中国制造 2025”重要战略机遇下,2015 年 6 月《青岛市互联网工业行动方案》出台并印发实施,其从青岛工业基础与发展实际出发,力争到 2020 年,培育 5 个全国领先、行业主导的互联网工业平台,打造 50 个智能工厂或互联工厂,建设 500 条(个)自动化生产线或数字化车间,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青岛制造”向“青岛智造”转型升级,使青岛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互联网工业领军城市,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率先走在前列。青岛市将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支撑,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先发优势的行业和龙头企业,一是依托海尔、海信等龙头企业,打造全国最大的家电云制造服务平台生态圈;二是依托红领等企业,建设全国领先的服装个性化定制云服务平台;三是依托橡胶谷、软控、双星等企业,建设覆盖行业、辐射全球的橡胶轮胎云制造服务平台体系;四是依托特锐德等企业,建设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服务平台;五是依托中国3D 打印创新中心总部、三迪时空等企业,建设全国最具影响力的 3D 打印云智造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轨道交通、机械装备等行业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化、专业化互联网工业服务平台,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互联共享、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共创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打造更加开放包容、更具竞争优势的平台经济。智能制造行业相关高职院校应该发挥多样化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传承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需要主动融入青岛智能制造产业,走特色化发展和差异化竞争的道路,提高对青岛智能制造行业产业发展的创新引领作用50

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支撑作用,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三、调研的实施(一)调研方法

调研主要采用企业走访、交流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及网络收集及文献查阅等方式。1、对于青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省内外高职院校主要采用走访调研方式,了解专业建设的需求与内涵。;2、组织研讨会、专题交流。组织由校内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3、采用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方式调查用人单位、从业人员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建议;

4、网络收集资料,收集行业发展资料、兄弟院校相关专业调研报告等;5、查阅文献资料。例如,青岛市产业现状分析报告等。(二)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依据智能制造的应用领域将调研对象分为以下几类。图 3 调研的对象类别与样本分布

开展调研的对象类别与样本数量见下表。表 1 开展调研的对象类别与样本数量调研类别 样本数量 备注

智能装备与系统集成应用企业 12

西门子、费斯托、菲尼克斯、青岛北洋天青数联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科捷股份、青岛海艺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ABB、KUKA、安川、发那科、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41%59%

调研目标企业分布智能装备与系统集成应用企业

智能制造产业升级企业51智能制造产业升级企业 17

海尔集团公司,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车集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华裕通机械有限公司,青岛金光鸿智能机械电子有限公司,青岛软控股份,青岛特锐德,双星集团,红领集团(三)调研内容

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之初,调研了智能装备与系统集成应用企业、智能制造产业升级企业 29 家典型企业,围绕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所对应的调研主要内容术人才在企业中的适用岗位,岗位对智能制造人才能力要求三个大的方面,对相关企业开展调研,重点分析了人才现状、未来需求以及对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及变化。四、调研结果分析智能装备对机电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需求。随着山东省、青岛市计划地对传统企业进行机电一体化与信息化融合,生产过程定制化、批量化、柔性化、智能化改造,高端机电一体化装备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系统、数控生产系统、模具增材制造系统、新型传感器等智能制造装备将会普及应用,需要大量复合型专业人才。图 4 中国急需智能制造人才【引自德国智库】52

企业对机电一体化岗位专业能力的需求也更高。机械制造岗位能力需求进一步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看重多元、复合型人才。人才需要的总体种类为: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自动化系统部署及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操作及系统集成、高端数控操作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系统仿真与设计、智能工厂智能软件使用及部署,具体需求比例见下图 5。(一)智能制造人才需求的特点:

随着数字化研发设计管理工具的普及,员工需要具备应对工业 4.0 的基本素质,传统的工艺类岗位也面临着数字化改造,CAD、CAM、CAE、CAPP、MES、ERP 等工具的运用已经成为员工的基本能力要求。一些传统岗位在生产中的作用将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例如:晒图员岗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数字化建模、精益专员、逆向造型、3D 打印、精密测量与检验岗位越来越重要。这些岗位目前在高校范围内并没有对应的专业,岗位员工主要是企业自我培养。智能装备对机电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需求。随着山东省、青岛市计划地对传统企业进行数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将会普及应用,需要大量操作、调试、维23%

20%17%14%12%7%7%

图5 智能制造人才需求分布图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自动化系统部署及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操作及系统集成高端数控操作与维护高端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系统仿真与设计智能工厂智能软件使用及部署53护、维修和改造方面的专业人才。

我国制造业是工业 2.0、3.0、4.0 多种水平并存,并逐渐向高层次转变的状态,对传统制造类专业人才仍有着持续需求。(二)岗位结构变化对职业能力提出新要求:

在中国制造 2025 背景下,企业的发展趋势、岗位及人才需求的变化对高职教育正在发生冲击,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市场岗位对接正悄然发生变化。智能生产企业和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在智能生产企业,产品设计岗位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对于 CAD、CAM 的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 CAE 的需求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 CAE 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企业对机械制造岗位专业能力的需求也更高。机械制造岗位能力需求进一步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看重多元、复合型人才。CAM 编程能力将成为普遍性要求,对数据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也会普及。更多的操作岗位被机器人替代之后,工艺技术人员将分离出来,更多关注工艺布局、工艺实施、工艺优化,因此,CAPP、PDM、加工过程动态仿真这些新的岗位技能要求被具体定义出来。同时,精益生产管理岗位需求加大,精益专员岗位空缺增多。此外,数字化工厂和无人车间的出现,对工厂现场布局与优化也提出了新的含义,更多的仿真平台被采用,来辅助无人车间的正常运行,如人机工效仿真、生产物流系统仿真、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零件流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等。

而在智能装备及系统集成企业,对机械、电气等基础知识的要求,如机械制图及计算机辅助制造、电工电子技术、精度检测与公差配合、液压与气动技术应用等十分强调,必须人人过关;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技术PLC、伺服电机、步进电机、传感器、C 语言等应用依然是所有岗位必备技能,工业机器人、工业网络控制、组态技术也成为普遍性要求;机械、电气制图依然是必备的基本功,并且需要掌握计算机辅助绘图的高效工具;除日54常维护维修类岗位外,其他智能装备相关岗位对计算机辅助绘制电路图提出了要求;岗位需求人数以设备制造、维护维修岗位需求人数居多,而现场编程调试、系统集成、设备改造功能开发等岗位人数虽然较少,但岗位要求明显较高,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

“中国制造 2025”真正实现了制造工艺仿真优化、制造过程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企业“熟练工种”将减少,人将更多地从事产品设计、工艺优化、生产系统管理等工作,需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企业“能动工种”将增加。五、建议

(一)实现人才的到岗即用,解决企业人才紧缺需求 教师深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及智能制造生产企业一线,熟悉智能制造生产流程、工艺流程,清晰岗位技能目标,课程设置合理。加强校企合作,实施人才互动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人才水平和数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二)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依托青岛智能制造产业,面向主要岗位群工作职责分析入手,以岗位所需知识能力为依据,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注重职业素养培养

在调研过程中,企业都要求学生具有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敬业与拼搏精神,合作精神。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和先进企业文化融入课程内容。(四)基本知识够用和加强职业技能培养

在调研过程中,企业强调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把握55

知识的够用,重在技能培养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出发,以企业典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实施教学做合一,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岗位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五)参与共同建设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实训基地

参与在建的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实训基地,利用好设备资源及西门子等领军智能制造企业,在设备部署及教学科研实践中,为校内培养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同时又能为面向企业社会提供培训,服务社会。56附件 2 智能制造专业群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中国制造 2025,核心是智能制造。推进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海尔学院构建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涵盖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为更好地完成专业群建设,做好人才培养,提高就业质量,我们对 2014 届、2015 届、2016 届毕业生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同时,通过自制海尔学院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问卷,抽取了 600 余名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对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 100 余份,以了解毕业生就业实际状况,形成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一、总体情况

1.各专业就业率

海尔学院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商务家电)、工业机器人(2016 年首次招生)六个专业。2010 届至 2016 届全日制毕业生共 4407 名毕业生。海尔学院 2014 届共有 625 名学生,其中网签 496 人(79.36%),劳动合同 30 人,专升本 18 人,自主创业 5 人,参军 5 人,出国 2 人,正式从业率 92.96%,总体从业率 99.2%,33 名特困生全部正式就业。2015 届共有 647 名学生,其中网签 468 人(72.33%),劳动合同 66 人,专升本 36 人,自主创业 1 人,参军 7 人,出国 8 人,正式从业率 93.66%,总体从业率 97.83%,28 名特困生全部正式就业。2016 届共有 606 名学生,其中网签 426 人(70.29%),劳动合同 129 人,专升本 24 人,非派遣省外 7 人,正式从业率 96.70%,总体从业率 96.70%,11 名特困生全部正式就业。

近三年平均正式从业率 94.44%,平均整体从业率 97.91%。所有特困生全部正式就业。57

表 1 海尔学院 2014 届、2015 届、2016 届毕业生就业率2014 专业 毕业

生总数 签约数 专升本数 自主

创业数 劳动合同数 非派遣省外 参军

数 出国

数 灵活证明数 意向

数 剩余

正式从

业率(%) 灵活从业率

(%) 电气自动化技术

146 117 6 1 7 2 1 0 8 4 0 91.78 5.48机电一体化技术

271 219 5 3 15 14 2 1 6 6 0 95.57 2.21模具设计与制造

86 68 2 0 5 3 1 0 3 4 0 91.86 3.49商务管理(家电)

38 19 0 0 2 5 0 0 5 2 5 68.42 13.16数控技术 84 73 5 1 1 1 1 1 0 1 0 98.81 0合计 625 496 18 5 30 25 5 2 22 17 5 92.96 3.522015 专业 毕业

生总数 签约数 专升本数 自主

创业数 劳动合同数 非派遣省外 参军

数 出国

数 灵活证明数 意向

数 剩余

正式从

业率(%) 灵活从业率

(%) 电气自动化技术

173 133 11 0 17 5 0 1 4 2 0 96.53 2.31机电一体化技术

257 163 17 1 50 6 4 4 10 2 0 95.33 3.89模具设计与制造

82 59 7 0 8 2 3 2 0 1 0 98.78 0商务管理(家电)

70 52 1 0 8 4 0 1 4 0 0 94.29 5.71数控技术 65 53 0 0 7 3 0 0 2 0 0 96.92 3.08合计 647 460 36 1 90 20 7 8 20 5 0 96.14 3.092016 专业 毕业

生总数 签约数 专升本数 自主

创业数 劳动合同数 非派遣省外 参军

数 出国

数 灵活证明数 意向

数 剩余

正式从

业率(%) 灵活从业率

(%) 电气自动化技术

143 85 10 0 37 5 0 0 0 6 0 95.8 0机电一体化技术

240 165 7 0 58 0 0 0 0 10 0 95.83 0模具设计与制造

64 47 1 0 13 1 0 0 0 2 0 96.88 0数控技术 83 57 4 0 16 1 0 0 0 5 0 93.98 0制冷与空调技术

76 70 2 0 4 0 0 0 0 0 0 100 0

合计 606 424 24 0 128 7 0 0 0 23 0 96.2 0582.各专业毕业生人数比 图 1 各专业毕业生人数比二、调查对象及方法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向海尔学院 2014 届、2015 届、2016 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 700 份,回收 637 份,回收率为 91%。其中男生 483 人,女生 154 人。通过实地走访方式对 40 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回访。共发放调查问卷 40 份,实际回收 40 份。回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2.研究工具

利用调查研究法,通过《海尔学院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问卷》,内容包括毕业后的成长路径、工作稳定性、工资水平、影响就业因素、创业意向等方面,共 22 题。《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中涉及的毕业生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总体评价八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设置“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供用人单位选择进行抽样调查。3.研究步骤

通过走访企业发放纸版调查问卷,通过邮箱发送电子版调查问卷。采用 SPSS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与处理。三、调查结果分析(一)择业选择方面 59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海尔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构建“学研赛”三位一体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多途径、全方位,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协作、实践创新能力。面向机械装备、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培养思想道德高、专业技能强和职业素养优的智能制造杰出人才。1.毕业生主要就业区域

近 70%的学生集中在学院长期合作大型企业中工作,例如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青岛崂山矿泉水有限公司、青岛澳科仪器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等。另外有 3%的学生选择到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工作,20%多的学生选择生源地就业。由以上数据可得知我校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青岛地区就业,学校所在地、生源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范围。图 2 海尔学院 2014 届、2015 届、2016 届择业选择2.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

我院就业行业涉及机械制造行业、家电生产行业、食品行业、啤酒饮料行业、船舶汽车行业、模具生产行业、自动控制行业等。海尔学院毕业生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占比较重,达到 82%;由上述的数据可见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院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与此同时进入民营及小微等从事高科技创新企业就业的比重也逐渐加大,反映出随着我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日益增强。3.毕业生主要从事岗位

普通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编程、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与实施、工装设计、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装调(包括机械、电气和液气压)、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生产线装调和维修、机电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少数学生从事机械设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岗位。4.自主创业 在是否考虑自己创业方面,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占近 40%,但从创业时间及创业准备方面来看仅仅是有创业意识,对政策保障、社会环境等方面缺乏足够了解。

(二)工资水平

应届毕业生在实习期的实习工资期望值在 2500-3000 元区间,转正定岗后工资待遇的期望值在 4000-5000 元以上。但有近八成的同学又复选包吃住、双休、五险一金等限定条件。海尔学院 2015 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工资为 3361 元,高于全校 2015 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为全校最高。学生在就业时还是比较理想化,对个人待遇、工作条件等期望值过高,加上在青岛工作的生活成本较高,造成学生就业时期望值也水涨船高。(三)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 学生的选择按比例高低依次是个人职业上的发展、稳定性、所在企业的前景、经济收入、深造机会和未来家庭。在调查的六百余名毕业生中经济收入位列第四,说明在当今大环境下,同学们的选择比较理性和成熟,能根据现实环境,做出理性选择;把以个人在职业上的发展为主要选项本无可厚非,但也提醒我们在就业指导时对“参军入伍”、“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基层项目和国家、社会的号召结合起来,让个61人的发展融入到祖国和社会的发展当中,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之一。(四)不同地域学生的选择

来自青岛地区学生的选择与内陆地区学生的选择存在较大差异。内陆地区学生认为职业发展空间与稳定性比薪资水平更重要,而青岛地区学生则对薪资水平更为看重。(五)毕业生对专业教学质量满意度及评价

智能制造专业群毕业生中,77%的毕业生认为大学学习的核心课程对当前的工作或学习重要(其中,非常重要13%,重要64%),22%认为不重要。70%的毕业生认为大学所学核心课程能满足(含满足29%,基本满足41%)目前的工作需求,30%认为不能满足。(六)毕业生离职率

毕业生离职率为35%,其中20%离职一次,10%离职两次,5%离职两次以上。(七)毕业生满意度

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含非常满意 61%、满意 29%和比较满意 9%)为 99%。对口高职生源毕业生满意度最高,非常满意为 57%,普通高职生源毕业生满意度最低,非常满意为 47%。在同等条件下,以 2015 届毕业生为例,93%的 2015 届毕业生愿意将母校推荐给亲朋好友,2%不愿意推荐,5%不确定。毕业生不愿意推荐母校的首要因素是住宿条件,其次是文体娱乐设施和教学质量。(八)用人单位评价

每年的冬、夏季学期,组建由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专业教研室主任、从业工作负责人、毕业班辅导员等组成的走访团队,院系领导重点走访政府、大型企业及新合作企业,洽谈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各教研室组成走访小组重点走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集中回访用人单位,回访毕业生。通过深入学生,深入企业,深入车间开展走访和专业调研等,与企业和毕业生进行沟通交流,收集社会对学院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62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总体评价较高,这说明我校毕业生在工作后表现了较强的总体素质、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毕业生所具有的扎实知识结构、实际工作能力、计算机水平等指标方面的表现受到单位的普遍好评。其中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协作能力的总体评价最高。部分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方面不满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满意 98.2%,不满意 1.8%,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七项素质评价良好,优秀率均超过 91%。四、毕业生就业举措

(一) 高度重视,多种举措推动就业工作 1.纳入全年工作要点

在海尔学院年度工作要点中,将从业工作作为单列项目做了具体安排。在教师中树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的观念,积极发动教职员工参与就业工作。在最终攻坚阶段发动教研室主任对未就业学生一一进行帮助和督促。2.切实贯彻实施“一把手工程”

海尔学院高度重视,贯彻实施“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人亲抓就业,在重要的校企合作项目洽谈、企业走访、学生动员等工作中亲自上阵。分管从业副书记、从业工作负责人常年与企业保持频繁的互动。3.重视队伍建设,强化就业工作保障

我院十分重视从业工作人员的培养,积极组织从业工作负责人和辅导员参加从业处组织的专业培训。为建成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从业指导工作队伍,做好学生从业指导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每年派出专人参加各类培训,2016 年 2 人参加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培训;派出 1 人参加了 BCC 生涯教练认证培训;2 人参加高职院校创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能力提升专题培训;2 人参加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专题研修班培训;1 人参加一级职业指导师培训。63

(二)扎实开拓就业市场,竭尽全力做好毕业生推荐 高度重视与企业合作,学院领导与从业工作负责人、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常年积极走访企业,主动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的、长期的供求合作关系,建立起了一批稳定的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为学院与用人单位双方选择合作伙伴注入了动力,开拓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我院每年举办海尔学院毕业生实习双选会,邀请海尔集团、海信集团、软控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晶化工集团、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青岛分所、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参加。对于需求较大、实力较强的招聘单位,学院推动“上门服务”,主动组织部分优秀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开展供需见面活动,以优质服务赢得就业市场。充分利用冬、夏季学期开展企业走访活动,巩固校企关系。每年的夏季、冬季学期,海尔学院以专业负责人为领队,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成立了机电、电气、模具、数控、制冷、机器人 6 个专业调研小组开展调研。调研范围远到长春、北京,近到威海、青岛周边地区,以企业、毕业学生、同行学校为切入点,走访企业、中高职院校。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毕业生回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展开专业调研,对现有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未来毕业生的需求和企业对学生工作技能需求、现代学徒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三)全心全意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 1.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时效性 通过学院就业信息栏,学院网站、微信平台及时发布专业招聘信息、转发相关就业信息、宣传优秀校友等;通过微信、QQ、飞信等各种通信手段扩大就业信息覆盖,确保就业信息即时和准确地传递到每一位学生。2.做好日常咨询与指导

对于毕业生的个体咨询,学院从业工作负责人和毕业班辅导员都能热情耐心地对待,学院将《毕业生网签、干部身份、报到证、档案须知》、《毕业生推荐表填写说明》和《毕业生网上注册及简历激活方法》等文件上传64学院网站和微信平台便于学生查找使用。从业工作负责人认真审核省网签约、省外就业申请等信息,每日更新学院动态统计系统,确保信息变动及时准确地得以体现。3.关注重点群体的从业状况

始终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院优、省优、党员等重点群体的从业状况,对特困学生实行了教师结对帮扶制度,要求优秀毕业生和党员争当从业榜样,及时完成网上签约工作。4.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发挥校友的优势和作用

海尔学院通过“校友讲堂”等活动,开展优秀校友返校访谈活动。返校校友中有参加 70 周年大阅兵的 14 届校友孙萌,去大凉山贫困山区进行支教的 14 届校友王思佳,考取青岛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 14 届校友段玉振,全国劳模中车集团首席技师周勇等。老师们通过与返校校友进行交流研讨、解决实际教学困惑、积累专业建设经验,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校友们通过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经验与感悟,对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5.推进实施“创业引领计划”

做好创业基础普及教育,通过《创业基础》8 个课时和组织毕业班参加从业处统一组织的创业基础课学习,做好创业普及教育,激发同学们的创业热情。邀请创业校友和企业经理来校做讲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积极参与学院大学生创业大赛,成立“海尔学院创客中心”,依托海尔学院名师工作室、安排校内外导师,指导和扶持学生创业。五、调查结果的启示综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工作。(一)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必须要由社会市场需求来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定位,必须与社会市场需求接轨。以此来制订教学计划,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制定培养模式。要突出学生65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市场需求,才能受到社会真正式的欢迎。(二)加大学生“三种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毕业生“就业力”。学校要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减少学校培养和用人机制

之间的差距,从各个环节加强学生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就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是其未来工作不可替代的基础,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年轻生立足社会基本素质,学校校园与社会毕竟有差距,甘于从低做起,提取经验,适应能力很重要。 求职能力、个人面试素养、前准备的工夫等,不是一朝一夕“临时抓佛脚”,而是需要多年疲劳积累,锻炼。 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而这三种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毕业生“就业力”的高低。 所以,学校应该加大教育教学制度改革,积极开拓多种途径,加大和提高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力度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三)积极引进企业文化,开展毕业生职前教育和培训。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接受职前教育和培训,特别是企业员工基础职业素质不足的培训,大学毕业生还自成一派半成品状态下,企业需要的是“真正有效的人才”。 所以,提高就业质量,给予毕业生要提供高起点的就业前景,一入学就应该进行系统教育。(四)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价体系,客观反映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业率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价体系提上日程。 就业质量,甚至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状况,让用人单位人满为患只有程度等纳入评价体系,才能更真实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更真实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也可以反映学校办学质量,引导学校更加科学地重视就业、重视社会以需求为导向,调整办学发展方向。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