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诊断与改进报告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诊断与改进报告

(一)专项自检复查工作概述(2000-3000字)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自2006年成立以来,坚持引领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以特色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专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该专业于2011年被确立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14年被确立为武汉市属高校品牌专业。 将近10个近年来,该专业已发展成为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为核心,以图文处理和数字展示为特色的专业团体的教育条件、招生规模、教育质量、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在省内的高等学校比较高上位地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副高5名,中级职称7名,如下取得硕士学位的9人,取得博士学位的1人。 武汉市学科带头人2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3人。 阿杜比中国认证教师(ACCI ) 4名,数据库高级管理工程师1名,AUTOCAD施工图绘制人员1名,职业资格估价师7人,“双师素质”教师12人。 该专业聘请了10名行业、企业一线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其中楚天技能名师3名,中、高管5名。 专业教师的比例基本达到1:1构成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能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双师格局的教师队伍。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活动,通过竞赛培养和获取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生参加湖北省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竞赛和全国高等学校信息技术创新与现实以活动决赛为契机,获得了很多一等奖、二等奖。 学生参加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平版制版”“工”项目获得二等奖、三等奖。 学生参加全国职业大学技能大赛“虚拟现实(VR )”的设计与制作“做比赛项目获得三等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的迅速发展适应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也发生了多次变化,是最早的培养小学教育技术教师,然后面向平面设计和网络前端开发领域,之后进行视频制作和三维建模的方向。 下一步要紧紧围绕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行业、企业建立与学院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体现“初中、中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引领虚拟现实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家也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通过申报和建设各级教育质量工程促进专科学校水平的提高。 2014年,数字媒体技术专家被认定为武汉市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 同年获批湖北省首个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项目《3D 仿真实训云平台》1

的建设任务,2016年顺利接受了教育厅专家组的检查。 2016年,该专家担任武汉市职务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中“数字媒体应用技术骨干专业建设”、“学校企业共建的数字印刷生产性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资源”“资源库”等四大工程建设任务。

本专业为校内有网页制作研修室(站点48个)、文字印刷研修室(站点30个)、视编实习室(站24个)、摄影实习室(站20个)、数字城市技术实习室) )。30个),三维动画教室(站台48人)。 各类实验器材总价值约200万元,面积约464平方大米。 《平面图像处理》、《建筑制图基础)》、《3ds max 建筑模型制作》,承担了《视频剪辑技术》《术》等20多门课程的教学实验任务,以实验实习教学为主,科研与实验项目开放并重为我院计算机教学实验提供良好的服务。

本专业目前依托数字影像教研室、影视制作教研室、网页制作教研室和数字城市教研室成立并承办了图文设计工作室、影视制作工作室、多迪网络工作室、数码城工作室承担了许多社会服务任务,有的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进入图文设计工作室承办校内承担了教材设计、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教师职称资料撰写、专业传单设计等任务山区各街道纸质档案信息化工作和内蒙古电力公司档案文字信息化工作等任务电影电视制作为工作室承担了校内精品课程拍摄、专业宣传拍摄、微课拍摄等任务的数字化城市工作室和灵创意公司合作,承担了我校三维校园制作项目和江汉区常青街智慧社区建设等。 肖静老师带领本专业教师参加市产学研课题《湖北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的建设,获得武力汉市教育成果一等奖,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专业教师和学生在这些社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与《湖北高职》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和改善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文件中明确指出了专业内部的构建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专业诊断,改进常态化工作机制,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促进专业健康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因此,我们本着以上文件的精神,进行内部决策、质量生成、资源建设设置、支持服务、质量监督等五个部分对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进行了诊断,发现的问题主要这些方面包括:

1 .校企合作特色不明显,合作形式和机制创新不足

尽管本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探索以现代学徒制为特征的教育培养在营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教学效果和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接受了自己学习水平和目标岗位工作特点的局限性,本专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能真正适应社2会的需求,能较为完备地完成一个生产流程并不容易,依然存在着校企合作环节流于形式,实训环节难以落实的问题。而且,在培养人才和输出人才方面,学生也缺乏足够的就业竞争力,导致学校往往要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校企之间疲于奔走。2. 产教融合存在困难,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中,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本专业几年前就坚持了以“项目工作室”为平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室这一平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完全真实的工作任务,又解决了校企合作中企业方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还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空间,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但工作室的管理机制、校企合作机制、学徒制的激励机制等几个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工作室发展的瓶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职业教育要办成高质量的就业教育,就要从专业技术、项目实践、职业素养训练上着手,提升就业质量,将职业教育、技术培训与就业相互沟通、联系起来,形成产教一体的局面,才能有效弥合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缩短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差距,积极对接行业链和产业链。3.新的技术环境要求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很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都在开始改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促进管理、促进实践正在成为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抓手。相对于当前的技术条件,传统的 PPT 辅助教学似乎不值得一谈,传统的纸质教材和网络课程也成为教育批评的标靶。因此,根据本专业的现状,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辅助教学、建设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完善虚拟仿真环境支撑的实训教学都将成为下一阶段教学改革的重点。4.还需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和教学诊断方式

教师教学评价和教学诊断都是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式,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两种方式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进行改革,要通过构建发展性评价,建立和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精准的诊断,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诊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查,二是判定。当前的教学诊断在很大程度是还是基于经验或标准,难免出现偏差。因此,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大数据的研究与分析,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诊断方式,做到真实检查,精准判定,以此提高教学效果。3

5.技术技能积累能力不足,实践教学体系需改革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教职成〔2015〕9 号)和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7-2020 年)》(鄂教职成〔2017〕1 号)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加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应用技术应用研发能力,提高培养人才的水平和技术服务的附加值。”技术技能积累功能主要体现了技术技能的传承与创新,而技术技能积累功能是与人才培养过程融合的,没有人才培养,也就没有了所谓技术技能积累。高职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功能体现在通过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相应技术和技能的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转换成为职业院校教学中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因此,积极加强校企合作,重点推进产教融合,切实改革当前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决定一个专业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关键。6.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对周边区域(社区)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本专业目前实施的社会服务,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或者教师个人建立的工作室来完成的,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行业客户和专业客户。这种形式的社会服务虽然能很好地锻炼学生,提高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但服务的覆盖面相对较小,在周边社区影响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在“新青年下乡”和“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政策的背景下,利用本专业的技术技能优势来参与和支持这些重大项目,将非常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建立区域(或社区)的数字媒体技术服务中心应该成为本专业进行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4

(二)专业自我诊断质量保

证体系 诊断点 诊断点参考提示 现状及数据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对应的改进问题编号

(对应的改进计划编号)决策指挥系统

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规划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可行。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我校制定了《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本专业建设规划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目

标与标准 有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省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骨干专业。没有专业建设标准供我们参考目前还没有出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建设标准Z1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理念先进、思路清晰、程序恰当、过程扎实、论证充分;培养目标准确、课程体系科学、教学安排合理、系统设计教育活动;毕业生质量标准明确,具有可检测性;有人才培养方案,且理念先进、思路清晰。课程安排也很合理,实践课程的课时达到了 5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本专业和企业的融合程度还不够,校企合作的形式太单一。我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Z25

课程标准完整。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合理设置课程;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比重合理,职业技能训练安排得当,实践类课时占总学时 50%以上;注重人的全面培养,将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不高。 够,对在课程中如何安排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质量生

成系统

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

结合自身优势,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根据新的变化,本专业将开设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才培养方向,并计划成立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研究所 1 个。人才培养方案执行

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到位;执行过程中的调整程序严格、规范。严格执行了人才培养方案,教务处和学院对执行情况进行了监督。

6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创新工学结合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我们采用了校企共建项目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内任务不稳定,且企业驻校人员对学生的指导不及时。我们对该模式的研究不够,校企沟通还存在一定问题

Z3

订单培养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合作,企业挑选优秀人才。

没有形成真正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特点决定了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不会有量的提高,订单班不符合这类企业的需求。Z4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我们在校内工作室中进行了学徒制模式的探索,已经完成了3个课题和4篇论文。7

**中高职衔接及系统培养

在坚持中职、高职各自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注重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资源配置上的衔接,严格执行《湖北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和教学指导意见。在坚持高职、本科各自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注重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资源配置上的衔接,严格执行专本科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本专业没有中高职衔接的培养。资源建

设系统

*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积极参加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建设;省级以上重点专业建设成效显著,辐射能力较强。本专业是武汉市的品牌专业专业团队建设

团队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团队规模适度,结构合理。 团队管理有效,凝聚力和创造力强,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开展职业培训、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12 人,2017 年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团

队称号。8

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取得较好实效。专业带头人

学校制定带头人选拔、培养、激励和考核评价相关制度;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本专业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善于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实现团队的发展。

校内实训条件

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

实习实训装备合理配置,能够满足教学、生产、科研、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的要求;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成果显著。本专业在校内建成了 6 个实训室。各类实验器材总价值约200 万元,面积约464 平方米。校外实习实

训基地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规范、使用率高。

本专业在校外建立了十多个实习实训基地,每年吸收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不是很规范

合作的企业不稳定,相应的合作机制也不够完善Z59

进行实习实训。校企合作

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本专业和企业共建了工作室 3 个,研究所 1 个,生产性实训中心 1 个。

*社会服务

面向社区、行业、企业、其他教育机构开放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广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群体的职业教育培训;面向社区成员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老年教育;主动承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职业培训,开展多样化的职工继续教育;建立学本专业依托校内工作室和实训中心,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了社会服务活动,利用研究所和企业共同进行了技术开发项目。

10

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互通互转,为劳动者终身学习提供更多机会。**对外合作

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与积极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本专业暂时没有参与到对外合作的项目中支持服务系统

专业建设实施保障

新增专业设置程序规范;专业建设条件(经费、师资、实验实训条件)有明确的保障措施。本专业严格按照国家高职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建设条件也有保障措施。

*专业特色形成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独具特色,有较本专业建设了 3 门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的课程,立项各级课题 21 项,校企共建11高声誉。 的工作室和研究所都能提供良好的社

会服务。监督控制系统诊改制度与运行

学校内部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能够促成校内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学校已经建立了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和领导小组。诊改效果

诊改成效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校企融合程度、专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群)建设成效、辐射影响力不断增强。通过诊改,人才培养质量优明显提高。外部诊断

(评估)结论应用

积极参加外部专业诊断(或评估、认证);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得到有效应用,对学校自诊自改起到良好促进作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说明:撰写诊改报告时,诊断点参考提示可不出现在诊改报告中。带有“*”的诊断点对没有毕业生的新建专业不作要求;带有“**”的诊断点只对省级及以上重点专业、示范专业、骨干专业作为诊断指标。12(三)专业改进计划

改进问题编号 问题描述 改进措施 进度安排 责任人Z1没有专业建设标准供我们参考

1. 对国内高职同名专业进行调研,了解专业建设的分布及特点。2. 对照省级特色专业标准开发本专业的建设规划

1.2016.8-2017.11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内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情况,并写出报告

2.2017.11 参照省级特色专业标准,和企业共同修订专业建设规划胡文鹏

Z2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不高。1. 积极联系企业,共同开发人培方案;

2. 在新的人培方案中加入创新创业的课程

1.2017.8 和企业加强沟通,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2.2017.11 将创新创业的课程加入到课程体系中。刘华荣13

Z3

1. 对工作室的合作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情况,共同研究问题。2. 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的指导。1.2017.9 与共建工作室的企业开始研究学生的学习问题

2.2017.12 校企共同制定工作室内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指导。侯楚著

Z4

没有形成真正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1. 和企业一起研究订单式培养的可行性;2. 和企业制定订单培养的具体规划

1.2017.11 和企业研究订单式培养的可行性;2.2018.4 和企业制定具体的订单式培养规划。鲁丽彬Z5

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不是很规范

1.和企业共同制定规范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1.2018.5 和企业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规范。胡凯14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