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长春工程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

教务一体化系统

教务一体化系统

长春工程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二o一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目录

第一部分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1、毕业生规模.. 2、毕业生结构.2.3、毕业生就业率.. 5四、 毕业生就业流向. 6第二部分学校就业工作的主要特点. 16一、建立完善的就业工作体系. 16二、构建特色鲜明的就业指导体系. 18三、构建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 19四、 构建坚实广泛的就业市场体系. 20第三部分毕业生就业相关分析. 22一、毕业生就业观念. 22二、择业影响因素. 23三、期望工作地点. 24四、 期望岗位性质.. 24五、获取就业信息的最主要途径. 24六、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25第四部分毕业生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25一、 实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就业反馈制度. 25二、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26三、强化校企联合培养优势. 27四、深化大学生教育管理,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28第五部分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 30一、就业形势持续严峻,就业压力持续增加. 31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供求关系的不平衡....................................................................................... 以校园招聘活动为主体的高校就业市场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31四、部分毕业生就业预期偏高,择业观念存在误区, 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 32五、牢牢把握大学生就业市场特征,积极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32

长春工程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

长春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院校,隶属吉林省人民政府。 学校办学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同步进行。 学校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院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的“服务国家特殊需要人才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院校。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始终坚持就业导向,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放心基层、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总同时,学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努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就业质量,连续多年被评为“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2015年,学校实现了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 第一部分:毕业生基本情况1、毕业生规模

长春工程学院2015年有毕业生3681人。 其中,硕士研究生毕业生42人,本科毕业生3258人,专科(含高职)毕业生381人。 有关本报告的统计数据均截至2015年8月底。 二、毕业生结构1 .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

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和12个学院,分别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勘察与测绘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理学部、外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硕士毕业生人数分布研究生专业领域人数(人)百分比

建筑和土木工程3378.57%

水利工程921.43%小计42

100.00%

各学院及其专业毕业生人数分布(本科)学院专业

人数%通信

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20054.35%

自动化7821.20%

电子信息工程9024.46%小计368

11.30%土木

土木工程(道桥方向) 25 ) 2510.04%

土木工程(建筑) 18775.10%

城市地下空间3714.86%小计2497.64%水环水利水电工程16233.75%

供水工程9018.75%环境工程7716.04%

水利工程8016.67%

水文和水资源项目428.75%

环境科学296.04%小计480

14.73%测量资源勘探项目3810.24%测绘项目9124.53%

宝石及材料技术学7219.41%

地质学4311.59%

勘察技术和工程12734.23%

小计371

11.39%主动性

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14832.89%

热能和动力工程(热动方向) 12126.89%

建筑电气和智能化9020.00%

热能与动力工程(水动方向)4710.44%

风能与动力工程449.78%

 小计450

13.81%机电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12446.27%

机械电子工程7829.1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6624.63%

 小计268

8.23%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241.18%

软件工程6058.82% 小计1023.13%管理工程造价9220.86%工程管理6715.19%财务管理10022.68%工商管理6113.83%市场营销7717.46%

房地产经营管理449.98%

 小计441

13.54%建设建筑学79

34.50%

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方向)4921.40%

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方向)2711.79%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2711.79%

服装设计与工程4720.52%

 小计2297.03%理学应用化学78100.00% 小计78

2.39%外语英语50

100.00% 小计50

1.53%国教

土木工程(建筑)10561.0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6738.95%

 小计172

5.28%合计 3258

100.00%

各学院及其专业毕业生人数分布(专科含高职)学院专业

人数(人)百分比电信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102100.00%

 小计102

26.77%水环水利水电建设工程51100.00% 小计 51

13.39%计算机图形图像制作3619.46%

计算机网络技术4524.32%

软件技术6937.30%电子商务3518.92% 小计 18548.56%管理会计电算化43100.00% 小计 43

11.29%合计381

100.00%

  2.毕业生按性别分布的基本情况

  长春工程学院2015届毕业生中,男生人数为2687人,占73%;女生人数为994人,占27%。毕业生结构分类

人数(人)百分比性别男

268773%女

99427%  

  三、毕业生就业率

  截止到2015年8月31日,长春工程学院毕业硕士研究生42人,就业率97.62%;本科毕业生3258人,就业率为86.99%;专科(含高职)毕业生381人,就业率为87.14%。      

  

  四、毕业生就业流向  1.毕业生就业流向  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表流向分类

硕士研究生

(毕业生42人)本科

(毕业生3258人)专科含高职(毕业生381)

就业人数

所占毕业总人数的比例(%)就业人数所占毕业总人数的比例(%)就业人数所占毕业总人数的比例(%)事业机关6

14.29%280.86%92.36%升学4

9.52%2166.63%6717.59%部队  

107

3.28%00.00%国企10

23.81%125538.52%7820.47%合资  

235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43

1.32%00.00%民营21

50.00%60618.60%13936.48%其他  

344

10.56%38

9.97%就业总人数4197.62%283486.99%33287.14%

  2.毕业生就业主要行业流向

  在就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有34人到水利、地质、建筑等行业就业,占82.93%;在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2088人到水利、电力、地质、冶金、建筑、交通等行业就业,占73.68%;在就业的专科(含高职)毕业生中,有156人到水利、电力、地质、冶金、建筑、交通等行业就业,占46.99%。  

  

  3.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在就业的硕士毕业生中,有20人在东北地区就业,占48.78%;有6人在华北地区就业,占14.63%;有5人在华东地区就业,占12.2%;有2人在华中地区就业,占4.88%;有4人在华南地区就业,占9.76%;有1人在西北地区就业,占2.44%;有3人在西南地区就业,占7.32%。其中,有19人在省内就业,占46.34%。

  在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969人在东北地区就业,占34.19%;有511人在华北地区就业,占18.03%;有425人在华东地区就业,占15.00%;有256人在华中地区就业,占9.03%;有198人在华南地区就业,占6.99%;有229人在西北地区就业,占8.08%;有225人在西南地区就业,占7.94%;有21人出国留学,占0.74%。其中,有789人在省内就业,占27.84%;有635人进入十大重点城市就业,占22.41%。  在就业的专科毕业生中,有203人在东北地区就业,占61.14%;有56人在华北地区就业,占16.87%;有23人在华东地区就业,占6.93%;有14人在华中地区就业,占4.22%;有9人在华南地区就业,占2.71%;有13人在西北地区就业,占3.91%;有14人在西南地区就业,占4.22%。  

    

       

  

第二部分:学校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一、建立完善的就业工作体系

  学校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建立并形成了健全高效的就业工作体系。

  1.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校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主管就业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为副组长,负责招生、教学、就业工作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学院相应成立了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负责教学、学生工作的学院领导为副组长,各教研室主任、辅导员以及班主任为成员。  2.实行就业工作"上下联动"机制。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就业工作,听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的汇报,分析和解决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主管领导根据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定期组织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认真部署就业工作,保障毕业生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各学院领导亲自抓就业工作,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并动员各专业教师,积极帮助毕业生联系就业信息和落实就业岗位。  3.学校充分保证就业经费,提供良好的就业硬件条件。学校在每年的财务预算中,对就业经费单独列支,保障就业工作经费需要;利用专项资金改造就业洽谈、面试场所,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学校就业工作呈现出校领导高度重视、职能部门精心筹划、各学院认真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创造性开展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打造特色鲜明的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1.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着力加强就业教育教师团队的建设。一是遴选了由就业指导经验丰富的一线班主任、辅导员教师组成的就业教育专任教师团队,二是采用校内师资与校外专家相结合的方式组成就业教育兼职教师团队。学校针对就业指导工作岗位的不同需求,采取聘请有关专家等多种方式实施分类校内培训,并投入专项经费分批次选派就业指导教师参加校外各种就业指导培训。通过培训,就业指导教师开阔了就业工作思路,进一步提高了就业指导水平。  2.实施"就业导师制"。各学院选派有就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就业导师,就业导师与本学院学生结成对子,对学生就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技巧、职场发展等方面进行指导,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主动帮助学生联系就业信息,落实就业岗位。  3.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就业指导内容体系。以就业指导课为主渠道,认真组织《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的就业需求,采取多种形式,邀请校外专家、企业高管、杰出校友代表等来校,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择业技巧、职场礼仪、简历制作、无领导小组讨论、公务员考试等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培训,大大提升了毕业生的求职能力。  4.实施特殊就业群体援助帮扶计划。学校建立了"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群体"数据库,开展"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咨询指导,实施就业培训阳光计划系列活动,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群体实施有效的就业帮扶,切实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5. 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学校通过聘请专家和杰出校友开办创业专题讲座、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增强他们的创业信心和创业能力。学校利用专项资金建设了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用于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取得了可喜的创新创业成果,带动了大学生就业工作。  三、构建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

  1.学校组建了由校领导、学院领导、就业工作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体、全员参与的就业服务队伍,他们以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为己任,全心全意投身服务于就业工作,处处体现出优质高效的服务意识,让毕业生在就业中时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2.建成了立体信息服务网络。"长春工程学院就业网" 现已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指导咨询四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实现了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效、便捷的对接;同时,学校开通了手机短信、微信、QQ群等现代通讯平台,及时、快速、准确地传递就业信息,提供"零距离"的就业信息服务,畅通了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渠道。  3.高度关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学校关心重视未就业群体的就业工作,为已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建立联系网,帮助有就业意愿但仍未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积极为他们拓宽就业渠道,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4.设立"就业咨询日",开展"就业形象大使"服务活动。在学生联系就业岗位时期,学校设立"就业咨询日",积极打造毕业生就业服务"绿色通道",由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热情、耐心、细致地为毕业生进行答疑解惑,面对面指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就业疑难问题。每年在全校毕业生中挑选出几十名学生作为"就业形象大使",为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展现了工程学子的良好形象。  四、建立稳固广泛的就业市场体系

  1.不断巩固和拓展就业基地。学校本着"打基础,具规模,见成效"的原则,大力加强"两个基地",即毕业生就业基地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基地的建设。学校在依托多年为建筑、冶金、地勘、水利、电力、机械等基础工业行业培养人才的优势、巩固原有稳定的就业基地的基础上,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重点拓展新兴领域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就业市场,目前,已与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200余家用人单位签订了"毕业生就业基地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基地"协议,学校与这些用人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有60%多的毕业生到基地单位就业。广泛稳固的就业基地建设,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可靠保障。  2. 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总结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校人才培养直接与企业"搭接"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中建一局、中建八局、中交二航局、一汽轿车集团、深圳爱迪尔珠宝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创建了"中建卓越班"、"中交卓越班"、"一汽卓越班"、"爱迪尔卓越班"等,卓越班学生提前一年就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进入企业现场实习,既解决了学生参加工程实践的难题,又缩短了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降低了企业员工培训成本,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 充分利用立体多样的就业市场,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学校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经常性与阶段性市场相结合、省内和省外市场相结合、有形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运行。学校集中举办了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来自水利、电力、冶金、建筑、铁路等行业的近两百家用人单位参会;在校内为中建一局、云南电力有限公司、中铁六局、中国有色集团、大唐国际发电有限公司、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局等多家集团公司举办了中小型专场"双向选择"洽谈会;学校在就业网上发布供需信息,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直接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岗位7982个。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东北地区省市人才和兄弟院校举办的各种洽谈会,效果较好。

第三部分:毕业生就业相关分析

  学校针对2015届毕业生开展就业问卷调查,面向全校2个硕士专业领域、40个本科专业(含方向)、7个专科(含高职)专业的毕业生,发放问卷3681份,回收有效问卷3326份。从统计结果看,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一、毕业生就业观念   统计结果显示,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非常重视"薪酬福利"和"工作地点",理想的"行业前景"和"职业发展机会"依然是用人单位吸引毕业生的重要因素。

职教云旧版本

职教云旧版本

序号

影响因素首选人次 比例次选人次比例

1

薪酬福利89226.83%76823.09%2工作地点72621.83%79823.99%3行业前景60318.13%52915.91%4职业发展机会56516.99%58117.47%5个人兴趣2266.79%2657.97%6单位性质2016.04%2467.40%7

企业声誉和地位421.26%391.17%8专业对口381.14%682.04%9

企业文化和环境330.99%320.96%合计3326

100.00%3326100.00%

  二、择业影响因素

  统计结果显示,"所学专业"和"学习成绩"是毕业生普遍认同的竞争优势,"外语及计算机水平"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它如"动手实践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会对求职择业成功产生影响。毕业生选择工作影响因素情况统计表序号

影响因素首选人次比例次选人次比例

1

所学专业173952.29%118135.51%2学习成绩119735.99%157247.26%3

外语及计算机水平2347.04%37911.40%4动手实践能力501.50%631.89%5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61.08%411.23%6

求职方法技巧290.87%320.96%7

团队合作精神160.48%250.75%8

社会实践经验140.42%150.45%9家庭背景110.33%180.55%合计

3326100%3326100%  三、期望工作地点

  据对毕业生"所期望的工作地点是____省(市、自治区)____市(区、县)"调查,结果显示,除吉林省外,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大连市、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是毕业生最为期待、重点关注的就业区域。  四、期望单位性质  结果显示,国有企业是我校毕业生最期望的工作单位,民营企业、事业机关和合资企业对毕业生也具有较大吸引力。毕业生就业期望工作单位性质情况统计表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事业机关部队自主创业其它

合计人数

15924172363391821284323326百分比

47.87%12.54%7.10%10.19%5.47%3.85%12.98%100.00%    五、获取就业信息最主要的途径

  结果显示,60%以上毕业生选择学校就业网、校园大中小型招聘会等校内就业市场作为获取就业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学校就业市场的基础性和主渠道作用发挥成效明显。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途径情况统计表校内招聘校外招聘网络媒体招聘

人脉关系介绍合计人数

21687432122033326百分比

65.18%22.34%6.38%6.10%100.00%

  六、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统计结果显示,已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对所签约单位"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占85%以上,说明毕业生较好地实现了就业愿望。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情况统计表非常满意满意

不满意

说不清楚合计人数

104518211293313326百分比

31.42%54.75%3.88%9.95%100.00%  

第四部分:毕业生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实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与就业反馈制度

  学校每年通过电话回访、上门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各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学校先后派出6个小组对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海南、山西、陕西、山东、湖南、湖北等11个省(市)百余家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并形成调查报告,反馈到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促进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协调配合。  二、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招生、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反馈和指导作用,构建了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每年以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整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达到生源、培养和就业质量的同步提升。

  2015年,学校结合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状况,科学调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缩减部分省份管理类专业招生计划,对部分专业隔年招生,根据中西部地区建设发展需要,增加土建、机械等相关专业招生计划。这些调整有效地吸引了当地生源报考,又促进了毕业生充分就业。

  2015年,依据基础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能力目标和品格要求,整合形成了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平台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多种工程师岗位训练可选模块课程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将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与就业等活动全部纳入计划,构建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能力、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多阶段培养的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模式上,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紧紧围绕基础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一线需要培养人才,形成了"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线,坚持'三严四实五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安心基层、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面向基层一线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特色。同时,根据行业企业市场需求,建立了"专业教育与执业工程师认证接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三、强化校企联合培养优势  学校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长期为建筑、冶金、地勘、水利、电力、机械等基础工业行业服务和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在相关行业企业享有良好声誉,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信任,为毕业生就业营造了良好环境。今后,学校将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密切对接,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学校以"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为依托,积极探索企业深度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线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中建一局、中建八局等行业企业合作创建了"中建卓越班",学校人才培养直接与企业"搭接",学生提前一年进入企业实习,既解决了学生参加工程实践的难题,又缩短了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降低了企业员工培训成本,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学校总结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也在其他专业积极推广"搭接式"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中交二航局、深圳爱迪尔珠宝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中交卓越班"、"爱迪尔卓越班",这些试点专业的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就与共建单位签约,就业率在95%以上。学校将继续扩大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办"中水卓越班"、"中冶卓越班"、"中电卓越班",使"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全面覆盖学校主要服务的建筑、水利、电力、地勘等行业领域。  四、深化大学生教育管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就业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教育管理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将日益多样化,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一些大学生也存在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化管理,加强人文关怀、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加强五个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1.自我决策能力。自我决策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他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

  2.适应社会能力。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已任的大学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反映,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创新能力。创新就是要找问题、出思路、想办法、巧实现、能表达,要把所做的事情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由于创新能力上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或结局,踏实肯干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说来,有无创新思维能力更为关键。大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有所作为的人,可以说,都是创新思维能力很强的人。个人如墨守成规,不思创新,就不可能有出色的表现,足见培养创新能力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4.社交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就。  5.团队协作能力。虽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组织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发挥管理或协作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管理、协作才能,其它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管理、团队协作能力的毕业生,这正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第五部分: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长春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持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总体而言,毕业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就业。电气、土建、能源动力、机械等优势学科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管理及艺术类毕业生因目前社会需求相对较少,就业形势相对紧张。  一、就业形势持续严峻,就业压力持续增加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面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放缓和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等多重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全球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就国内经济形势判断,我国经济已经告别高速增长期,进入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中高速增长新阶段。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对于2015年就业工作来说,形势依然严峻,依旧面临挑战。  二、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供求关系不平衡  首先是各专业之间就业情况差别较大,工科类专业,社会需求较为旺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余地较大,就业态势较为稳定,而一些文科、理学类专业,需求信息较少;其次是受地域经济发展差异化影响,毕业生就业流向还多趋向于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地区,到偏远地区、条件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虽在逐年增加,但是占总体人数比例还较低。  三、以校园招聘活动为主体的高校就业市场,依然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据调查和统计,学校每年有占总量70%的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市场联系到工作单位。因此,开发和培育较为成熟的校院两级就业市场,完善校内市场的运行机制,是顺利完成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  四、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择业观念存在误区,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不高

  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关注的重点或者主要因素基本集中在就业地域、薪资待遇、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职业生涯规划功利性倾向明显。据调查,有2/3以上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就业单位首选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就业地点首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不愿意到三线城市、小微企业、艰苦行业等基层就业。而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体制内就业渠道吸纳数量和比例都在减少,中小民营企业、中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长,但却常常苦于招不到人。因此加强就业指导和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引导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统一起来,将是下一步就业教育工作的重点。  五、牢固把握大学生就业市场特点,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市场具有初次性、专门性、时效性、群体性等特点。大学毕业生学成后初次就业,缺乏就业经验,而就业的愿望又比较迫切,对就业的期望值一般都比较高,理想与现实容易产生矛盾;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由于全国大学生毕业的时间基本一致,要让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此期间就业,任务十分艰巨;全国每年有七百余万名高校毕业生第一次进入社会就业,这是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  根据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点,毕业生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市场就业。市场是变化的,毕业生的就业策略也应该是变化的。当市场需求大时,毕业生可提高期望值,好中选优;当市场需求小,毕业生应降低期望值,低中选高。当然,劣与优、低与高都是相对的,毕业生须酌情而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择业,必须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白自己最基本的权利就是选择权,基本的义务是服从国家的需要,遵守市场的规则。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专门人才,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  

   长春工程学院1

长春工程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