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

教务系统

教务系统

河南理工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

【编者按】:本报告由2014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描述、就业市场发展态势分析、就业形势对教育教学的反馈和就业发展趋势研判四部分组成。 研究对象主要是本科生。 报告基于河南理工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用人单位数据库、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从就业数量、质量、过程三个方面阐述了我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状况; 同时通过现状研究和趋势分析,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环境、份额、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就业状况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三点反馈意见; 最后对我校就业发展趋势得出了基本研判观点。 基本结论

1.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人,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加28万人,创历史新高,被冠以“就业难季”称号。 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我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煤炭、有色金属、钢铁、水泥、化工、中铁建设等主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过剩、企业利润下降等市场问题,对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下降。 在此背景下,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将是不稳定不平凡的一年,按照上级领导部门和校董会、行政的要求,以稳定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为就业目标,2014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去年基本持平,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2.16%

2.2014年毕业生就业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 市场范围仍以河南和沿海为主(河南就业学生占就业学生总数的50.33%,沿海就业学生占就业学生总数的28.23% ),并逐步向中西部扩张,从传统工矿企业、制造业、建筑业扩大到第三产业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市场需求总量比上年减少了20%左右。 3 .毕业生就业市场环境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多,路径矛盾更加凸显。 经济下行导致市场需求减少,产品价格下跌,部分企业生产萎缩,利润下降,不得不裁员,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和加重。 “事业单位所有入学考试”、“落户限制”、“地方或行业保护”、“学历歧视”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显性或隐性政策的存在,会导致我校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变数增加、就业时间延长,导致事业单位4 .毕业生主要来自我校2013—2014年度,我校组织的以校内大型评选会、“春风行动”招聘月活动、地市群招会和企业专场招聘会为主体的招聘活动,邀请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500多人家庭用人员单位参加,岗位需求近1.8万人,毕业生

5.2014年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较高。 行业分布与所学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一致性达到75.50%; 工科专业毕业生平均月薪在3000元左右,文科专业毕业生平均月薪在2600元左右,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其中收入较高的专业有建筑学、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 6 .文理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继续呈现就业率高、签约率低的特点,毕业生认同阶段性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主要选择发达地区和发达城市就业,就业区域狭窄的就业多为行业,市场覆盖面广,分布零散。 相关说明1 .就业方式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文件的规定,毕业生就业有以下七种方式。 )1)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申请,到用人单位就业。 )2)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用人单位出具发票的,无需提交就业申请,到用人单位就业。 (3)定向,委托培毕业生回归原定向,到委托培机构就业。 )4)毕业生灵活就业,包括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自主创业包括创办企业(包括参与创办企业)、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个人企业和联营两种类型。 自由职业者是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职业,如自由撰稿人、翻译、中介服务人员和一些艺术家。 (5)升学(包括专业毕业生本科升学、毕业生考研、第二学士学位)考虑统计口径连续性,暂时纳入就业统计范围。 )6)毕业生出国留学、出国留学、工作等。 (七)毕业生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 2 .就业率

(1)就业率=

(2)毕业生总数=就业毕业生人数;(3)就业毕业生人数=签约就业人数;(4)生源人数;(6)自主创业人数。 )4)所有数据截至2014年12月25日。 3 .就业区域流动

本报告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提出的8个综合经济区域为依据进行区域分析。 4 .就业行业分布

本文结合我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特点和“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岗位性质划分,将我校毕业生性质分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包括入伍、升学(出国)、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八大类。 5 .供需比(1)供需比=

)需求统计中,向用人单位提交“人数不限”信息,按专业需求5人计算。 “不问专业”的信息,按照各专业占现有市场总需求的比例分配给各专业。 一、2014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对象数据: 2014年本科生7438人,专科生191人毕业,这里主要选择本科生作为分析研究对象。

市场需求数据: 2014届本科毕业生共收到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508户17580个岗位需求(有效需求)。

抽样调查显示,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在统计2014届毕业生人数、就业岗位、需求数量等既定显性就业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于2014年7月至9月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网络调查和现场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2014届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途径、薪酬水平、就业满意度等隐性信息进行了搜集,涉及到毕业生2300余人,覆盖到本科毕业生30%以上。(一)数量描述1.就业率

201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但各专业分布不均衡。2.区域流向

2014届共有本科毕业生7438人,其中就业的毕业生5355人。从区域流向看,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区、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

icve智慧职教官网

icve智慧职教官网

4届本科各专业毕业生区域流向3.行业分布

我校本科毕业生行业分布集中在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的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工科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实现了很好的专业匹配,全校考研录取率达到25.52%;按照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划分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参军、升学(含出国)、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以及待就业等九类。

2014届本科各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二)质量评价1.供需关系

受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地矿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有所下降,但机械类、电气类、土木类、化工类等工科总体需求明显上升,市场需求空间仍然较大,2014届本科专业毕业生总体供需比超过1:3,但各专业呈现出不均衡状态。供需比最高的专业达1:6,最低的为1:1。2.就业期望(1)区域选择文、管、经济类毕业生主要希望在珠三角、长三角、

2014届本科毕业生首选就业区域

京津等沿海地区等区域就业,期望在北京、苏州、广州、深圳等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62.45%,首位就业区域为珠三角地区,占总人数的23.12%,这与我校毕业生实际就业区域流向基本符合。在就业区域选择依据方面,毕业生主要看重发展机会、生活条件和离家距离等因素,首位因素为发展机会,有

45.21%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首要考虑发展机会状况,其次为生活条件。 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依据(2)薪酬水平

我校本科毕业生期望薪酬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和3000-4000元两个区间,占总人数的78.52%,其中期望薪酬2000-3000元的占总人数的28.00%,期望薪酬3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50.52%。实际薪酬集中在2000-3000元和3000-4000元两个区间,占总人数的87.29%,其中实际薪酬2000-3000元的占总人数的58.64%,实际薪酬3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28.65%。可见,毕业生期望薪酬高于实际薪酬,大约高出1000元左右。毕业生实际薪酬水平在2800元左右。2014届本科毕业生期望薪酬与实际薪酬对比3.就业满意度(1)2014届毕业生对我校就业市场组织、招聘会组织、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指导、签约管理普遍满意,满意度均达99%以上,非常满意的均在70%以上。99.92%的毕业生对我校举办的各类招聘会活动表示满意,其中85.67%的毕业生非常满意,充分说明了我校开发就业市场的重要性和市场组织的有效性。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满意度(%)(2)80%以上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现况表示满意,本科毕业

生满意度为92.46%。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三)过程分析1.就业途径(1)毕业生主要通过我校就业网发布信息和校内招聘会实现成功就业,占总体的66.45%。 2014届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2. 求职成本本科毕业生求职成本在500元以下的占25.42%,500-1000元的占35.20%,

1000-2000元的占31.15%,2000-5000元的占5.45%,5000元以上的占2.78%。2014届毕业生求职成本二、2014届毕业生就业市场状况(一)市场环境分析

1. 我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极其严峻。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我校毕业生就业面向的主要行业如煤炭、有色金属、钢铁、水泥、化工、中铁建等,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等市场问题,企业备受煎熬,对毕业生的需求自然下降不少。目前煤矿企业及上下游企业限产停产,就业岗位大量流失,用工需求急剧下降,并且这种不利影响正逐步扩大,工矿企事业用人单位招聘意愿明显下降,使我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就业局势的稳定。

2.“事业单位凡进必考”,毕业生就业变量增多,难度增大。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它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公开招聘由用人单位根据招聘岗位的任职条件及要求,采取考试、考核的方法进行。招考制度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特点,一是程序复杂,包括笔试、试讲、面试和体检等过程;二是笔试内容广;三是面试难度大;四是持续时间长,有的地方要历时两到三个月时间,而且各地的考试时间极为分散;五是学生负担重,每报考一处就要至少往返当地两次进行笔试与面试。由于全国各地对招考制度实施的时间不同、形式各异、标准不统一,对我校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教育教学单位就业带来路径性障碍,拉长了毕业生求职时间,增大了变数和求职难度。3.部分城市出台“户口限制”政策,原有部分高端市场萎缩。北京实行“双非”政策限制入京,即“非北京生源”、“非北京高校毕业”本科生不能进京就业落户,以前我校传统在京就业单位能落户单位,如京煤集团、中铁十六局等单位,近年也严格限制或取消了落户名额,对我校毕业生进京就业有一定影响。上海出台“户口打分制”政策,即实行《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进沪评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只有毕业生的评分达到71分以上才能办理上海户口。按照《办法》中的评分标准衡量,只有985院校的毕业生和“211”院校研究生才有希望高出最低控制线。因此,户口问题仍然使得我校毕业生进入上海的规模缩减,受此影响产生的人才分流现象,到上海周边长三角地区就业人数有所增长。另一方面,今年五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促进公平就业,其中,“国企应公开招聘应届生,公示拟聘人员”广受关注,要求国有企业招聘毕业生需在政府网站发布招聘信息,报名时间不少于7天,拟聘人员也要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该政策目的是促进就业公平,但对我校毕业生进入传统的地矿类国有企业就业是个不小的冲击。

4.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互为补充、互相促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网络招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单位和毕业生所接受,部分省市或单位甚至取消了现场招聘会,全部实行网上求职和就业,这种无形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条节约、高效的捷径;另一方面,传统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面对面现场双向选择洽谈,依然是双方最后签订就业协议的方式。目前,就业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往往是网上达成意向,现场面谈签约。5.中国社会老龄化和就业难并存,或将为毕业生就业带来新机遇。随着生育水平的走低和预期寿命的提高,中国社会老龄化悄然提前到来。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

(二)市场份额分析

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今天,市场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比2013年需求减少近20%,是近几年来需求首次同比下降,但今年总体供需比仍然达到1:3,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学校的品牌效应。我校是百年老校,中国矿业高等教育发源地,河南省最早的高校。学校在强化为地矿服务的同时,着力拓宽学科专业领域,实现由行业院校向通用工科及多科性院校的根本转变,特别是近年来,学校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于2002年后相继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省重点建设骨干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河南省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办学层次、水平、实力和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提升,社会认可度逐步提高。二是就业体制和制度保障。2003年我校开始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学校设有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早在2005年,我校成立了校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就业工作的具体实施,基本形成了“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以学院为主,专业或学科为支撑,广大教职工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就业工作”的毕业生就业管理模式,实现了“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工作要求。三是就业市场建设。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对就业市场进行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市场定位,学校长期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着眼服务能源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着力开展科技创新,在若干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创新性成果;二是毕业生的市场定位,即服务于能源工业及中原经济区经济建设;三是就业工作的市场定位,就业工作并不以提升就业率为终极目标,而是要最大限度的良性互动,旨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在这样的定位之下,通过多年来的持续建设,市场需求一直保持稳步增长,虽然由于不利因素不断增多,2014年增幅首次有所减少,但影响不大。(三)市场结构分析1.区域结构

2014届共有本科毕业生7438人,其中签约派遣的毕业生4887人。从区域流向看,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区、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从

城市流向看,毕业生就业的十个主要城市是郑州、深圳、苏州、天津、济南、北京、重庆、广州、武汉、西安。2014届毕业生就业市场区域范围仍以河南地区和沿海地区为主(河南地区占50.33%,沿海地区就业学生占总数的22.15%),到中西部就业毕业生与去年基本持平。2.行业结构

我校本科毕业生行业分布集中在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行业,到地矿类等艰苦行业就业的比例达到了近20%,从行业分布数据可以看出,工科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实现了很好的专业匹配就业,文、理、管等学科专业毕业生也有部分进入上述行业就业,体现了我校理工科高校的专业特色。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上升,最近几年学校狠抓基础学科建设,再加上生源质量的提高,2014年考研录取率突破25%,说明我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努力,是个好的佐证。三、就业状况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建立健全就业、招生、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和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专业动态调整以及专业预警、退出的联动机制,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

招生是“入口”,就业是“出口”,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招生数量和专业设置。学校应重视就业状况对招生、培养计划的影响,成立“招生委员会”,建立和完善招生与就业联动的专业预警、退出机制,毕业生就业状况被纳入到当年学校招生计划、专业调整的重要指标之中,并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及时调整招生计划。除了执行国家的招生政策外,学校更多考虑的是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对初次就业率达不到50%的专业,将严格限制招生;对连续3年初次就业率达不到30%的专业,将停止招生。事实上,学校已经存在这样的联动机制,如采矿工程专业,2013、2014、2015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344、361和269人,毕业生人数的变化契合了煤炭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学校也积极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也增加了非煤矿山的相关课程。因此,今后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学校需要出台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形成一套就业、招生、人才培养完善的联动机制。(二)加大毕业生考研的扶持力度,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毕业生考研录取率是检验一个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根据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及“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和要求,我校适时出台了《河南理工大学本科生考研工作实施意见(试行)》(校学〔2012〕24号),不断加强相关专业资金投入,努力改善考研环境,建立起目标考核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了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近几年全校毕业生考研情况上看,录取率逐年提升,2014年更是突破了25%。体育学院、材料学院、能源学院、机械学院、安全学院、理化学院和资环学院考研率均超过30%,在考研工作中成效显著,他们或为学生开设考研自习室、考研资料室,或邀请高水平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系统辅导,或举办考研经验交流讲座为考生加油打气、指明方向,这些工作措施为提升考研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距离“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达到40%”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提高考研录取率是今后一个时期提高就业质量的一个主要工作方向。(三)校企(地区)深度合作,实现就业双赢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求,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展校企合作不仅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与就业平台,同时也为我校输出适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了与全国各大煤炭企业继续保持深度合作关系外,我校就业主管部门积极走出,与深圳人才交流中心、合肥就业服务管理中心、昆山人才交流中心以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人社局签订就业合作协议,与58同城、智联招聘等网络媒体合作,深入了解行业、区域的人才需求情况,全面推介我校毕业生;协调校相关部门落实与中国联通河南分公司、大江重工焦作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瑞庆汽车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山西皇城相府(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中海达公司、中铝中州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有关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的内容。根据合作协议,上述地区或企业单位或接受我校学生实习、或到校开展招聘活动,实现了校企双赢。下一步,我校与焦作市人才交流中心合作,争取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办的“全国跨区域巡回招聘活动”落户焦作,搭建我校毕业生与省内外优质企业的就业桥梁和交流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和用人单位招聘成本,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现场招聘的成功率,助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四、我校就业发展趋势研判

(一)转观念接地气,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大势所趋思想教育是促进就业创业的先导性工作。结合我校实际,利用政治理论学习、就业指导课程,积极组织毕业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给毕业生的回信精神(2014年5月),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毕业生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主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结合青年学生特点,组织引导毕业生深入城乡基层和生产一线实习实践,促进他们知国情、接地气、转观念、长才干;通过优秀校友讲体会、专家学者讲形势、创业典型讲经验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规划职业生涯,积极主动就业创业。

就业主管部门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努力让每一位毕业生都知晓、用好政策。充分利用校园微博、手机短信等媒体形式,使用海报、就业杂志等毕业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宣传解读国家出台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求职需求,分时段、分类别推送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参军入伍、困难帮扶等政策措施,提高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业中心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各类基层服务项目,通过定期走访、跟踪培养等方式关心毕业生的工作、成长和发展;深化校企(地区)战略性合作,开展面向毕业生的专场招聘活动,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进一步创造条件,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做好毕业生落户、人事档案管理等政策的落实,支持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武装部和就业中心继续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巩固近年来大学生征兵工作成果,完善大学生入伍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开设大学生入伍绿色通道,在明年暑假前完成体检、政审和预定兵员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学费减免、退役后复学升学、就业创业等政策,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军营、报效国家。(二)就业创业并举,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将“创业”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要求各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纳入学分管理,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同时要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

对比去年的《通知》发现,下发时间基本相同,但去年的通知是《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在主题上多了“创业”二字,这也是近年来教育部在此类例行通知中首次把“创业”放在了主题当中;在行文中,去年《通知》把创业放在第三部分:“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而今年则提升到第一部分:“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从用词上看,“全面推进”显然也比“激励”的份量加重了许多。根据通知精神,为落实好教育部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今后,我校要出台有关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扩大SYB、GYB等培训覆盖范围;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按照弹性学制要求,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依托我校科技园,开辟专门场地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想方设法,广泛吸引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