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正确认识教育诊断和改进工作——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icve智慧职教

icve智慧职教

正确认识教育诊断和改进工作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正确认识教育诊断改进工作,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抓住林宇把质、内涵是职业教育战线永恒的主题和核心任务,建立职业院校教育活动诊疗改革制度是完善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是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开展诊断和改进工作的背景

推进诊断和改进是适应国家“管评分开”要求,改进管理方式的必然要求。 诊断和改进与办学质量密不可分,2004年以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了两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人才培养活动评估。 从评价效果看,两次评价对引导高等学校规范办学,改善办学条件,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入推进管理评价分离”的新要求。 在管评分开的大背景下,教育部不容置评,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是否抓质量,是否对质量负责,如何抓质量,曾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推进诊断和改进是构建高等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项工作我们准备了很久,研究了很久,准备很久是为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工作负责,抓住战线的质量。 研究很久是因为在我们国家管理评价脱节的大背景下,对我们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定位这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么,我们就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 2015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建议建立“教育内部保证和教育外部评价相协调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证机制”。 在评价作为权力从管理和运营中分离出来之后,我们“管理和运营”仍然要在我们内部建立自主的质量保证机制。 这是我们设计诊疗改革制度的最简单初衷。 改变看病制度设计,从行政角度看,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种手段; 对学校来说,这是履行质量保证主体责任的一种方法; 更高层次上是管理评价脱离政策背景的教育系统保证质量的制度安排。 二、诊断与评估的区别正确认识诊断与评估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内外的差异。 诊改本身是我们教育内部自我保证的机制和相应的工作。 诊改不是从外面评价我们的质量,诊改关注的不是质量本身,而是保障我们学校质量的能力和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评价脱离管理评价后,从教育的外部来看待教育,对教育的绝对质量进行价值判断,那么我们的诊断审视就是对学校自我保证质量和能力的判断,这是诊断评价的重要区别。 其次是动力的不同。 评价自上而下(标准由上级规定),由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学校被动接受。

科文教务系统

科文教务系统

学校是组织实施的主体,反映了学校的需要。 三是目的不同,考核是为了贯彻国家推行的质量标准(对上级要求的质量本身的评价),诊改是指把学校工作与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对质量保证能力的考察)相结合。 四是主体不同,考核由行政部门组织开展,非管理工作质量考核由管理部门策划,学校自主开展,管理部门保证内部质量。 第五,结论形成不同,评价以学校工作相对指标体系满意度为结论依据的诊断以学校自主诊断与专家探讨的一致性为结论依据。 六是效果差异,评价是通过价值判断对学校进行排名;诊察是通过被检查者自主保证质量的能力来完善学校质量保证体系。 看病与现行评估应是内外合作、分工合作的关系。 三是建立常态化自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增强自我保障意识。 学校是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诊改制度主要是我们进行教育管理和内部自我保证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葛道凯部长说:“要提高质量,首先办学主体要有办好的愿望。 抱有愿望后,需要方法和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主地把事情做好。 一些学校对自我保障质量认识不足,学校领导询问学校开展看病改革有什么好处,国家能给予什么政策,看病改革后能进行什么投资。 一些学校认为自己学校的社会声誉很好,看病复查是额外的负担。 从这些言论来看,学校对“诊改”的认识差异较大,首先要唤醒学校自我保障质量的意识。 二是全员动员。 诊察改革不是学校一个部门、几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学校整体的运行。 内部诊疗改革工作要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障的责任和压力要传递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每个角落,不能游离某个流程节点,要各为政治,实现学校质量保障工作的系统化。 三是树立开展诊改工作的信心。 “诊改”是个新词,但如果把“诊断”和“改善”分解开来看,并不是新的东西。 每所学校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工作,只是没有把它整理、系统化、提高而已。 每个学校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运转中质量保证机制。 职业院校开展诊断和改进工作,最简单的步骤:首先,提高学校现有质量保证工作的一致性;其次,提高学校质量保证工作的完整性,参照部领导方案和省级方案,根据学校情况补充相应指标;

关于职业教育的通知

关于职业教育的通知

有的指导方案是方向性的,最终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 通过看病改革发现、把握自己的问题,立行立改,不用担心差距会变大。 四是正确认识的探讨。 我觉得有些学校的探讨压力很大,也没有必要。 探讨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学校自主诊疗改革工作的有效性。 诊断改进制度的设立要比评价本身更具先进性,对制度更有信心。 评价就是从外面来评价你,得出好的结论。 大家自然而然地想要得到好结果。 “保良争优”,要靠可能的指标来争夺,但我们的诊疗改革探讨制度的设置,还需要比这更进一步。 我不在乎你自己成立时的质量如何。 我只是需要看你建立这个系统后,能否发现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 评估时尽量不暴露问题,诊断修正的讨论效果好到可以发现问题,暴露问题。 整个制度设计还很先进,诊疗改革是对学校的免疫和修复机制。 所以我们开展这项工作需要信心。 另外,就诊变更要重视数据支持。 下判断不是拍脑袋,而是分析,是有数据支撑,能说服别人。 学校要结合日常教学管理进行诊断和改进,部分过程数据必须有学校独特的管理系统支撑。 状态数据平台必须能够开放接口,以便学校自己的管理系统可以对接。 也就是说,学校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打破固有的教务、学生、监督等信息孤岛,另一方面要促进学校管理系统与状态数据平台的对接,真正推动从状态数据录入到采集的进步,实现上下贯通,各得其所因此,除了统一部署的状态数据系统外,学校也致力于建立自己的管理系统,以改善我们的诊断。 总之,看病是长期的,是可持续发展、螺旋式上升的最基本保证。 它的起点也不低,很多学校都经历过。 将来可以预期的成果一定更大。 虽然诊改工作引领了质量保证体系的先河,但他的经验成果一定非常乐观。 在职业教育战线的共同努力下,看病改革工作可以推开和深入。本文根据林宇处长在全国职业大学教育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第四次全体委员会议上的发言进行梳理。 转载请注明!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