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袁洪志:高等教育看病改革应该重点做三件事

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

袁洪志:高等教育看病改革应该重点做三件事

教育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司《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介绍,高等学校诊疗改革的具体任务是完善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现代质量文化”。 笔者以我校诊疗改革试点工作为例,围绕以上三大任务介绍我校的实践探索,希望对同行院校开展诊疗改革工作有所启示。构建“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次与各管理系统之间的质量依赖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开展诊断和改进工作的前提。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明确职责,明确不同层次的主体责任。 学校成立质量保证委员会全面协调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诊断改进运行工作,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质量保证体系设计和评估诊断,二级教育机构是质量生成的核心,在专业、课程、师生层面组织诊断改进运行,行政职能部门提供支持和保障。 同时,注重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理顺学校各部门在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管控等纵向五大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形成健全机构、权责明确、责任主体明确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二是建立目标体系,明确链接,明确目标起点和落脚点。 目标是诊断改革的逻辑起点。 学校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完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各项配套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实施路线图和经费预算; 构建“学校发展目标--二级目标--专业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目标链条,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体系; 下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规划编制的指导性文件,指导各专业建设规划和课程建设规划的编制,使学校规划目标能够落地生根。

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

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

标准是目标的支撑,是诊断的标尺。 在专业和课程层面,建立逻辑系列标准,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校级专业设置调整、资源建设、质量诊断等标准文件作为校内专业建设的最低标准,并据此指导各专业和课程队伍建立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文件,作为开展诊疗改革的基本依据在师资层面,制定“师资培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四个维度、11个等级的教师发展标准,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职称晋升标准、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和教师发展标准融为一体,不断鼓励教师自我改进和提高。 在学生层面,确立学生发展标准,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形成“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社会能力发展”4个维度、20个要素、80个衡量指标的学生发展标准总框架,建立学生发展自测表,构建学生发展诊断自测信息系统,构建学生自测信息系统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同时指导教师实时监测学生发展状态,发现和分析问题四、健全制度体系,明确程序,建立程序和制度一致的内部控制机制。 学校要优化部门工作流程,完善相应制度,明确内部风险控制点,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牢牢抓住目标任务实施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设计部门绩效评估性诊断标准体系。 其中,提前重新规划能力,办案中注重任务执行力和工作创新,事后注重绩效增量的考核性诊断。 考核性诊断结果作为奖励性绩效的工资发放、干部考核、各奖项评选依据,形成“制度管理者、流程管理、数据发言、改进自我诊断”的内部治理常态。构建服务诊断的智能信息管理平台

从试点高校实践看,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制约诊疗改革开展的瓶径。 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开展诊疗改革工作的重要基础,需要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同步设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以自主研发为主、以需求为导向、适应学校诊疗改革工作需要的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一是建立校本数据中心,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建立共享智能交换平台,形成校本数据中心。 通过统一认证实现用户单点登录,通过统一信息门户实现业务系统数据的自动捕获和显示,师生员工可以拥有个人的工作页面,实时查看自己感兴趣的各项数据和相关信息。 同时,建设大数据中心,开发监测预警功能,为“改什么”提供依据。二是搭建移动共享学习平台,解决课程教改信息的实时性和共享性问题。

中专专业

中专专业

第三,建立网上办公室和学校信息分析平台,解决诊断改进依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问题。 建设网上办公大厅,结合各项行政事务的办公流程,方便师生在网上轻松处理各项事务,实时采集各业务系统运行的过程数据。 建设校情分析平台,自动汇总统计各业务系统关键数据,为人才培养质量和工作绩效判断提供技术手段,为学院管理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培育和塑造现代质量文化在推进诊改试点工作中,通过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激发学校各层次主体追求质量的内生动力,培育和形成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质量文化,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一是强化制度规范,使质量标准形成权威。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明确制度建设进程。 通过上下左右的沟通确定工作目标和标准,管理信息平台,对年度任务、制度落实和有关决议事项进行公示、监管、问责。 质量评价的结果应用于绩效评价和干部评价。二是全员培训动员,让质量理念深入人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分层次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专题培训,介绍现代质量理念,解读学校诊改方案,培训质量管理工具方法。 组织党务、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到国内外高水平高校学习培训,学习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经验。三是建设透明校园,自觉质量意识。 管理信息系统,使各项工作在网上流动,形成可追踪的数据,同时公开各项工作的进展、实效,促进办案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相关事项依法公开,确保教职工深入了解学校情况校务,为有效实施民主管理提供途径和载体。 开展“专业团队说专业”“授课团队说课程”“教师成长工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展示竞赛活动,引导不同层次的质量主体积极思考如何实现质量提升。 设立系列质量奖,表彰年度工作中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以质量标杆引领学院质量文化建设。综上所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和制度建设的改进是一项“奠基、长效”的工作,实施后形成学校自身的“免疫与修复”体系,改变学校的教学形态和管理形态,确保其按照既定目标健康发展。 特别要指出的是,操作上不能分门别类,必须与日常工作相融合,在原有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形成更加系统全面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才能为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作者:袁洪志是全国职业大学教育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