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中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重电教务系统

重电教务系统

电子信息技术专家1.0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总结报告一级项目1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二级项目1.1人才培养模式三级项目

1.0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总结报告目录一.专业基本情况1二.改革思路1三.改革的内容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2、深化课程改革23、推进教学模式改革3

4、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强调学习过程评价3四.改革成果: 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2、课程改革4

3、教学模式改革44、教育评估改革4

5、构建了教育资源共享平台4六、构建公共教育平台5五.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6电子信息技术专家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概述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具体要求,重视本专业涉及的电子行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深入与企业合作,紧密围绕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一.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一)构建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

以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专业人才需求为办学方向,面向电子与信息设备运用企业和产品生产企业,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电子与信息技术行业企业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等工作相关设备的组装通过对广州超机电科技有限公司、XX市标准电机控股有限公司、XX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调研,与企业共同确定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出发点,校企共同努力构建校内、校外两个学生实习实习平台,坚持工学结合,以提高学生技能为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 课程设置应体现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应密切对应。 以工作项目为轴心整合课程内容,形成课程体系,适应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拓展知识,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2.1”课程体系。 即学生在学校参加2年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1年在企业参加实习和顶岗实习。 在实习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现场模拟为载体,通过实训进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应用方法、技术,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双证书”教学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学习相关课程(二)构建了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对专业对应岗位(组)的业务过程分析表明,每个业务环节都有其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建立了业务任务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在完成业务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对该过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重组、简化,并得到了相应的课程设置。针对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能力体系,以电子企业的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了岗位群各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和相应的实训内容,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三)工作过程课程开发、课程改革全面推进

对专业课程主要根据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加强学习情况设计和教学组织设计。 开展行动导向、理实一体、项目教学、工学交替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大力推行“双证制”,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重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四)“高素质”双师教育队伍建设,有力促进专业建设专业带头人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有多年的电子和信息技术专业管理经验。 专业教学团队角色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双师素质优秀,双师结构合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考核合格。 高素质“双师”教学团队的形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充实的教育条件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现有的单片机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智能大厦实训室、电工实训室、PLC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等实训室,实习设备总额约750万元,专业实习设备基本为项目教学、一体化(六)优秀社会服务能力示范效应

专业教学团队具有优秀的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参与企业实践和生产项目的研发,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了专职教师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 通过参与培训服务,提高专业知名度,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和出口高质量人员。 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二.改革思路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突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特色,构建“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从课程改革构建“大专业、小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 在人才培养中增强质量意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培养,面向产业需求培养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环节中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评价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立足电子行业企业需求及本校实际,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企业合作积极探索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把专业做大做强;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创新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电子技能人才。  三、改革的内容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学生就业方向、职业素质能力培养为主导,以市场人才需求、企业岗位需要为导向,与本地区电子产业对接;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和方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贴近市场。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基础学习、企业见习、专业学习实训、技能考证、顶岗实习等阶段的学习,把专业知识通过阶梯式的技能实训项目逐渐渗透到岗位能力中,从而使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之间实现"零距离"对接。   2、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为原则。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电子企业调研,根据企业岗位群需求、岗位设置和岗位关键能力要求,深化教学内容改革,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构建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共同制定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

  完成《电工技能与实训》、《单片机原理与应用》2门核心课程建设和开发《电子技术基础》1门精品课程。加大教材建设力度,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电子产品装配、检修、维护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实训项目,加强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的衔接。专业教材采取选用和自编相结合,选用现有的优秀中职教材,组织骨干教师编写《电工技能与实训》、《电子技能与实训》《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训指导书》、《电子CAD实训指导》、《可编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教程》5本适合本专业使用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建设教学资源库。根据本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建设包含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仿真软件等内容的教学资源库,提高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水平,以满足信息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3、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将仿真、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到《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深化"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将电子CAD、PLC控制技术、维修电工考证训练等课程内容设计成工作任务式的教学项目,实施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法,融"教、学、做"为一体;探索"车间进学校、课堂进车间"的教学模式,即与企业合作将生产车间建在学校、把企业生产车间作为课堂进行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4、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突出学习过程评价  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制订学生评价模式,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突出对学生的技能考核。改革评价方式,在教学评价中,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目的。推行国家技能鉴定、学校考评、企业测评、学生自评等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企业调研: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等形式对XX有限公司、广州超远机电科技有限公司、XX电子有限公司、广州XX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调研。在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报告》。  (2)构建了具有示范作用的才培养模式:

  通过多次深入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并在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研讨、论证下,确立了"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

  构建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相对接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改革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构成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为主线,深入企业调研,根据岗位需求,重组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开发适合一体化教学的核心项目课程,建立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在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岗位能力分析报告》;根据分析报告制定出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1)以适用、够用为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大类课程。  (2)将专业理论基础课《电工基础》与《电工技能训》整合实行一体化教学,《电子技术基础》与《电子技能技训》整合实行一体化教学。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编写完成了《可编程控制原理与应用》、《电子CAD实训》两门课程。  (3)专业课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专业课程安排在实训室进行教学,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围绕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与维修,电气安装与维护维修,电梯安装与维护维修等岗位的人才需求,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条件。  3.教学内容改革  以岗位要求为引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据"实用、适度"的原则,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内容。  "实用"即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引入教学,删除已淘汰的产品、技术和工艺等相关的内容。  "适度"即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基础内容的学习。  (1)理论教学突出应用特色

  在理论教学上抓住重点 ,突出应用性。在教材选择上选用能体现专业时代特色的教材,同时对每一届使用的教材进行评估,组织教师根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编写校本教材;以"实用、适度"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增减。  (2)实践教学突出创新特色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传授技能,又启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采取工、 学、 做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新的实践教学方式 ,通过开放性实训、 综合性实训、 创新性实训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  (3)教学内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色  采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模式,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实操技能和动手能力,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根据理论知识开发相关的实训项目,编写有特色的实训指导教材。  4.教学模式改革

  在深入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并在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研讨、论证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仿真教学的推广与应用。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的教学模式,开展 "中职电子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深入探讨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开发及教学环境建设,充分利用好仿真教学,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确立了基于工作过程下一体化项目教学模式。  5.教学评价改革  扩大考核评价范围,弱化以传统的考试成绩评价,构建了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建立学业评价、德育评价、顶岗实习评价的三评价办法。通过综合评价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检查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专业技能的掌握及就业能力的形成等情况。  6.构建了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开发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单片机技术原理与应用、手机原理与维修、PLC技术等5门课程的仿真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入库上网的建设工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达到使学生易学易懂的效果,实现专业技术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  7.构建公共实训平台  结合企业岗位群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及教学实际,对实训室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健全完备的专业实训室档案。为保证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岗位基本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新建了电子工艺实训室。  五、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成效

  通过专业建设,本专业成为全市同行学习的榜样。到2015年2月,建成了2门核心课程建设,初步建立了1门精品课程。近几年,本专业的招生规模和招生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14年招生人数达到150人,学生就业率达90.4%,对口就业率达到74.1%,学生双证率达91.5%。新增1间实训室场,达22间,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充分保证。对外的示范辐射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100%,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以服务为宗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专业建设项目和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训条件配置和专业团队自身发展理念新的变化。

  1.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中职教育的指导方针,本专业重新分析定位了专业建设的服务对象,根据电子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往届学生就业去向等,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服务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专业建设的需求调查、课程体系重构、校企合作建设等各项工作。专业团队深入服务企业调查了解真实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需求和典型的工作任务,重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情境的学习领域课程,从岗位工作任务入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使专业建设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服务区域行业、企业、产业的理念得以具体落实。  2.确立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对区域内企业的典型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整理,系统化了专业核心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并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活动型教学法的理论,实施任务和载体明确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系统设计和实施,促使专业教学团队能够主动学习研究任务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和实施项目方案,使行动导向、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得以真正落实。  3.确立了因事制宜的灵活的校企合作理念。将建设能够重现真实生产情境的生产和教学双功能的实践教学条件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原则,分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专业的师资、技术、毕业生资源,吸引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与6家电子企业建立了以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双向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双向基地"合作,并签订了合作协议。  (二)重构并完成了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体系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岗位实际,教学内容同步于企业的生产实际,学习情景提炼自企业的工作实际,重构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教学,完成了本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和大部分课程教材建设。建设了能够辐射XX及珠三角地区电子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基础与技能》、《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梯安装与维修》、《PLC技术》、《电梯标准与检测》6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现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培养的学生素质提升,得到了合作企业的普遍认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合作企业对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得到有效加强。  (三)以生产性实训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原则,即坚持教学设备的先进性、实践教学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实践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实验实训场所基础建设的先进性;坚持追求设备教学功能的实用性、生产性实训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用性、实训场所分布格局的实用性;遵循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规律。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

主要指标建设前建设后实验实训条件

实验实训室数量2122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企业811  

工位数475525  设备总值

750.7万870.7万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1.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水平整体提升的目标、措施和培养方式。将专业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做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课程设计、课题研究和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能力培养。按照分层次、分梯队的能力要求确定培养要求,按照理论知识扎实、职业能力过硬的标准组织培训工作。  对于企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重点进行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培训,如到全国中职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并通过校本培训,使专业教师都能学习到职业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建设,学习并掌握项目或任务设计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对实践经验薄弱的专业教师重点进行企业顶岗实践的培训,安排7名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为期1~3个月的学习培训和顶岗锻炼,将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结合起来。选择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按照生产项目的整个工作过程实施项目教学,熟悉企业文化,学习工作过程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建设精品课程、核心课程,编写专业教材,从而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2.专业教学团队的素质显著提高。三年来,本专业按照以上培养要求,全面组织开展了对专业教学的培养培训工作。通过重点培养、合理引进,安排教师到先进的职业院校培训学习,安排2人参加为期3个月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学习,1人出国学习,安排年轻教师和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学习锻炼,安排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企业兼职等措施,使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一体化教学能力和企业沟通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二年内具有2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教师占100%,并聘请了4名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教学任务。同时,专任教师的教学改革水平、科研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发表教学论文16篇和出版专业教材4本、精品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本专业带头人已经成为XX市名师。师资队伍主要建设增量见表2。  表2 师资队伍建设增量表主要指标建设前建设后教师

队伍

专任教师1618  

高级职称45

  

工程师01

  

高级技师、技师85

  

骨干教师26

  

兼职教师14

  

"双师"素质1418  名师01

科研

论文发表或获奖1016  课题12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基本建立。以校企全方位合作为基础,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实际,因事制宜地开展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大力引进了2名合作企业的讲师承担了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的教学工作;二是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教师的岗位互换引入了2名企业技术人员长期担任兼职教师;三是通过为合作企业提供人才资源补偿的办法,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灵活聘任了1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大量聘任,有效地解决了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贴合问题,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能力水平。  (五)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网络和专业教学资源  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本专业建设了相关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其中精品课程1门、核心课程6门,建设完善了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及试题库与在线考试系统,并通过校园网连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网络和社会教育资源。  (六)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我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开设于1987年9月,是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 2013年确定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以来,招生数量连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表3列出了示范校建设的前后指标对比情况。  表3 主要建设指标增长对比表  主要指标  建设前  建设后新生

  新生录取人数    就业

  毕业生就业率      

  对口就业率      

  企业满意率    竞赛

  学生参加省级技能竞赛获奖人次      

  学生参加市级技能竞赛获奖人次    示范辐射

  年完成各类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技术服务      

  接待交流学习的教师      

  课程改革示范指导    

双证书

  学生双证书获取率      

  指导学生参加XX市技能竞赛荣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2人、团体一等奖一个、二等奖2个,参加省级技能竞赛荣获三等奖2人、优秀奖2人、团体优秀奖1个。  学生获得名次如下:姓 名

  XX市机电一体化安装与调试竞赛项目一等奖  XX市机电一体化安装与调试竞赛项目二等奖  XX市机电一体化安装与调试竞赛项目二等奖  XX市电力拖动安装与调试竞赛项目二等奖  XX市电力拖动安装与调试竞赛项目三等奖  XX市电力拖动安装与调试竞赛项目三等奖  广东省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竞赛项目三等奖  广东省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竞赛项目三等奖  广东省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竞赛项目优秀奖  广东省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竞赛项目优秀奖XX市2012年电力拖动安装与调试竞赛项目团体一等奖XX市2013年电力拖动安装与调试竞赛项目团体二等奖XX市2013年机电一体化安装与调试竞赛项目团体二等奖广东省2014年机电一体化安装与调试竞赛项目团体优秀奖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课程建设整体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项目教学课程改革不够完善;教学内容的改革还不够深入。应继续加强教师培训,为课程改革提供技术保障。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