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台湾问题课件-ppt资料

教务一体化系统

教务一体化系统

台湾分离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一、“台独”思潮成因及其社会历史根源二、“台独”理论

三、“台独”运动及其组织发展四、民进党“台独”历程五、陈水扁分裂理论一、“台独”思潮成因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一)“台湾意识”正反

(二)国民党独裁统治和封闭反共的大陆政策;(三)经济快速发展与其国际地位不相称

(四)美国对台“两轨政策”;(五)民主政治使台独势力具有发展空间一、“台独”思潮的成因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台独”思潮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政治主张或思想倾向,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国家”。 台独思潮和台独运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政治意识和行动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政治和文化背景。 一.“台独”思潮的成因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台湾人民除少数原高山族各系同胞外,几乎都是清代从福建、广东等地移民而来。 早期从大陆渡海来台湾的汉族,来台湾的目的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类是以袭击过去台湾海峡的船只为主的海盗,古人称高雄柴山为海贼庄,其次是郑成功军、清军军队来台湾实行统治定居的官兵,第三类是在原乡生活困难,愿博命来台开荒,在他乡为自己出天地罗汉之足边境遭遇

16世纪后半叶以后的400多年间,台湾先后16次遭到日、美、英、法、荷、西班牙各国的占领和侵略。 从1624年到1662年成为荷兰殖民地达到了68年

第二次是从1895年到1945年被日本人占领了50年。 甲午战争的不幸

台湾历史上的独立运动,是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当时清廷因战败的关系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 台湾居民对此的反应是愤怒和反抗! 首先极力向清廷陈情无效,然后呼吁独立建国,期望通过建立新国家制造国际压力,阻止日本侵略。 台湾意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台湾同胞在反抗异族侵略、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斗争中,冲破了原住民与不同祖籍移民之间的血统、文化、语言等多重障碍,与休戚与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台湾地方意识——“台湾意识”。 这种意识有三个特征和两面性。 三大特点是爱国性、叛逆性、自主性,这是其正面。 抱怨、排他性和分离性为负。 日本人占领时期,台湾人说:“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

“台湾意识”的形成,更重要的是1977—1978年的乡土文学论争,这是叶石涛、陈映真等人围绕“台湾文学”界说的论争过程中逐渐展开的议题。 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围绕“台湾意识”、“中国意识”的讨论,引发了各党外政治运动推行的“居民自决”议题,以及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响到全社会,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之间,关于“台湾结”、“中国结” “台湾意识”得到膨胀利用,在一定范围内成为“台独”思潮产生的温床。 (二)国民党独裁统治和封闭反共的大陆政策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摆脱了五十年殖民羁绊的台湾人,拥抱在“祖国”的怀抱里,期待着重建美丽的家园。 令人意外的是,1945年10月中国军队、陈仪等接收官员相继入台后,到1947年228事件前,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台湾一片喧嚣。 台湾人回归“祖国”的梦想变成了失望,由失望进一步发展到愤怒。 最终,专卖局傅学通等探员殴打烟草经销商林江迈,引发抵制全岛性暴力的二二八事件。 国民党当局以“反台独”名义制造了许多冤案,把一批有意追求民主运动的新生代政治家推向台独阵营。 现在,“台独”及其周边组织,乃至民进党的核心人物,基本上都是从中坜事件、高雄事件,甚至更早的“二二八”事件中冲出来的中坚分子。 因此,民进党宣传部主任蔡仁坚说:“有基于国民党有意压迫和不民主停滞的台湾独立。”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严重对立,为“台独”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国民党多年的反共宣传和大陆方面某些政策失误反馈给台湾民众的恐共心理,在岛内滋生了封闭型、地域型的思想体系“台湾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大陆之外独立谋求所谓台湾前途。 过去国民党把中国共产党定位为“毛匪、流寇、汉奸”,让台湾人“杀朱拔毛”,“把啃树皮草根的大陆同胞救出来”。 反俄是1949年-1980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澎金马(自由地区)实施的重要基本国策和政治宣传。 (三)经济快速发展与其国际地位不相称

60年代中期,台湾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中心的基本经济形态向以工业为中心的基本经济形态的转变。 到了七十年代初,工商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大。 由于台湾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经济的维持和发展与对外贸易密切相关,台湾企业家要求台湾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 执政的国民党管理的舆论工具是“有必要考虑台湾在国际地区及全世界的作用。 ”。 民进党秘书长张俊宏也提出“台湾要学习大英帝国,为台湾‘开辟不落日的工商帝国’”。 (四)长期以来,美国对台湾的“两轨政策”,就是基于传统战略利益、经济利益和道德利益的考量,把台湾视为统治亚洲的战略堡垒。

一方面主张一个中国政策,另一方面阻止中国的统一。 (五)民主政治使台独有发展空间

民主允许存在各种政治主张,台独在台湾民主化后还有发展空间。 二、“台独”的理论1 .“皇民化”论2 .台独

3 .“台湾地位未定”论4 .“居民自决”论5 .“中国主权观念过时”论6 .建州派/美属派1 .“皇民化”论

根据这个理论,在甲午战争后日本统治的50年间,台湾的中国文化已经被日本同化,台湾文化已经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本性,台湾光复后的台湾人怀念日本的统治。 这个理论甚至认为台湾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延伸而非中国文化之延长。台湾岛为日本列岛的南端而不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 “皇民化”论

皇民化理论美化日本的侵略。皇民化论鼓吹者是一些受日本殖民奴化教育的顽固分子或亲日学者。亲日派文人学者则以日本明治大学教授王育德为代表。王氏生于日据时代的台南市,深受日本殖民教育,极力鼓吹皇民化“台独”论。1964年他发表了《台湾…苦闷的历史》一书,认为日本在台湾强化使用日语引起台湾人民思维方式和世界观质的变化,因而“皇民化”了,“已跟日本无法区别”。皇民化论鼓舞了一批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分子和日本政界的右派,他们时刻不忘昔日殖民统治时代的“政绩”,为其反动的殖民统治辩护。1. “皇民化”论

皇民化下的“台独”分子把“台湾国旗”设计成一个大太阳旁附加一弯新月;主张废除原中国年号,改用昭和纪年,每逢集会讲日语,唱日本歌。在“皇民化”论下的“台独”分子,把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说成是“依当时的国际法完全是有效的,台湾主权移转日本也属完全合法”。2.台湾独立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廖文毅感到时局无可作为,遂先后赴港,提出台湾独立。2.台湾独立

廖文毅(1910年3月22日-1986年5月9日),本名廖温义,生于台湾云林县的西螺,出身于一个乡下仕绅的家庭。

廖文毅于1925年从公学校第一名毕业,1928年进入南京的金陵大学工学院机械科。1932年,赴美就读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后,转至俄亥俄州立大学于1935年以〈用钠氯化物电解法从事纸浆生产〉这篇论文获得化学工程博士。2.台湾独立

由于廖文奎和廖文毅两兄弟都有中国经验和美国经验,日本统治当局对他们十分忌讳,尤其是在日本于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以后。当局甚至派特高[来源请求]暗中跟踪调查他们的行踪,廖文奎也因此而决定再赴中国。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廖文毅被指派为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工矿处的简任技正,并兼台北市政府工务局长。1946年,辞去兼工务局长,改兼任台北市公共事业管理处处长。2.台湾独立

拥有高学历,精通中文、日文、英文,又有社会声望的廖文毅,对于参政的意愿,当然也相当浓厚。大战结束那一年,廖文毅就创立了“台湾民族精神振兴会”,自任会长,同年又组“台湾宪政会”,并于翌年初创刊《前锋》杂志,那是一本收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各种评论的杂志。2.台湾独立

1946年8月,廖文毅决定试着去竞选中华民国“国民参政会”(相当于当时国家最高的民意机构)的参政员。这次的选举采间接选举,由台湾省参议员投票选出,廖文毅应当选,却因故被行政长官公署民政处长周一鹗作梗将其中一张选票视为废票而被判落选。两个多月后,廖文毅再度出马竞选参加“制宪国大代表”的选举,却不幸再度落选。2.台湾独立

在这两次的选举中,廖文毅都提出“联省自治”的主张。但是,其范围并未超过台湾人自治的主张。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廖文毅于3月4日代表“台湾革新协会”,组成“台湾二二八惨案联合后援会”,发展告全国同胞书。呼吁正视台湾问题,其中包括撤办陈仪、派员调查惨案、取销专卖等,陈仪反而于4月18日发布“二二八事变首谋叛乱犯在逃主犯名册”30人,廖文毅、文奎名列其中,成为叛乱通缉犯。廖氏兄弟乃感时局无可作为,遂先后赴港,提出台湾独立。2.台湾独立

1948年廖文毅与谢雪红等在香港组织台湾再解放联盟,1949年12月潜赴日本,1965年5月14日,廖文毅因中国国民党政府冻结其在台湾的资产,并以其亲友的安危做为要胁,只得声明放弃台湾独立运动回到台湾,6月获得蒋中正特赦,其余生饱尝监视,终身不得出国。1986年5月7日病逝。2.台湾独立

廖文毅在日本期间曾组织暗杀蒋介石。廖文毅1950年在日本又组建了“台湾民主独立党”,自任主席。1955年,在东京成立了“台湾共和国临时议会”,次年又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自封“大统领”。2.台湾独立

千两黄金买刺客:郑松焘

文毅和郑松焘谈妥几点:一、行刺蒋介石,只要开枪,不管击中与否,赏黄金500两;二、开枪击中,轻伤加赏黄金100两,重伤加赏250两,毙命加赏500两;三、赴台旅费及活动经费概由廖文毅支付;四、此行如果丧生,一应身家后事由廖文毅负责料理,如果负伤,也由廖负责提供诊治、疗养费用。1961年10月26日,郑松焘从东京飞往台北。郑松焘套取蒋介石有关情况

“中央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说蒋介石将于次日下午2时去“革命实践研究院”作演讲。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向老同学岳安和借枪“防身”

郑松焘向岳安和说自己准备到龟山岛去走一趟,想借一支手枪防身。岳安和设妙计向蒋经国举报刺客逃离台湾

蒋介石杀鸡儆猴廖文毅放弃“台独”

对郑松焘之死,日本警方一无所获,只好不了了之。但是,“台湾独立统一战线”“总裁”廖文毅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吓得胆战心惊,惟恐自己成为台湾特工的下一个暗杀目标,不久,他就住进了医院。此后,廖文毅的“台独”调子越唱越低。 1963年3月,廖文毅在东京宣布“台湾独立统一战线”解散,他本人放弃“台独”,随后便返回台湾。3. “台湾地位未定”论此论源起于二战结束前夕。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也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更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认为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合法性乃为中国在台湾受降日本的事实。在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台海分隔局面的延续,美国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企图也逐渐表面化。3. “台湾地位未定”论

1955年4月,美国国际法专家、资深外交家亚瑟·迪安,在《外交季刊》发表题为“美国外交政策与台湾”的文章,鼓吹“两个中国”,声称要说服“两个中国”都“忘记它们要相互吞并领土的计划”,“承认共产党中国是从中华民国分离出来的新国家,同时承认中华民国通过占领取得了对台湾和澎湖列岛的权利”。3. “台湾地位未定”论

1959年,美国参议院外委会委托智囊机构“康隆公司”就美国外交政策提交报告。这份被称为“康隆报告”的外交政策提议,应考虑让中国加入联合国,同时承认“台湾共和国”,并让“台湾共和国”参加联合国。报告以“台湾地位未定论”为基础,认为“台湾人民自己已经作过相当强烈的表示,愿意与大陆保持分离,假使各方同意,这一点是可以用公民投票来进行测验的”。这是第一个完整的“一中一台”方案,与“两个中国”不同之处是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不再提“中华民国”,却公开提出建立“台湾共和国”,让台湾永远独立出去。3. “台湾地位未定”论

日本首相池田勇人也于1956年2月28日公开声称:“台湾并非中国的领土”,扬言“台湾地位未定”。由“台湾地位未定”论引申出如下几种可能:台湾独立;国际共管;台湾属于中国;台湾属于美国或日本。4.“住民自决”论

这种理论认为,台湾的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住民决定,任何政府或政府的联合,都不能决定台湾的政治归属。此论影响最大的是有“台独教父”之称的彭明敏。

彭明敏之前有前例。

一九四八年, 廖文毅和谢雪红在香港成立联合战线─「湾再解放联盟」。 一九四八年九月一日,该联盟以七百万台湾人的名义,向联合国提出第一号请愿书 ,建议台湾暂由联台国托管,然后全民投票决定台湾的前途。4.

“住民自决”论

1964年他炮制了一份《台湾人民自救运动宣言》,系统地提出了以“台独”手段实现“自救”的主张,“海峡两岸坦诚地尊重台湾居民的意向”。此时彭明敏虽还没有明确地把“台独”与“自决”两个词连在一起,但上述《宣言》基本上涵盖了此后“台独”分子所有的重要论调。4.

“住民自决”论

1967年,居住在海外的“台独”分子陈隆志在《台湾中国与联合国》一书中提出,台湾地位的解决办法是“自决原则”……在联合国监督之下,实行“公民投票”,“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他第一次把“自决”和“台独”联系在一起。4.

“住民自决”论

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是世界长老教会的一员,与国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结果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驱除出去。1971年12月29日,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发表了《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对国是的声明与建议》,4.

“住民自决”论

声称“反对任何国家罔顾台湾地区一千五百万人民的人权与意志,只顾私利而作出任何违反人权的决定”,“人权既是上帝所赐予,人民有权得决定自己的命运”。同时,要求台湾当局“采取西德模式重新赢得国际上的尊重”。这是“住民自决”的口号首次在台湾岛内发表。4.

“住民自决”论

1977年8月16日该会又发表了致“美国总统、有关国家及全世界教会”的《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人权宣言》,明确主张“台湾的将来应由台湾一千七百万住民决定”,“促请政府(指国民党当局)于此国际情势危急之际,面对现实,采取有效措施,使台湾成为一个新而独立的国家”。在这里,“台湾”取代了“中华民国”,“住民自决”的目标明确地是“台独”。至此,“台独”言论正式在台湾岛内公开登场。4.“住民自决”论

当时以从事“女权运动”而著名的吕秀莲,在1978年10月“中央民意代表”的补选中散发《我爱台湾》的竞选传单,公开宣扬“台湾主权未定”,台湾应由“台湾住民自决”达成“台湾独立”的目标。1982年9月28日,“党外”的一些头面人物发表联合声明,主张“台湾的前途应由台湾的全体住民共同决定。此后,把“民主、自决、救台湾”作为竞选口号。后来,民进党接过了这一口号。4.“住民自决”论

5.“中国主权观念过时”论

90年代,在“台独”理论中又冒出了一个“中国主权观念过时”论。此论的发明人是前美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李洁明。

中国强加于台湾的主权观已经过时,国际间的主权观念已经在变,并以统一前的东西德、欧洲共同市场及正在国际间酝酿的南北朝鲜“交叉承认”为例,说明主权观念已不再是“不可分割”。5.“中国主权观念过时”论李洁明的此论要旨是,一方面,中国的整个主权观念是19世纪的东西,早已过时;另一方面,针对台湾问题,中国所坚持的主权观念,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也是过时的。6.建州派和美属台湾群岛方案建州派和美属台湾群岛方案

该派核心理论于1996年由彭明敏提出,基于国际公法于当时提出独到的见解:台湾是日本投降美国后,依国际法交由美国託管;中华民国佔领台湾,在国际法上未必享有领有权;台湾地位不确定论因此产生。后更进一步德裔美国人何瑞元于2003年提出,

得到了某些51俱乐部(The 51st Club of Taiwan,主张台湾应该成为美国第51州)成员支持;并到处找台独团体(包括群策会、台湾北社、建国广场等)辩论要求推广支持。

其主张是根据旧金山和约与战后历史推断;认为台湾目前为美国未合併领土,并要求美国接管台湾。6.建州派和美属台湾群岛方案

台湾建州运动与美属台湾群岛方桉的差异为:建州派主张台湾人民以公民投票循序渐进加入美国,最后成为美国的一州;例如周振坚(周威霖)的台湾民主共和党与许荣棋的台湾联邦党与台湾之声广播电台。而美属派主张从旧金山和约与美国宪法入手,透过控告美国行政机关的司法诉讼使台湾成为美国的海外领土。

6.建州派和美属台湾群岛方案三、“台独”运动及其组织发展

“台独”的组织活动经历了岛内及国际政治环境的演变,其组织活动也经历了由少至多、由弱至强、由外转内的过程。个别人的分离活动

在海外纷纷建立“台独”组织海外台独组织转移到台湾岛内个别人的分离活动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日本驻台总督安藤利吉策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诱惑极少数台湾人士搞“台独”活动。

●1947年发生“二二八事件”后,“台独”分子廖文毅逃往香港,成立“台湾再解放同盟”。1964年9月,彭与其学生谢聪敏、魏延朝起草《台湾人民自救宣言》,鼓吹“一个中国、一个台湾”,宣称“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土——台湾国”。三、“台独”运动及其组织发展

1965的11月获特赦后流亡海外,继续他的“台独”活动。1970年流亡美国,成立了福摩萨研究所与台美协会。同年1月15日,散居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等地的“台独”分子,首次在美国召开会议,建立了以美国为“轴心”,以日本为“接应前哨站”的跨洲组织——“全球台湾人争取独立联盟”(简称“台独联盟”)。彭明敏在“台独”组织中专门从事“台独”理论鼓吹工作,从而超乎各派之上,被认为是“台独”精神象征,人称“台独教父”。台独运动组织化1970年彭明敏流亡美国,成立了福摩萨研究所与台美协会。同年1月15日,在美国召开会议,“全球台湾人争取独立联盟”(简称“台独联盟”)。彭明敏在受到他们攻击后,宣布退出“台独联盟”,并于1982年纠集原“台独联盟”的骨干,成立“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

台独运动组织化

60年代中期,“皇民化台独”运动在日本逐渐衰落,加之国际形势的变化,“台独”的活动重心逐渐由日本转移至美国等欧美国家。美国有:福摩萨斯俱乐部、台湾独立联合会、台湾读书会、台湾问题研究所、台湾基督教自决协会、台湾民主运动海外同盟;加拿大有:台湾自决联盟;欧洲有:欧洲台独联盟等。台独运动组织化1974年9月,日本、加拿大、美国、巴西与全欧5个地区的台湾同乡会的一些成员在维也纳成立“世界台湾同乡联谊会”(简称“世台会”),宣称走“台湾自决”的道路。

台独运动组织化

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的成立,使“台独”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1986.11.10 提出“台湾住民自决”1987 提出“台湾主权独立论”1988.4.17 “四·一七决议文”1988 提出建立“台湾共和国”1990.10.7 “一〇·〇七决议文”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一)提出“台湾住民自决”

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宣布成立。

大专有哪些专业

大专有哪些专业

在党纲“和平独立的国防外交”这一章中,明列“台湾的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普遍、公正而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民进党中一直就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政治派别,而且台湾岛内当时还没有“台独”的生存空间。“住民自决”这个口号更多的是强调一个过程,而没有公开提示其中的前提和结果,看起来比较模糊,而且还带有“民主”的色彩,因此较能为民进党各政治力量和台湾社会所接受和同情。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第一任民进党主席江鹏坚曾表示,“我们提‘自决’,只是一种手段,来达到我们参与政治的目的”。至于“自决”的目标,民进党尽量避而不谈。随着台湾政治环境的变迁,李登辉上台,以及民进党内“台独”势力的大量增加,少数带有统派色彩的人物逐渐退出,“台湾住民自决”便开始展现出其“庐山真面目”。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发布命令,宣告台湾地区自15日零时起解除戒严,随着国民党对台湾社会控制力的减弱,台湾民间长期被压制的“社会力”开始膨胀起来,各种社会运动蓬勃兴起。“台独”势力也趁乱而起,趁虚而入,混迹于台湾民间社会,招摇于台湾闹市街头,也引领着民进党走上了“台独”之路。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蔡许台独案”:1987年8月30日,台湾部分具有“台独”意识的政治犯成立“台湾政治受难者联谊总会”。会上,民进党党员、当天会议的主席蔡有全、会员许曹德提出议案,要求把“台湾应该独立”列入章程,经大会通过,在该会章程第三条基本共识的第二项中明确载明了“台湾应该独立”,该“联谊总会”成为台湾岛内第一个以“台独”为目标的政治团体。国民党当局随之逮捕蔡许二人,并以“涉嫌台独、叛乱罪”起诉判刑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蔡许台独案”发生后,岛内以基督教长老教会为首的“台独”势力全力反扑,上街游行示威,静坐祈祷,组织后援会进行声援,在台湾街头掀起第一波“台独”声浪。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蔡许台独案”也激发了民进党内的派系之争。党内的激进“台独”派系“泛新潮流系”为声援蔡许二人,不仅成立“台湾政治受难会事件求援会”,积极参加各项声援活动,还促使民进党中常会于10月13日发表声明:“本党一贯的主张是台湾前途应由全体住民共同决定。……如果自决的选项应该是完全开放的,在逻辑上,台独自然是无法排除的选项之一。”但“泛新潮流系”的做法也被民进党的其他“台独温和派”如“康系”及个别统派人士所反对。因此,民进党中央甚至一度下文,要求各地党部不得以民进党的名义声援。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民进党内的另外一波斗争则是围绕着“人民有主张台湾独立的自由”是否列入党纲而展开的。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民进党内各派系妥协,建议‘人民有主张台湾独立之自由’的提案不列入党纲,而是以大会决议文的方式发布。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蔡许台独案”引发了民进党内“激进台独”与“温和台独”的路线斗争。“人民有主张台湾独立的自由”虽然没有列入党纲,但争论本身及决议文的发表已使民进党内的“台独”气氛越来越浓厚。再加上随着“戒严令”的取消,台湾的政治环境也日渐宽松,民进党内的激进“台独”势力,如由新潮流系及亲新潮流系组成的“泛新潮流系”,就开始公开地、有步骤地推动民进党一步一步地走向“台独”。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新潮流系妥协提出“四·一七决议文”1988年4月16、17日,民进党召开第二届“全国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临时大会。“人民有主张台湾独立之自由”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是否列入党纲仍是会议争论的焦点。

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会议几经争辩,在各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新潮流系的邱义仁等与谢长廷协商后,提出第二修正案,主张在下列四种情况下台湾应主张独立:一、如果中共破坏现状封锁台湾;二、如果国共密谈出卖台湾;三、如果军事政权复辟;四、如果冻结“宪法”。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泛美丽岛系”则在黄信介、陈水扁、张俊宏、黄天福、黄煌雄等协商讨论后,由陈水扁代表“泛美丽岛系”提出第三修正案:一、如果国共片面和谈;

二、如果国民党出卖台湾人民利益;三、如果中共统一台湾;四、如果国民党不实施民主宪政,则该党将主张台湾独立。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最后,由谢长廷和陈水扁协商,将第二、第三两案合并,暂不将“人民有主张台湾独立的自由”列入党纲,但通过决议称:“一、为稳定台湾人民信心,澄清台湾国际地位,本党重申:‘台湾国际主权独立’不属于北京为首都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任何台湾国际地位之变更,必经台湾全体住民自决同意。二、如果国共片面和谈;如果国民党出卖台湾人民利益;如果中共统一台湾;如果国民党不实施真正的民主宪政,则本党主张台湾独立。”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四·一七决议文”第一次公开提出了“台湾国际主权独立”的口号,并提出了“有条件台独”论,其“台独”的立场又大大地向前迈出了一步。 (1988年 )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提出建立“台湾共和国”

1988年底,以民进党组织部主任、台湾政治受难者联谊总会会长黄华为总负责人,郑南榕为事务局长,组织了一批“台独”分子,在岛内进行了为期四十天的“新国家运动”环岛徒步大游行,鼓吹“新国家、新宪法、新国会”,在岛内首次公开推动所谓“制宪建国”运动。1988年9月,主张台独的郑南榕也在全国党代表大会上,散发陈隆志着作《台湾独立的展望》一书,遭朱高正抗议,郑南榕以「我代表台湾人送你一个巴掌」赏朱高正一个耳光。结果因朱高正回打使郑南榕头部缝了六针。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1988年12月,郑南榕在他主办的《时代》周刊上首次公开刊登海外“台独”分子许世楷的“台湾共和国新宪法草案”,并举办了三场“新宪法座谈会”

1989年4月,郑南榕在其主办的《时代》杂志上刊登海外“台独”分子许世楷的《台湾共和国宪法草案》,被国民党当局拘捕,郑南榕拒捕自焚,从而又点燃新一波“台独”野火,掀起新一波“台独”浪潮。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1989年8月,“世界台湾同乡会联合会”第十六届年会在台湾召开,大肆鼓吹“新宪法”运动。11月,台湾几家报纸同时刊登前台湾省议员、高雄事件的受刑人之一林义雄的《台湾共和国基本法草案》。与此同时,民进党“泛新潮流系”组成“新国家联线”也以“制定新宪法、建立新生国家、选举新国会”为竞选口号,公布“台湾共和国宪法草案”作为竞选的主张。从此之后,“制宪建国”的声音不绝于耳。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1989年底,台湾举行三项公职选举。民进党的新潮流系另组成“新国家联线”,以“新宪法、新国会、新台湾”等“台独”口号参选。“台独”的口号公开地、正式登上台湾的政治舞台,在台湾社会产生极大的震动。选举结果,“新国家联线”候选人中有二十人当选。其中八人为“立委”,十二人为省市议员。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新潮流系强硬提出“一〇·〇七决议文”温和台独的美丽岛系先占上风:黄信介、张俊宏是在1987年5月被假释出狱的。出狱之后,他们二人开始周游全岛,集结旧部新人,联合各地反对势力的公职人员和地方实力派。累积到足够的资源后,他们于1988年3月集体加入民进党。在党内,他们又联合康宁祥的康系、林正杰的前进系,形成“泛美丽岛系”联盟,实力大增,成为民进党内的第一大派系。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1990年9月26日,由“泛新潮流系”的前民进党主席姚嘉文提出“我国主权不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领土”的提案。此提案要求台湾当局公开宣示“我国的主权不及于中国大陆与外蒙古”,而且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台湾的主权独立”。这个提案不但得到新潮流系领导人的签署,也得到美丽岛系的龙头老大黄信介、张俊宏的联署,提交给10月7日民进党第四届第二次全体党员代表大会审议。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新潮流系强硬提出“一〇·〇七决议文”国民党当局闻讯后表示该决议文“违宪”,如果被大会通过,将依法严办。在国民党当局的压力下,全代会召开前夕,民进党内各派系进行协调,将原提案融合陈水扁和谢长廷的观点,把其中的“主权”改为“事实主权”,交党代会获得通过。该决议文被称为“一〇·〇七决议文”,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一〇·〇七决议文”,“重申党纲自决原则及台湾主权独立的‘四·一七决议文’,现更进一步确认我国‘事实主权’不及于中国大陆及外蒙古。我国未来宪政体制及内政、外交政策,应建立在‘事实领土’范围之上。”

“一〇·〇七决议文”通过后,“泛新潮流系”为落实决议文的目标,乃进一步要求在党内设立“台湾主权独立运动委员会”(简称“台独会”)籍由建制化的组织来推动台湾独立运动。在“泛美丽岛系”不表示反对的情况下,“台独会”顺利成立,并由黄信介出任主任委员。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泛新潮流系”的高纯度的、理念型的“台独”主张还是在民进党内迅速扩展开来,逐渐成为民进党内的主流观点,为最终使民进党成为“台独党”奠定了基础。

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在修宪过程中推动台湾分裂主义

1990年3月,李登辉在学生绝食静坐示威下,宣布准备召开“国是会议”,朝野共商宪政改革。

民进党和“台独”势力更是想借此千载难逢的机会,一鼓作气,实现“制宪建国”的美梦。4月,民进党就提出“台湾基本法”草案;6月,在国是会议召开前夕,民进党又提出一部“民主大宪章”。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1991年9月26日年新潮流系核心人物之一的林浊水向民进党中央提案,要求把“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列入党纲,交由10月13日召开的民进党的第五届“全国党员代表大会”通过。l0月13日,大会以无异议的方式通过了该提案,在民进党的党纲中列入“基于国民主权原理,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及制定宪法的主张,应交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当“台独”党纲通过后,新任民进党主席许信良即宣称民进党已是“台独党”,标示着民进党作为一个政党已经爬到了“台独”的顶峰。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1995年5月,施明德担任民进党主席后,试图为民进党过去的反对形象做转型,施明德于9月在美国的一场国际记者会上表示“台湾已经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民进党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想借此解除国际社会对于民进党执政的疑虑。施明德还主张对内政治大联合、社会大和解,企图化解已经被炒作起来的族群对立,并在1995年12月14日率领民进党重要干部邱义仁、林浊水与当时敌对的政党新党党揆,进行会晤,但却遭党内基层支持者的误解并被辱骂。许信良针对两岸政策也提出“大胆西进”的前瞻主张,两位党主席对于民进党的路线有着不同的思维,但始终无法成为党内主流意识,他们对民进党路线进行修正的努力当时遭到失败。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台湾主权事实独立”主张

施明德一九九五年的声明在民进党内部可谓是台独论述史上的「典范革命」。相较于以「自决独立建国」为基调的旧台独典范,此种论述可说彻底否定了部分民进党人或独立建国运动者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施明德的主张在日后渐趋成熟,在事实上成为民进党人多数接受的意识。

具体的事实可见于一九九九年五月民进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文中指出「台湾,固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而民进党提名的陈水扁在二○○○年总统大选的「中国政策白皮书」中去除「固然」二字,重申「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并将两岸的关係定位为「两个国家的特殊关係」。至于「两国特殊关係的走向,以及任何改变现状的决定应经台湾人民同意」。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我们应当可以清楚看出,在十馀年间,民进党已经由以往的「台湾前途未定」、「住民公投」、「独立建国」的立场扭转为「台湾是一主权独立国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民进党不会改变中华民国国号,不会针对统独问题进行公民投票,也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政策。“四不一没有”“520就职讲话”抛出“四不一没有”,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上台未稳之时,曾作过所谓“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即“不会宣布‘台湾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李登辉的‘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至二00四年总统大选前夕,民进党再次提出:「台湾中国、一边一国」、「台湾正名」、「公民投票」、「制订新宪」,作为竞选诉求主轴。此一竞选基调显然是在「四不」原则下所寻思出来的竞选主张。迴避了更改国名、宣布台湾独立等敏感性政治议题,转而在国家主权独立,人民主权行使,国家新宪等国家重新建构的实质内涵上着力。2006年春节陈水扁终止了国家统一委员会的运作。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近廿年来,民进党由初期的「住民自决论」转变为「住民公投、台湾建国」,以至晚近的承认「中华民国国号」、「公投」、「制宪」,可以看出其于台湾前途主张的发展与调整。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陈水扁即宣示将于二00四年三月二0日总统大选之际同时举行防卫性公民投票、二00六年公投制宪、二00八年施行中华民国新宪法,民进党试图以中华民国的称号追求台湾主权实质独立的策略其实已经相当清晰。陈水扁家族发生弊案后,操弄台独不过是为了自保,连独派也说让陈水扁放过台独。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2012年代表民进党参加大选的蔡英文也承认中华民国,也就是台湾事实上独立,名字叫中华民国。

2012.01.14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昨天吞下败仗,说,“民进党必须要再对两岸政策整体好好反省”。民进党要在互动中了解中国。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目前,民进党内正在选举党主席,候选人有苏贞昌、许信良、蔡同荣、吴荣义、苏焕智等五位。

民進黨黨主席選舉中,前黨主席蘇貞昌表態稱,在不預設前提下,不排除到大陸訪問。许信良大胆西进。

现在苏焕智的角色有点类似许信良。民进党与共产党的交流、对话,或可更容易形成共识,进而促发两岸关系的发展也不无可能。2012年民进党主席候选人四、民进党的“台独"历程台独的出路在哪里?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