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制造业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综述)

职教云智慧职教

职教云智慧职教

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

作者:项目团队来源:项目团队点击: 246小时: 2009-4-19 10:57:00一.背景和概述

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成果以服务装备制造业为背景,探索“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链长、技术密集、技术复杂、合作配套紧密等特点,要求员工技术力量强、实践技能高、合作精神好、岗位适应快。 但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它。 高等教育要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就必须尽快适应这种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 .学校设备投入大,教师工程能力要求高,光靠政府解决难,企业直接出人出钱难,办学难。2 .学生基础知识不系统,实践技能培训不系统,职业素质不高,掌握先进技术能力不强。3 .学生再学习能力不强,拓展训练机制不完善,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围绕上述问题,2002年以来,学院与中国双层、东方汽轮机等企业联合成立了项目组,以数控、焊接、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为载体开展研究。 逐步形成了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1221模式)。 即把学校建成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实施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系统培养,全面推行“双证制”,建立毕业生拓展训练机制。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 .搭建资源整合开放平台。 针对实践教学设备、师资、一线等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以创新、开放的理念,积极融入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形成多种投入机制; 与重装企业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引进和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将学校建设成为开放的育人平台,为教育教学提供条件保障。2 .两条主线,系统培养。 依托行业和德阳重装基地优势,校企联合开展市场调研,为保证分析确定培养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在课程体系上按照基础课和实践技能课“两条主线”,设计系统,相互融通、全面培养校企合作制定《岗位职业标准》,明确专业知识、技能等具体要求,为实践技能课开发提供依据,组建专兼职教学团队,依托实训平台,通过典型案例、项目驱动等,提高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3 .全面推行“双证制”。 将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贯彻到实践教学中,试验工定级与实习考核相结合,在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技能等级证书。4 .拓展训练。 通过学院下设的国家、省、市级培训基地(中心),结合技术进步和岗位晋升需要,校企联合开展毕业生新技术、新工艺等培训。 借助学习平台,开展加强持续学习指导的社会培训,强化服务功能,形成拓展培训和管理运行机制。三.主要研究内容

1 .创新体制,整合资源,使学院成为开放平台

项目组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体制创新、开放办学”,积极融入行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信任和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 打破现有体制障碍和发展瓶颈,完成德阳教育学院整体整合、德阳市共建1.8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三厂共建国家机电教师综合实训基地、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共建等,突破行业、地方和企业“条块分割”等体制障碍并基于“初中工厂、工厂中校”的模式,构建了开放式平台。

中学工厂。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例如,东汽将把工具研究所和叶片厂的一个工厂设在我院,带来22台近3500万元的数控设备,42名技术人员,产品生产任务和技术研究项目。 该基地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拥有五轴加工中心等7000多万元的生产设备。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与东汽、永红机械厂等企业联网,实时展示企业生产现场,了解企业先进生产技术。 三年来,“校厂”实训基地完成涡轮叶片等生产,涡轮转子轮槽型线刀全面国产化等20多个技术研发项目(其中3个获得国家专利,3个正在申请中)、模具、数控、机械维修、熔炼工厂中校。 利用企业大型设备和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主要专业课和实践教学。 例如,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中国双层建设世界上最大的8万吨大型模锻机械后,企业急需模锻高技能人才。 二重与我院签订了此类人才的联合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了培养方案,核心专业课和实训设在二重模锻厂,利用该厂1.3亿元的模锻设备,31名工程人员承担了该专业的教学任务。2 .两条主线,系统培养

通过多次调研,与行业企业一起,分析了高职毕业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学生实践技能不足,岗位适应缓慢。 其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后劲不足。 基础知识和能力很难在企业岗位上弥补。 特别是重装企业,产品制造以单件、小批量生产为主,工艺复杂,技术更新快,客观上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工序素质和不断学习的能力。 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校企应反复研究,一致认为在培养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系统设计培养方案,加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相互交流,系统培养。 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控制机制,实施持续改进。基础课。 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化。 通过加强英语、数学、计算机、工程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逻辑思维、信息处理能力及工程素质等,为后续专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如数学设计了“基础工具素质”结构,分别解决了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工程计算与逻辑运算、严密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 机械专业重点关注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各专业重点关注的电气专业重点关注离散数学、数理逻辑。 在英语教学中,利用新时代的交互式英语教程和学习平台,实施针对性教学,通过开设英语角、举办英语竞赛等方式加强课外学习,服务于学生的英语考试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 开设专业英语,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实践技能课。 强调专业课程与实验、实习、实习等环节系统化。 行业、企业、学校联合制定《岗位职业标准》,根据企业需要,设立四级岗位序列,明确了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相应要求。 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以数控专业为例,按《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系统构建实践技能课程体系。 强调专业课与技能课训练系统的培养、相互衔接,依托“校高中厂”实训基地,以轴、套、叶等典型零件的加工为案例贯穿专业课教学全过程。 技能培训分为四个阶段:钳工和普通机械加工技能培训:重点培养工件装夹、几何量检测、刃磨和切削用量选择等基础知识和技能。

国家职业教育

国家职业教育

对复杂或精度要求高的零件进行粗加工、半精加工教学化设计,完成部分产品的工序加工。 本阶段注重工具、夹具、测量仪器的使用和设备的安全操作、维护和保养等技能。数控加工专业知识实践教学:以燃气轮机叶片等零部件为载体,完成工艺设计、生产准备、数控加工、质量检测等全过程。 满足数控机床操作人员(岗位一级)要求,获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顶岗实习(学员作为准员工,赴中国二汽、东汽等重装企业实习,基本满足数控机床主操作手(车间二级)要求。通过大赛的专业训练、勤奋学习,提高高技能的学生通过技能重构来满足要求。

为了发挥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学院充分利用德阳重装基地的人才优势,建立了500多人的“兼职教师人才库”,保证了专业教育的需要; 为了使专业外聘教师扬长避短、互补共赢,针对实践技能课的教学需要,实施了“双师授课制度”,在全校40多个专业推广应用; 为保证兼职教师教学工作与生产任务并重,学院与双拥、东汽、东电三大企业签订了《校企共建兼职教师队伍合作协议》,建立了学校、企业领导主持的例会制度,加强了工作协调、管理制度,由企业人事部与学院教育部门共同实施管理和考核,兼职教师对模锻、核电、风电等重大专项人才培养,由企业生产技术部门、人事部门和学院共同确定教师。 建立了兼职教师与校企协调保障机制。3 .提交双重证明,严格审核学院从1995年开始推行“双证制”,但实践中主要存在技能培训不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滞后、实训和试验工分级等问题。 将《岗位职业标准》的技能要求贯彻到实践教学中,考试定级与实习考核相结合,要求学生取得学历证书,同时取得技能等级证书,较好地与企业岗位对接,促进了学生高质量就业。4 .建立拓展培养机制,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结合岗位职业标准工长(三级)、工艺师(四级)的要求,结合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将培训延伸到学生就业岗位,通过学习平台,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提供服务和引导,切实降低在校毕业生的兴趣。 例如,针对核电、风电项目的需求,省委组织部将配套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天府英才”计划,拨出100万元专项资金,由学院和双汽、东电联合实施,校企相继面向以学院毕业生为主的企业职工五年来,培训毕业生和企业职工7300多人,为促进毕业生和企业职工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四.主要创新点1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平台,突破高等学校瓶颈

以体制创新、开放办学理念,积极融入重装基地建设,共建德阳市和图书馆、国家机电综合实训基地、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破除地方、行业和企业“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省市共建、校企合作、多边投入、社会共享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使学校与重装行业企业更加紧密,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育人。 开放共享的平台不仅解决了办学难题,也增强了高校社会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 .系统培养,延长培训,提高学生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两条主线”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按照《岗位职业标准》的要求,结合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毕业生发展晋升的需要,将培训拓展到就业岗位。 这种系统培养学生的方法,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在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同时,突出工学结合特色,使人才培养紧密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提高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

1 .该模式在学校数控、焊接、电气专业实施,效果显著。 五年来,8000多名学生受益,增强了文化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毕业生青睐企业,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院每年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毕业生在装备制造企业的重要岗位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东汽翼分厂80%的大型设备主控员是学院近几年的毕业生东电在研发500吨巨无霸三峡旋翼机时组建的40人技术攻关队中,包括队长在内的29人是学院近年来的毕业生针对重装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校企联合培养了大型模锻、核电、风电等项目专业人才,实现了“大型项目投产、人才布局”的目标。 该模式在汽车、机械制造、模具、设备维修、铸造、热处理、质检、电子技术、机电产品营销等专业也得到推广应用,“校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在多项专业教学中发挥了作用。2 .近年来,学院与德阳重装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 四川“5.12”大地震后,学院开放数控生产性实习车间,将东汽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设备与学院生产性实习设备重新整合,帮助东汽迅速恢复生产。 学院和师生紧急组成“技术服务突击队”,克服余震为东汽维修50多台中型设备,并为东汽培训员工300多人。3.5年来,学院人才培养取得突出成就。 得到国务院领导、教育部、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6年教育部以《简报》的形式,将学院“体制创新、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经验上报中央政治局、全国人大、国务院和全国政协,并在全国推广,在主流媒体进行宣传。 同年,学院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学校建设单位,获“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200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0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向本成果第一完成人司徒渝同志颁发了第四届十大“卓越创新人才奖”。本成果结合装备制造业和区域经济特点,通过对“1221”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从四个方面系统解决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破解办学难题,抓住人才培养关键,总体上实现了高等学校办学的突破。 从遏制国际相对领先的重装制造业发展、培养高职创新人才的角度看,本成果排在国际先进行列,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四川省高等教育成果教育成果审定书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