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活动评价自评报告

职教

职教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活动评价自评报告2013-10-10

按照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要求,学校评估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建、以“建”“二十”评估方针为重点,深入开展自评建设,我校自评结论为“合格”。 委托专家小组进行审查。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1、历史沿革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当时为白城医学专科学校,1962年调整为全日制中等卫生学校。 1985年以来,先后与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等3所高校联合办学,1998年和1999年升格为省部级重点学校和国家级重点示范学校。 2001年共建吉林大学白城医学院,2002年与吉林省白城粮食学校合并,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创办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同年6月,原白城铁路医院归类为附属医院。 2008年9月,学校通过教育部第一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011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将省管引入学校管理体制,成为省教育厅直属高中。 二、学校现状学校校园占地面积33.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42万平方米。 设有公共教育系、基础医学部、医学一系、医学二系、护理系、口腔系、药学部7个系(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药学、医学检查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眼动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疗美容技术、康复技术、助产、医药部教职工368人,其中专职教师276人。 共有正副教授109名,正副主任医师9名。 面向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招生,在校生总人数为6030人。 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省军警人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省级花园式学校”、“绿色生态校园”、“吉林省劳模集体”、“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等。 第二部分评估工作

学校以“二十”评估方针为指导,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内涵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快速发展。 一、领导重视,把评价建设工作放在首位

评估是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学校党政班子对此高度重视,把评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安排部署和宣传动员,明确提出四点要求。 (一)高度认识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 当前,是省委、省政府倡导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重要机遇期,通过评估促进建设、改革、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整体办学能力。 (二)明确评价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评估为契机,认真总结成绩,突出问题,明确目标,切实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探索办学特色鲜明、办学长远发展的办学之路。 (三)明确评价建设工作目标。 坚持以评估促建设,一是要切实提升地方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三是为学校争创省级示范学校、创办本科院校奠定坚实基础(四)明确评估建设工作责任。 对评估建设工作,要加强领导,建立严密组织、高效运行的机制。 二要广泛宣传、全面动员,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要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要完善四制度,严守纪律,建立考核工作激励机制。 二、方案广泛动员,重点突出,各项评估准备工作正在扎实落实。 学校在2012年开展“迎评年”活动的基础上,于2013年3月19日召开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动员大会,成立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其他学校领导任副组长的评估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评估工作办公室,作为评估工作的日常工作机构,按照欢迎评估工作的总体部署,具体负责全校评估建设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指导。 学校还制定并下发了《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方案》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任务分解表》,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 第三部分人才培养工作成绩和办学特色一、立足实际,科学规划、教育中心地位突出

(一)进一步明确科学规划(十二五)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办学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是我省推进“高教强省”战略的重要机遇,也是我省综合实力向示范校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科研制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上规模、教育上水平、科研上水平、师资水平、管理上水平”的目标,成为省级示范学校(二)指导思想明确,办学定位准确

指导思想: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良好医德医风和技术技能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为目标,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领校”办学方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德育教育与知识技能培训并举,教育一体化,产发展定位:立足吉林西部和内蒙、黑龙江等周边区域,面向省内其他地区和全国各省区,努力建设区域内医学教育中心和培养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的摇篮。 奋斗目标: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实力,改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办学条件,扩充师资力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十二五”期间,基本达到省级示范校标准,为争创国家级示范校和本科院校奠定坚实基础。 办学形式:以全日制普通专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短期培训和社会服务。 (三)领导重视教育,以评促建,切实加大教育投入

学校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为基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2011年,学校投资2000多万元购买了近13万平方米的土地,使学校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近三年来,学校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供热、供电、排水、路面、老旧公寓维修改造,在全省高校率先引进地源热泵供热系统等;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购置实验实训设备、学生公寓设备、图书资料等;投资3000余万元新建了近9000平方米高标准学生公寓和6000余平方米学生食堂,新建了四个标准化语音室,续建了大学生活动中心。同时,学校用于特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项目建设经费也逐年增加。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校党委、行政每学期专题研究和部署教学工作会议都在两次以上。学校还建立听评课制度,规定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系主任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每月听课4次以上。在经费投入上,优先安排教学经费,并加大对日常教学运行、教学改革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等投入,逐年提高经费投入比例。几年来,学校投入教学经费约2293.7万元。 (四)加强安全防范,校园稳定和谐

学校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安全理念,把安全稳定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层层签订安全稳定责任书。学校还完成了维护稳定、食品安全、平安和谐校园创建、反邪教警示教育、社会实践等各项制度和方案的制定,并实行校领导全天带班、中层干部24小时值班、保卫处不间断治安巡逻等工作制度,确保校园安全。 领导关心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困难职工中开展"一帮一"帮扶活动,建立了贫困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定了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办法。由于领导重视,制度完善,校园安全、稳定、和谐,无不稳定事件发生。 二、加强培养,专兼结合,师资结构不断优化 (一)注重青年教师引进

近年来,学校抓住上划省管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全省高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了专任教师引进工作力度。2012年编内招聘青年教师23人,2013年经省有关部门 计划批准,研究生已成功招录4 人,计划招录的14名本科生中,面试已全部结束,正在走相关审批程序。青年教师引进为人才培养和学校长远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师资基础。 (二)注重专任教师学历、职称的提高 近年来,学校先后出台了《引进培养使用人才暂行规定》、《报考研究生暂行规定》、《奖励业绩突出人员暂行规定》、《教学科研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教师深造学习提供一切便利条件,为教学科研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目前,学校具有研究生学位以上教师73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26.44%,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09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39.49%。

中专技校

中专技校

近年来,学校在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方面成效显著,以2012年为例,选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进修48人次,已培养校级骨干教师66人,"双师素质"教师由2008年的62人增加到现在的13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1%。并创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两个。 (四)注重兼职教师的引进和管理 近年来,学校加大引进外聘兼职教师的力度,加快推进

人事制度改革和校企合作办学。从教学、实习医院中聘请了一批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他们承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的比例逐渐提高。2011年外聘兼职教师29人,2012年增加到36人,2013年增加到141人。学校制定了《外聘、返聘兼职教师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学校重视兼职教师的培训,2012年培训兼职教师38人次,2013年拟培训兼职教师60人次。学校还建立兼职教师资源信息库,对兼职教师实行动态管理,重视对兼职教师能力的筛选,努力提升兼职教师的职业水平和育人能力。 三、明确目标,优化方案,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学校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近年来,按照学校发展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结构的立体化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临床医学、护理、口腔医学技术、药学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接近临床医师、护士、药剂师等职业技能考试需要,医学相关技术学科的培养目标更加符合技术岗位的要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贴近职业资格考试或专业岗位需求,把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教学当中,保证了教学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更好就业。 (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学校围绕"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深入分析研究专科层次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整体素质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医学类、护理类部分课程和医学相关技术类的主干学科全部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情景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76个标准化教室、16个阶梯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注重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引导式、情景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住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能力培养的训练点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极大地提高了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学校还积极改进考试方法,部分专业课程实践考核比例占到70%,形成了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考试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考评模式,促进了学生应用性学习的主动性。护理、药学专业的毕业考试内容与国家资格考试的要求相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技能操作考核标准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标准接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率。 目前,学校医学基础课程专任教师大多具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实践性课程以企业、行业技术技能骨干等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学校注重教师的培训提高,每年分期分批外送教师参加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教师说课大赛、课件制作大赛和教学观摩活动,提高了教学水平,教师授课质量学生评价结果优秀占20%,良好占60%。 学校重视教学成果的积累,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学校现有省级精品课5门,省级优秀课12门,省级优秀教学成果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近年来,教师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及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437篇,学校在省有关部门新立项的教科研项目逐年增加,新增省级成果是前5年总和的五倍多。 (三)科学选定和编制优秀教材

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采取了层层审批程序,优先选用最新版的统编、规划或优秀教材。同时,学校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教师编写实用性校本教材。近年来,教师自编教材74部,校本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更强,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认可。 学校馆藏图书总量42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22.62万册,有电子期刊5516种,其中专业电子期刊1425种。学校从2009年起,陆续购买了"读秀学术搜索"、"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的使用权。学校的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等教辅资料能充分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需求。 (四)重视省级及校级精品课建设 学校以打造省级精品课为引领,不断带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2008年以来,学校先后有《病理学》、《神经内科学》、《口腔内科学》、《基础护理学》和《药理学》等5门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还有14门课程列为校级精品课,其中12门获得省级优秀课,精品课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精品课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立足实际、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水平提升 (一)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加大实践教学投入,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几年来,学校用于实验(训)、临床见习、实习及其教学基地开发的经费约合208万元;用于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其维修资金约合1905.7万元。学校现有人体解剖室等各类实验室54个,教学行政用房9.02万m2,生均占有面积16.23 m2。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及附属用房面积5.41万m2,生均占有面积8.1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4399.15万元,生均7295.45元,有效保证了实践性课程教学计划的落实。 (二)以技能为核心,全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严格遵循医学职业教学规律和特点,按照教医研结合的原则,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纳入到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形成了实验、技能训练、临床实习紧密衔接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教学效果。目前大部分专业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必修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同时,学校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适度调整,尽可能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增加综合性实验比例,使学生真正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学校还注重对实习学生的意见调查和跟踪反馈,与实习基地共同研究制定毕业生实训计划、课程标准及实训大纲,使实践教学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高,更符合学生实际。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校外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目前,与省内外101家医院及企业签订了协议书。继开办订单培养的"定远班"、"修正班"之后,学校的口腔医学技术、医疗美容技术、药学专业等与国内10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学生在第三学年顶岗实习一年后即可进入就业岗位,实现了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校内义齿加工厂自2011年成立以来,在学生课间实习实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坚持以质量求生存的理念,构建了教学管理、质量评价、质量调控三个系统,并建立健全了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制度,确保教学活动规范、有序。学校坚持"三评二查一考核"制度,即督导评教、同行评议、学生评教,日常检查、专项检查,教学全过程考核,每个环节都各有侧重,相互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五)学校鼓励支持学生获取"双证书"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双证书"的获得,在教学内容上制定了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衔接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在教学形式上更贴近职业技能考试的各个环节,使学生通过正常的教学渠道就可获得相关考试知识,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了条件。学校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成立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获取"双证书"的比例,护理专业获取护士证比例平均达到95%。目前,学校共开设按摩师、美容师等7个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种,还设有省教育厅批准的大学英语四级、英语应用能力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 五、校企合作,医教结合,专业建设凸显特色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形成核心竞争力、促进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我校护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技术和药学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色鲜明、竞争力强。护理专业是我校建设较早、规模最大的专业。专业经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索,依照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把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分成基本理论与素质、专业技术与技能、职业岗位综合技能三部分,实行单元训练、课程训练、专业综合训练"三步走"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与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认证考试接轨,重新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学生能力培养上推行素质教育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职业化,实现了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毕业实习与顶岗实训相结合,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

同时,结合基层社会服务需求及学生个性化特点,在教学中强调能力素质培养,强化临床实训教学,以岗位技能为主要内容,通过"基础训练-仿真训练-实战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一体化教学、项目式课程等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学生临床实用性技能的培养和独立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提升,由此逐渐构建成为基础理论、临床技能、临床应用和学校、社区、医院的"三融合",以及职业基本知识、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的"四递进"。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专业课程设置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根据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职业特点,形成了教学互动、教学互长及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模式。课堂设在实验室,实验室比邻校内义齿加工厂,在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支持下,可以微观演示教学,学生一边学一边做,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校内义齿加工厂就是有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教学环境可与工作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达到真实的演练效果。"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已通过吉林省教育厅有关部门验收。2009年至2013年连续五届参加全国"日进杯"雕牙大赛,获得了两个优秀奖和多个三等奖,并取得了参加国际雕牙大赛资格,于2013年春季学期受邀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国际雕牙大赛,取得了可喜成绩。药学专业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执业药师考核为基础,以行业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为突破口,在教学上逐渐形成了以理论讲授-实验验证-岗位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模式。2010年以来,药学专业在2+1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每个春季学期均安排1-2周时间,由专业教师带队到附属医院药剂科、白城长恒药业、白城百琦药业、吉林大药房工作现场进行顶岗见习,使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学习目标进一步明确。药学系还与通化修正药业集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实施以企业冠名的订单培养计划,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学校还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科学制定特色专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方案,并加大专业建设投入,以知识够用、实用为原则,重理论、强实践,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全面加强特色专业的内涵建设。当前,学校几个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在课程建设、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教学改革研究、社会服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同时,学校注重发挥附属医院的辅助教学功能,医院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医生和护士124人,其中在校任教的占一半以上,医院的医疗设施在教学中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六、制度完备,管理规范,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一)管理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合理

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实行校、系(部)二级管理体制,各系设有教学主任、教学干事和专业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具体负责全校教学工作,组织教学改革的落实,配合督导室实施教学督导。学校设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熟悉教学管理工作业务,具有丰富的教学一线工作经历,能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自觉把"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重点"的工作理念贯穿到教学管理各环节,服务效果较好。 (二)教学管理制度完备,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学校制定了多项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及工作人员职责,并严格执行。课堂教学严格落实教学进程、授课计划、教学日志、双向考核等管理制度,重视教师备课、课件审核、授课质量和成绩分析等环节,严格执行调课、停课、补课审批程序。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注意加强教学质量检查,开展听评课和校系(部)两级教学督导,确保有良好的教学秩序。学校在公共区域设有教学工作意见箱,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随时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并认真加以整改。 (三)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制定了《课程建设质量评价办法及实施细则》,建立了校、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协同监控"的原则,实现教学质量各环节的逐级监控。

学校建立了毕业生质量跟踪制度。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毕业生本人自评,用人单位评议等方式,全面了解毕业生品德修养、敬业精神、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专业技能等情况,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学校、用人单位、社会等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重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学校坚持每年选拔优秀年轻教师担任辅导员,并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和参加省级研修班,提高学生管理水平。目前,学校配备了专、兼职学生管理人员38人,其中专职辅导员16人,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服务效果好的学生管理队伍,构建了校系分级负责的学生管理体系。二是重视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先后制订了《学生工作考核办法》、《学生寝室安全卫生文明行为管理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近20项学生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是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艺术节等活动,提高学生素质和才艺水平;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义诊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依托学生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加强板报、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等文化阵地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形成德育教育常规化、主题教育系列化、节日专题教育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较有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 七、生源稳定,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声誉良好 (一)生源稳定,报到率高

学校现面向全国22个省(市、区)招生,近年来,在生源大幅度减少的不利局面下,我校生源仍然看好,并连年超额完成招生计划,2013年招生数量创历史新高。学校被吉林省招生委员会和吉林省教育厅授予2012年度 "招生考试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是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学校。 (二)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实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出台了《就业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和《就业工作奖励管理办法》。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并把就业课程纳入日常教学体系。每年毕业生离校前,学校还邀请教育专家或优秀毕业生到校为毕业生做专题报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已连续6年举办毕业生校园招聘会,2011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8%, 2012年又有了新的提升,达到97.33%,2013年截止到6月末,毕业生就业率已达到94%。 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我校毕业生思想素质比较高,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能力快,踏实肯干,基本掌握了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喜欢,毕业生社会口碑越来越好,认可度越来越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 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是学校整体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三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四是实践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五是学校基础差,底子薄,办学经费不足以满足发展需要。 二、整改措施

第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教强省《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不断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实际问题。进一步树立依法治校和按照"学校章程"办事的理念,不断推进依法治校和科学化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第二,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切实改善师资结构,着力建设学科带头人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和优秀教师团队,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第三,按照"择需、择优、择特"原则,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力争在2015年建成2-3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群,带动其他专业特色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更多的校级、省级精品课,努力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第四,加快实训楼建设步伐,力争2014年秋季投入使用,尽快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引企入校"工作,扩大合作办学规模,提高合作办学质量。进一步完善附属医院辅助教学功能,促进院校协同发展。 第五,充分抓住高教强省战略的重要机遇,积极争取建设资金,尽快完成图书馆楼建设,新校园土地平整、绿化以及校园内家属房异地安置等建设任务。不断拓宽经费渠道,努力征得上级支持,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我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结论为"通过"。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013年10月8日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