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2018年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

教学资源库平台

教学资源库平台

2018年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二一八年九月I

目录

1学院概况......... 12评价内容......... 42.1办学基础能力....... 4

2.1.1体制机制完善,确保体系有效运行...............................................................................2.1.2学生均投资增加,为办学基础提供了坚实支撑............................................ 62.1.3软硬兼施,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102.2“双师”团队建设.................................................................................2.2.1构建人才强校工程,创新师资培养新渠道... 14

2.2.2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立教师工作新格局. 142.2.3提高人才职业素养,拓展教师服务新局面. 152.3专业人才培养...... 17

2.3.1密切对接,专业产业与频率共振...............................................................................2.3.2强调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3.3明确目标,深化实施课程改革.... 262.3.4彰显特色,完善实训条件保障..... 282.3.5诊改试点,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312.3.6拓宽渠道,丰富国际合作形式.. 322.4学生发展...... 33

2.4.1招生多元发展,形势好转.................................. 342.4.2技能由多人铸造,动力强劲........... 35

2.4.3就业复用广泛、质量上乘................................................................................2.5社会服务能力..... 392.5.1现场工作,服务“五水共治”.......................................... 402.5.2深入合作,服务农村污水治理... 402.5.3因地制宜,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402.5.4协同创新,建设服务智慧城市... 412.5.5授人以渔。 服务企业继续教育... 412.5.6强化效益,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423评估总结...... 433.1诊断和改善计划..... 43

3.1.1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33.1.2专业各项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整合... 433.1.3国际合作交流形式需要进一步扩大... 443.2发展方向..... 441

1学院概况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唯一的公办建设类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前身浙江省建筑工业学校创办于1958年,2002年1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 学院60多年来为浙江省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各类人才6万余名是浙江省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 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院建设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00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12年确定为浙江省省级示范性大学,2016年确定年成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2017年被确定为浙江省优秀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位于杭州钱塘江畔,校园占地面积34.8万平方米。 现在全日制的高职学生8000多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12801.9万元,各类纸质图书 90 万余册、电子图书 97 万余册。校内建有 1 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 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5 个浙江省“十三五”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各类实验实训室76 个;建有中德合作建筑新技术应用推广中心,引进国外新技术 14 项,建设完成 10 余个中外合作实训基地;建有各类校外实习基地 665 家,其中省级示范性校外基地 32 家,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 100 家。学院目前是全国首批 100 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 50 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首批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校,同时也是中央财政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类高职师资华东片培训中心和浙江省建造师资格注册培训机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房地产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浙江省高职高专建设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浙江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的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等。学院下设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城市建设工程系、建筑与艺术系、人文与信息系 5 个系,社会科学部、军事体育部、实验实训部 3 个部和继续教育学院。近年来,学院携手名企,持续推进联合办学、联合育人的“1+1”校企合作学院,先后与金都房产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绿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悦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共建“金都绿色建筑联合学院”“五洲管理学院”“亚厦学院”“绿城学院”“悦2

容学院”5 家合作学院;依托行业,创新实践“1+1+X”办学模式,成立了浙江省建筑业行业联合学院、浙江省装饰幕墙联合学院、浙江省智慧城管联合学院、浙江省建设工程监理联合学院、浙江省市政行业联合学院、浙江省房地产行业联合学院 6 家行业联合学院;立足专业,积极探索工程造价、楼宇智能、园林工程 3家“1+X”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学院开设 26 个专业,其中,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央财政支持专业 4 个,国家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中央财政支持专业 2 个;浙江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 2 个,浙江省“十三五”高职高专优势专业 5 个,浙江省高职高专特色专业 5 个,初步形成了门类较全、结构合理、紧贴市场、融入行业、特色鲜明的建设类专业体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近五百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 159 人,博士 23 人。2 名教师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称号,2 名教师获得浙江省省级教学名师称号,4 名教师获得浙江省省级教坛新秀称号,1 名教师入选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4 名教师入选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2 名教师成为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18 名教师列入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建有“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2 个省级教学团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荣获 2017 年度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最美建设集体”称号;105 名教师取得了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等国家级注册师执业资格。近年来,学院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已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1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 3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 门、省级精品课程 15 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3 门,获得省级及以上教研教改项目 76 项,编写出版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及浙江省高等教育重点教材等 110 余本,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 6 项;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89 项、厅级科研项目 521 项,获授权专利 364 项,出版专著 34 部;成立校企研发中心 32 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 3 家,市级研发中心 6 家;师生参与编写工法 60 余部,其中国家级工法 2 部、省级工法 18 部。学院还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建设科技一等奖等政府部门颁发的各类一等奖 24 项。2017 年底,学院筹划与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3研究院、浙江省土木建筑协会共同联合主办《浙江建筑》期刊。多年来,学院坚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养成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努力塑造校园品牌文化,现已拥有鲁班文化、心育文化、定向体育文化 3 个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特别是近年来,先后蝉联全国“大艺展”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挑战杯”竞赛特等奖,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荣誉;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等国家级活动;创建了 72 个学生社团,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拥有 21 家学生创业公司。此外,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各类奖项达 270 余项。学院还连续两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识图赛项。

“融天下建设与心、担建设天下于肩”。学院将紧贴建设行业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树人立校”“质量兴校”“专业名校”“人才强校”“合作活校”“服务优校”“文化铸校”“科学治校”八大计划,弘扬“敢亮剑、志筑强”的建院精神,深化综合改革,突破瓶颈制约,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高职院校。4

2 评估内容

2.1 办学基础能力

学院根据建设类职业人才培养需求,所有 26 个专业均围绕建设行业开设,具有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建成了建设行业全生命周期专业体系。学院十分注重办学基础能力建设,加大教学硬件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思维,结合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着力提升信息化办学水平。办学 60 年来,得到了建设部、省建设厅、省教育厅等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学院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综合办学实力得到持续提升。 2.1.1 体制机制完善,确保体系高效运行 2.1.1.1 产教融合,保障校企协同育人

学院积极引进国际新技术、新工艺,以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为重点,瞄准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与德国萨克森州建筑业促进协会及德国 BMSE 等十余家企业合作,引进了多个国际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共建了地下管道修复实训室、绿色建筑新技术展示厅、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等实训项目,展示当今世界先进的建筑节能新技术和节能自动化控制技术,建立了集教学、科研、培训、示范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化建筑节能教育基地。同时,学院依托“促进发展理事会—建设职教集团—系校企合作部”的运行组织架构,创新了“政府引导、三层架构、一体多元、开放融通”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从政府、学院、行业协会、企业等四个层面完善了校企合作制度,深化合作内容,畅通运行机制,推动了政、校、行、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态势,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局面。学院大力整合职教集团资源推进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建设职教集团在人才共培、专业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研、文化共融等方面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推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大力促进服务中心工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截止目前建设职教集团成员单位达到 188 家,覆盖浙江省全部 11个地级市,涉及建设事业各个行业领域,尤其是在 2017 年底,省建设职教集团5

入选浙江省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学院依托职教集团平台,持续深化“1+1+X”行业联合学院、“1+1”企业合作学院、“1+X”专业发展一体化联盟等“1+”系列合作办学模式,目前学院已联合成立了建筑业行业联合学院、装饰幕墙联合学院、智慧城管联合学院、建设工程监理行业联合学院、市政行业联合学院、房地产业行业联合学院等,还联合名企成立了亚厦学院、绿城学院、五洲学院、金都学院、悦容学院等企业联合学院开展一体化人才培养,并依托优势专业成立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发展联盟、工程造价专业发展联盟、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发展联盟等。同时,作为全国首批 100 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之一,学院瞄准行业精准需求,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创新实践了具有建筑类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1.1.2 分层分类,全面提升师资质量

为确保学院日常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日常工作开展有条不紊,在原有涉及组织管理、人事管理、财务和资产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企合作管理、实验实训管理、科研管理、宣传管理和廉政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系列制度基础上,学院以浙江省高职院校优质暨重点校建设为契机,专门制定出台了“4321”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即实施 4 大培育工程,创新教师分层培养;打造 3 大卓越团队,提升双师双能水平;做好 2 项培养计划,提高双师队伍实力;完善 1 个发展平台,强化师德师能建设。

同时,学院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出台教职工年度考核暂行规定、教职工考勤办法等制度,凸显分层分类考核的绩效评价标准以及岗位责任意识;制定学院《“育人奖”评选暂行办法》,弘扬正气,展现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的高尚师德和潜心育人、默默奉献的精神风貌,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拟定《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旨在加大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来学院工作,从而有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对《学院三大“卓越团队”培育实施办法》《学院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等广泛征求意见,凝聚各方资源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潜力,全面提升教师团队水平,不断提升学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强新教师的岗前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并实行严格的教育、管理、考核制度,确保新教师尽快转变角色;此外,出台《关于在职在岗教职工规定病种治疗中特6殊用药的报销办法》,为有困难教师分担后顾之忧。2.1.1.3 质量保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学院在原有《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质量评价制度》《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奖励办法》《浙江建院教学督导工作手册》等相关制度与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继续制订并出台了《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工作条例(修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数据采集管理办法(试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与实施计划》等文件,全面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搭建具有学院特色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016 年 8 月,学院率先被批准为浙江省第一批高职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并于次月正式启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一是组建一支由行业企业专家、高水平教师等组成的,专业素养较强、人员稳定的教学质量监控团队;二是设立教学督导院系二级管理制,通过审核人才培养方案、分析课程标准在教学环节中执行状态、督查日常教学秩序等方式,提出合理意见和改进建议;三是成立学院诊断与改进复核专家小组,对自我诊改进行专项督查复核,使学院在第三方测评中的满意率始终名列前茅。

2.1.2 生均投入增加,牢固办学基础支撑 2.1.2.1 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学院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优先保证教学经费预算,除日常教学投入外,每年还专门投入教学改革与研究、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及师资建设等专项经费。在学生逐年增加情况下,教学经费投入持续增长,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运行,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发展(见表 2-1-1)。表 2-1-1 2015—2017 年生均财政拨款统计表指标 2015 年度 2016 年度 2017 年度全日制学生数(人) 8026 8006 8192年财政拨款额(含学杂费收入) 20184.12 20660.6 21864.62生均年财政拨款经费(万元) 2.51 2.58 2.677

学院除了财政拨款以外,另还从社会捐赠、培训、项目合作等其他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教学投入。2.1.2.2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三年来,学院不断更新并增加仪器设备的购置,无论是仪器设备总值还是生均设备值均呈逐年稳步增长态势,确保了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见表 2-1-2、表 2-1-3)。表 2-1-2 2015—2017 年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表(含企业投入)指标 2015 年度 2016 年度 2017 年度

仪器设备总值(元) 114130400 118760000 125709000生均设备值(元) 14220.08 14833.87 15345.34表 2-1-3 2015—2017 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表(含企业投入)指标 2015 年度 2016 年度 2017 年度年度末设备值(元) 114130400 118760000 125709000年度新增设备值(元) 28072800 4629600 6949000价值新增(%) / 4.06 5.85

2.1.2.3 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学院根据办学规模和教学需求进行教学基础建设。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制图教室、点录播室等各类功能的教室齐备、设施先进;实验室、实习场所、图书馆、体育馆以及学生宿舍等相关校舍配备完善,充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生均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学院坚持建设与改造并进的思想,不断加大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力度,优先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三年内完成了 4 栋学生公寓、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实训室、学生食堂等部分校舍及校园道路、地下供水、供电管线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维修。 目前,学院总占地面积 348242 平方米,用房总建筑面积 254903.48 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 6 亿多元。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制图教室、录播室等各类功能教室 136 个,,设施完善教室总面积 35946 平方米,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见表 2-1-4)。8

表 2-1-4 2015—2017 年校园、校舍和教学条件状况统计表指标 2015 学年 2016 学年 2017 学年占地面积(平方米)总数 348242 348242 348242生均数 43.39 43.50 42.51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

总数 156811 166201.48 166201.48生均数 19.54 20.76 20.29普通教室(平方米)总数 30239.05 4832 4832生均数 3.77 0.60 0.59 一体化教室(平方米)

总数 5265.56 31114 31114生均数 0.66 3.89 3.80 实验室、实习场所(平方米)

总数 69100 72195 72195生均数 8.61 9.02 8.81 行政办公用房(平方米)

总数 11081 11589.03 11589.03生均数 1.38 1.45 1.41 图书馆(平方米)总数 39910 39910.5 39910.5生均数 4.97 4.99 4.87体育馆(平方米)总数 6338 6338 6388生均数 0.79 0.79 0.78学生宿舍(平方米)总数 64970 68372.88 68372.88生均数 8.09 8.54 8.35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个)

总数 9437 13068 14077

百名学生配用数 117.58 163.23 171.84教学用计算机(台)总数 4199 5042 5233

百名学生配用数 52.32 62.98 63.882.1.2.4 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近三年来,学院建成了包括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招投标模拟实训基地、建筑设计与艺术实训基地、绿色节能实训基地等 17 个,实验实训室达到 76 个。设备台套数达到 4759 台(件/套),设备总值达到 7303.10 万元。学院充分挖掘校园场地的潜力,增加了测量实训布点。同时利用互联网建立了智慧园林实训,对校园典型植物建立电子“身份管理”,开发虚拟植物园,将校园内的植物标本通过二维码技术挂牌定位,采用信息化教学管理,实现虚拟植9物园和真实场景的有效衔接,学生可以自主进入虚拟植物园进行植物认知训练,使学院实训工位有了较大幅度增加。截至 2017 年,学院工位数比 2015 年新增了3019 个,达到 8189 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为 1.0,比 2015 年的 0.64 提升了 56.25%。

(1)运用“互联网+”思维,建成校内实训智慧工场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职实训教育深度融合为出发点,以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及评价系统为基础,根据注重简约、关注体验、平台对接、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思维模式,紧扣专业特色,直击教学难点,建成了集建筑结构智能认知平台、施工工艺虚实一体平台、岗位综合训练实务平台、项目现场空中对接平台、实训教学开放管理平台于一体的“互联网+”校内实训智慧工场,不仅满足了学生认知体验、仿真模拟、实际操作、自主学习、智能考核等岗位核心能力和工匠精神培养的需求,而且服务了建设行业技术人员的持续教育培训和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2)紧跟技术前沿,关注传统技艺传承

浙江省提出了建设行业要实现“理念转型、空间转型、功能转型、设施转型、品质转型、城市管理转型、建筑产业转型”,学院与企业合作,新建了一批适应行业转型发展需要的实训基地,与浙江万霆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新建 AR 智慧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了 VR 人机交互实训室、建筑信息化实训室、3D 数字化工程技术中心,学院与德国萨克森州建筑业促进协会、德国 BMSR 公司等共建了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节能样板楼等十余个中外合作实训基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接受德国职业教育培训,使得基地培训硬件、软件都具有领先水平。在注重前沿技术的同时也关注传统技艺的传承,引进了石雕木雕大师,建设两个大师工作室,通过引进设备、共建基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等多种合作方式,拓展了学生实训资源。(3)拓展基地功能,提升基地使用绩效

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实训基地不仅为学院师生科研、竞赛、实践训练提供了场地保障,同时也成为了服务行业企业的技术窗口。学院依托良好的实训基地条件,主动面向市场,为企业量身定制培训菜单,开展了外墙外保温、楼宇自动化、干粉砂浆机械喷涂等培训以及建筑业劳动力的再培训和技术服务。三年来,10

为企业提供鉴定服务 18790 人次,推广应用新技术服务培训 3544 人次,并与德国堡密特公司、德国伊通公司、瑞士喜利得公司等企业共建了以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为主题的新技术展示厅,以及节能楼和被动式建筑,展示当今世界先进的建筑节能新技术和节能自动化控制技术。目前,基地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和技术服务窗口,为更广泛地开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技术应用推广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4)推动科学管理,提升基地管理品质 学院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智慧化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实施科学管理,提升实训基地的管理质量。制定了《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实训室绩效考核办法》《校内实验实训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规范教学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和财务管理,实施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注重实验室建设绩效考核,提高实训基地投资效益,并引入现代企业的“6S”管理新观念,强化基地科学化管理。为保障实训课程安全有序的实施,建立实训基地准入制度,编写《实验实训安全手册》,开发实训工场准入考试系统,确保每一个进入实训场地的同学都能掌握相关安全知识,树立安全实训意识。

同时,建设多功能、智能化、开放式的智能实训基地,开发自主化学习系统、智能管理平台、数据分析系统,全天候开放智慧工场,打造实训教学开放管理平台。整个基地运行有序。实训场所引入团队语音讲解系统、语音导览系统、二维码标识系统、智能考勤系统和无线 WiFi 系统,学生凭借校园一卡通进入实训场,通过语音导览(听)、二维码(读)及知识点考核平台(写)完成学习任务,打造全天候开放智慧工场。2.1.3 软硬件齐发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近年来,学院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事业发展中心工作,以有效支撑引领学院特色发展、提升服务师生能力为目标,从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三个维度,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6 年被确立为浙江省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单位、全国第二批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单位,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李楠、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主任李建聪、展涛(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11

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董事会主席)及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领导多次来校考察指导(见图 2-1-1)。2016 年核心期刊《职业技术教育》印发以“见证——我们眼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亮点”为主题的专刊,学院以“基于 BPM 的网上办事大厅,真正实现了让大数据流动起来的服务型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为亮点,入围2015 年值得关注的学校;同年 10 月,学院《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快管理信息化水平提档升级》经综合评审,入选教育部“2016 年度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全国高职仅有两家;《“互联网+”建筑智慧工场》入选全国数字校园实验校优秀案例。逐渐形成了一支特色鲜明、技术精良、作风严谨的专业技术队伍,为学院事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保障。图 2-1-1 教育部领导来校指导信息化工作12

2.1.3.1 硬件搭台,夯实数字校园基础

学院建成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出口超 3Gbps,数字资源 TB 级的安全合规、接入便捷、访问高速的数字化校园公共服务系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覆盖无盲区,建成学院公共的私有云资源平台,管理近 210 台虚拟服务器,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在学院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图 2-1-2)。图 2-1-2 中心机房和运维监控系统

此外,学院结合办学特色,继续重点打造“虚拟情境课堂、数字资源课堂、远程空中课堂、实时视频课堂和共享资源课堂”五个特色数字课堂,并着手建设增强现实课堂,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进一步融合创新。2.1.3.3 环境营造,提升办学管理效率

三年来,学院进一步深化数字校园信息环境建设,通过“一个平台、三个中心”,完善“网上办事大厅”,构建“智慧成长社区”(见图 2-1-3)、“建院微服务”等线上服务平台,全力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广(见图 2-1-4);通过“元代码”数据治理工程,构建“一站式数据融合系统”和“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对数字校园主数据质量的源头治理,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实现“一处采集,处处可用”,为学院数据领航工程保驾护航。13图 2-1-3 智慧成长社区 APP 界面示意图图 2-1-4 最多跑一次改革流程图2.1.3.4 优势拓展,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学院信息化建设在着力于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同时,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兼顾行业、协会、企业诉求,承办了由教育部主办、面向全国服务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和面向省内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浙江省建设人才远程培训”网,于 2017 年 10 月承办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工作交流暨职教14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实践基地学校项目培训会,还为职教联盟成员单位免费开放学院数字图书资源,积极拓展社会服务。

2.2 “双师”队伍建设

学院始终认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着重建设,优先发展。根据学院实际出发,以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质为核心,围绕“内培外引、铸造双师”两大主题,依托启航工程、双百工程、青蓝工程、领航工程,以激励机制为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2.1 搭建人才强校工程,创新师资培养新渠道

近三年,学院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先,依托启航工程、双百工程、青蓝工程、领航工程,实施新进教师之双师导航校企交替培养、双师教师之校企互通专兼集体培养、骨干教师之双挂互配访工平台培养、专业带头人之双重配置多方联合培养,2017年累计投入418万余元用于师资建设。着眼“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水平”目标,拓宽双师队伍建设思路,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工作流程,建设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及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社会资源,制定了“访问工程师”和“访问学者”两项培养计划及相关制度,重点打造校企共建、成果共享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平台、项目合作方式,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担任访工或挂职锻炼,参与真实项目运作教师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双能”培养;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项目以及中短期国内外访学,形成了师资建设的孵化器,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同时加强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和绩效评价,为其创设“授课多形式、管理规范化”的培训服务体系,着实提升双师队伍水平。2.2.2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开创师资工作新格局 学院以“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水平”为师资建设目标,以内培、外引、互联为途径,加强师德建设,注重均衡发展,优化教师梯队,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的双师队伍。15

2.2.2.1 结构科学,队伍前景看好

学院教师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等结构科学,师资队伍发展前景看好。截

至 2017 年 8 月 31 日,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359 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 124人,讲师 209 人,博士及硕士学位教师 268 人,其中 45 岁(含)以下 256 人。学缘结构方面,专任教师均从不同高校、企业人才引进,教师异缘化率较高。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省各级各类与本专业相关的培训考试,专任教师中拥有国家级注册执业资格证书的 105 人。

现代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

2.2.2.2 配比合理,专兼互助相长 学院实施“访问工程师”和“访问学者”两项培养计划的同时,不断加大力度聘请兄弟院校优秀教师、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制定了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范聘用和教师的管理,建设成了高素质、高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配合学院自身的教师队伍,确保了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2017年,学院聘请校外兼职教师677人次。

2.2.3 提升人才职业素养,拓展师资服务新局面 学院围绕建设行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创新团队建设,促进高层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校企联合、分层分类培育“双师双能”教师队伍为重点,完善不同层次教师人才的培养与激励机制,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教科研竞争力和整体素质,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造就一支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师德高尚、行业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2.2.3.1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高师资师德水平 学院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开展教师德育育人优秀案例评选、浙江省优秀辅导员评选、浙江省师生时政知识竞赛等活动,认真实施“课程思政”,制定了学院“育人奖”评选暂行办法,完成了“育人奖”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活动和模范引导,广大教师能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立德树人,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神圣职责。2016年,经管系获得2016年度省教育工会16“三育人”先进集体,建筑系龚一红老师获得先进个人荣誉。2.2.3.2 推进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师资教学水平 学院通过四大教师培育工程和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培训、教学竞赛、示范课活动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针对新进教师,学院实施“启航工程”,实行校企交替培养的“双师导航”模式,使新进教师熟悉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课后反思等教学常规,了解说课、说专业、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教学实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学会教研教改;针对“双师”教师,学院开展“双百工程”,实行百名学院教师下企业、百名企业专家上讲台的建设模式,把行业企业一线的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确保教学内容“鲜活”;针对骨干教师,学院启动“青蓝工程”,实行访工访学双平台培养的“双挂互配”模式,以提高骨干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针对领军人才,学院打造“领航工程”,实行多方联合培养的“双重配置”模式,通过“引进、培养”两大措施激活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学院还通过举办蓝墨云班课和职教云课堂线上线下培训活动、开展信息化教

学立项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截至 2017 年 8 月 31 日,学院共建蓝墨云班课 238 门,职教云课堂 544 门,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老师达314 名。学院还通过说课程比赛、微课大赛、示范课观摩和魅力课堂建设等活工作,展示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近年来学生的评价满意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通过各种培养项目和培训活动,学院教师的教学能力大幅提高。 在过去的三年里,学院连续获得浙江省教育厅实施的全省高校教育绩效评估A级,获浙江省高等教学成果奖2项及全国多媒体大会省级二等奖1项教师获中高职院校微课大会省级奖9项,陈佳琪老师获浙江省高等学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育技术通过竞逐一等奖,陈凯亮老师获得了第四届高职高专院校建筑设备类专业,”专家说“竞赛省级一等奖; 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奖186人,省级奖705人总人数。2.2.3.3立足国家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教师研究水平学院注重教师科研能力,初步建立了“科技创新服务团队”“核心课程”建设团队”“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等三支优秀团队雏形,由学院、系联合举办“名师名家讲堂”、“专家学者讲座”、“双师教师论坛”等活动,加强思想理论教育17

教育与价值引领,拓展教师学术视野,增强创新意识。 教师的研究能力大大提高升、近3年学院获得省部级以上教育改革课题3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5项项,厅局级科研课题92项,累计授权专利148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115件,专利转让3件。 此外,2017年教师指导学生获得许可证专利数量八个。

2.2.3.4着力抓好行业企业技术需求,提高教师服务水平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学院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建议较高的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开设城市信息化管理(综合执法)专业方向、服务我省城市综合行政执法人员专业素质提升二是成立“抗劣v级水”公司24家实践队、8个宣传实践队在全省各地开展实地考察、河岸清理、河道鉴督、水质监测等志愿服务,服务“五水共治”; 三是制作石雕和木雕的3D数字服务化工程技术中心、我省石雕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四是包围“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组建22支教师社会服务队伍,积极为地方、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154项,房地产专业团队,在《浙江通志房地产卷》制作、城中村改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课题:近三年跨行业技术服务金额达3143.1万元,为行业企业服务、完成了各类培训196117人。2.3专业人才培养

2.3.1紧密对接,专业产业合频共振2.3.1.1完善顶层设计,优化整体结构

专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了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思路、构建和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是学院从两个层面组织编制专业发展规划的。 根根据办学定位和总体发展规划,编制了“十三五”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划专业发展规划》明确学院专业发展总体目标,提出深化专业建设产教融扩大学生选择权,创新课堂教学,优化实践基地,加强和完善团队建设质量保证体系等具体目标和措施,完善专业建设顶层设计。 同时,组织各专家充分调查相关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在认真分析专科学校现状的基础上编制26个专业发展子计划。18

组建专门小组突出“建筑”特色。 坚持优秀优势专业,深化优秀特色专业变革行业、长线专业,积极拓展应急专业原则,加强专业与行业协调度。 结合建筑产业设计、施工、管理、市政配套等全产业链,以省级优势专业加分省级特色专业结合几个相关专业的模式对建筑工程技术类、建设经济管理类、建筑设计装饰类、市政工程技术类等四大专业集群(见图2-3-1 )。图2-3-1大专业集群学院总体布局科学合理。 目前,学院开设专业26个,其中国家典型骨头高校建设中央财政支持专业4个,提升国家高等学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省高职高专优势专业5个,特色专业7个,中外有两个合作专业,形成学院主干专业与建筑行业产业链对接的良好局面(见图2-3 )2 )。图2-3-2高级专业图19

2.3.1.2服务最新需求,即时增设专业

服务地方中心工作,开设行业特需专业。 浙江着力推进国家城乡建设转型综合示范地区建设,着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着力深化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体质改革机制,全面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关于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的城市执法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服务于浙江省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工作,住在浙江在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综合行政执法领导局的指导下,学院发挥专业人才优势积极开设城市信息化管理专业(综合执法和智慧城市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智能校园管理方向)等专业。服务文化传承,准备行业文化传承专业。 为了传承建筑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学院拟设立石雕木雕和3D数字工程技术中心,为开设雕刻艺术专业奠定基础基础。 该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石雕木雕手工技术传承、三维扫描技术、3D数字化技术技术,创意设计技术。 其建设目标是服务并妥善培育浙江传统建筑技术的传承发展应对促进区域经济和浙江建筑业走向世界的新型国际应用型人才。 中心先后与中国工艺美术师、中国玉石雕刻师周金甫、杨木雕刻师王笃生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服务军民融合战略,军民融合培养士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形成军队人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学院积极探索军事基地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途径,2017 年学院被确定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被中央军委政治部、军委国防动员部、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高校,与火箭军部队合作招收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士官班。2.3.1.3 办好优特专业,建设优质高职

2016 年,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建筑经济管理、市政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 5 个专业被确定为浙江省高校“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2017 年,建筑设计、建设工程监理、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 5 个专业被确定为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学院相关专业编制完成了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制定优势(特色)专业年度计划,通过填报“专业建设状态数据表”确定了专业发展具体量化指标。项目启动建设以来相关专业申报成功国家级教学资源库 1 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5 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 门,申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 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8 门,专业内涵建设取得长足进步。2017 年 6 月,学院被确定为浙江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教学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学院围绕建好建筑工程技术类、建设经济管理类、建筑设计装饰类、市政工程技术类等四大专业集群,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打造“建筑人文校园”“服务智慧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等三大特色校园;培育一支师德高、结构优、业务精的高水平“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一流的实习实训条件与环境,打造技术应用与服务贡献的高地,拓展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的领地等四大重点任务;积极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计划、品牌专业集群建设计划、职教名师培育计划、技术服务提升计划、国际合作拓展计划、三大特色校园建设计划等具体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与质量。2.3.2 突出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3.2.1 以生为本,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推广第二专业辅修制度。为拓展学生知识和技能,扩大学生选择权利,学院实行辅修第二专业制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素质拓展课中开设本专业相近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研修模块,学生根据就业前景及兴趣、爱好情况,可以选择研修第二专业,模块课程全部考核合格,由学院授予第二专业结业证书。

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完善校内转专业、第二辅修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分层分类小班化教学。根据生源类别、学习基础、专业需求、体质状况、兴趣爱好等在素质教学课程中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根据生源特点、职业能力取向、课程特点和企业需求等进行专业课程的分层分类教学,同时在素质拓展课程中推行层次性、进阶性的选修课程。此外,在实践环节课程中推行小班化教学,在师生研讨课、新技术操作和职业竞赛类课程中通过设置选课容量的方式确保推行小班化教学;在师资和教学资源充裕的专业课程中,推行全部教学班级的小班化,并与“选教师”结合;在师资相对紧张的公共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中,采用大班讲授课程、小班实践活动的模式。21注重四个比例实现四个融合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人才培养优化过程中,着重强调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四大课程模块,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践教学、选修课程、分层分类、小班教学等四大比例,实现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等四大融合(见图 2-3-3)。学院全面修订 26 个专业不同生源、不同学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所有课程标准。

图 2-3-3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

2.3.2.2 体系贯通,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为适应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提升职业教育建设水平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学院积极响应浙江省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工作要求,发挥自身良好办学条件尤其是实训条件的优势,结合浙江理工大学理论教学之长,合作举办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专业。合作双方共同制订了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理论课程体系和技术技能实践训练体系,并组建了专业教学指导机构,全面提高试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该专业自 2016 年开始面向浙江省中职毕业生招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近年来,随着浙江省普通文理科生源的不断减少,本科院校逐年增收单考单招招生计划,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势越来越严峻,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是保证今后高职院校招生生源的重要举措之一。学院出22台了《全面推进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职业教育专业学生考核选拔办法》,完善了学院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选拔办法,先后和各教学点签订了专业中高职一体化的合作协议书,扩大中高职一体化培养规模,同时为了选拔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学院学习,对技能优秀中职毕业生实行免试升学。目前,学院已与 16 所中职学校开展五年一贯制合作,在强化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完善奖惩考核机制基础上,逐步增加招生人数。2015 年至 2017 年,中职阶段新生计划数分别为 570 人、575 人、785 人,高职阶段新生计划数分别为 237 人、286 人、436 人,招生计划数逐年增加。职教集团化人才培养。学院以浙江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集政府之职、行业之势、企业之力、学校之术,大力发展集团化办学,形成了依靠行业指导、地方带动的需求链,中职高职本科一贯制人才培养链,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与当地政府合作的服务链,围绕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地方、服务院校的“四服务”,主动贡献社会价值。多年来,学院不断深化与职教集团成员校企合作的“1+”合作办学模式,成立了学院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全面合作的绿城学院等 6 家“1+1”校企合作学院,学院、行业协会、中小型企业等多个独立法人参与的浙江省建筑业行业联合学院等 5 家“1+1+X”行业联合学院,以专业为“1”个基点,协同“X”家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人才培养开发的楼宇智能一体化联盟等 3 家“1+X”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此外,学院还积极与职教集团中职类成员合作开展集团一体化人才培养。2.3.2.3 产教融合,创新“1+”现代学徒制模式 学院作为全国首批 100 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之一,深刻理解现代学徒制内涵特征、正确判断常规校企合作与现代学徒制区别,在原有“1+”系列合作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践了具有建筑类特色的三类“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行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人才紧缺的“1+1+X”基于行业联合学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产业细分需求、特需人才紧缺的“1+1”基于企业定制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学生差异性成长需求、中高职协调发展的“1+1+1”基于中高职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3

“1+1+X”基于行业联合学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突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突出发展导向,学院依托已有的“浙江省建筑装饰行业联合学院”,遴选联合学院浙江中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亚厦幕墙有限公司等 6 家浙江省幕墙龙头企业,组建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群,开展“1+1+X”基于行业联合学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由学院提供学生、落实合作专业;企业提供师傅、岗位,分担人才培养成本;协会搭建平台、牵头制定(学生)学徒培养方案、企业师傅标准。构建“三四二四”人才培养路径,即学生(学徒)学习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岗位课程三类课程,完成识岗、轮岗、专岗、顶岗四个步骤,经学院和企业考核、协会认证合格,颁发毕业证书和行业实践认证二本证书,推进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个层次的职业能力和身份转变(见图 2-3-4)。图 2-3-4 “三四二四”人才培养路径

“1+1”基于企业定制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分工越来越多,行业细分越来越细,为满足行业企业产业细分、特需人才紧缺需要,学院试点“1+1”基于企业定制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定向、前置化培养为出发点,根据产业细分的需求开展个性化培养,采用定制化课程、适岗化体验使学生快速融入企业,实现人才能力与岗位胜任力匹配。组建绿城房屋 4S·浙江建院“匠星班”,由绿城房屋 4S 公司与学院共同组建的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以定向、前置化培养为出发点,紧密结合绿城房屋 4S 公司的专业需求,通过小班化、案例式、实训式等授课方式,定向培养期 2 年(学24校课程学习 1 年,在岗学习 1 年)。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企业岗位需求,构建“双螺旋、双通道”人才培养路径。“双螺旋”指学校本位学习知识体系上升螺旋和企业工作本位学习技能体系上升螺旋,“双通道”指根据学生性格、知识、能力、兴趣、爱好设置学生成长技术通道和管理通道(见图 2-3-5)。

图 2-3-5 “双螺旋、双通道”人才培养路径

“1+1+1”基于中高职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五年一贯制学生升学与就业差异性成长需求,试点高职、中职、合作企业三方“1+1+1”基于中高职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由学院、杭州建设职业学校、杭州杰立集团大厦、浙江杰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湾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南鸿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三方五家单位共同实施的“五年一贯”现代学徒制。推进“双主体、三融合、五阶段”的人才培养路径,即确立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地位,结合高职、中职的实际条件及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运用现代学徒制模式将“高职、中职、企业”三方深度融合,共建中高职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及其长效运行机制,实现中职学生到学徒、高职学生、准员工、员工五阶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见图 2-3-6)。图 2-3-6 “双主体、三融合、五阶段”的人才培养路径25

2.3.2.4 德能并重,践行全方位培养新模式 (1)完善制度落实,立德树人

学院全力弘扬“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营造师生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快乐阳光的学习生活”等理念,不断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初步形成了全员育人的生动局面。为了确保工作制度化、长效化,学院还积极构建了以“三联系、二导师、一客厅”为主要内容的学院领导“321”学生导师计划,实施三联系制度,每位学院领导联系一个班级,联系一个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或学生团支部,联系三个学生寝室;担任学生的导师,担任所联系班级、党支部、团支部、寝室的学生的成长导师和生活德育导师;在学生党员之家建立师友会客厅,每月第二周周四下午开展学院领导与学生面对面活动,倾听学生的诉求,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解决实际的困难,从学生角度收集学院发展的建议。(2)实施“三个课堂”,筑强格局

思政课堂入脑入心。学院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幅度改革,在用好用活全国统编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等省编辅助教材基础上,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收集编写省情教学案例、职业素养教育案例,努力增加时代感、亲和力和吸引力。教学方式方法上,学院创新构建了理论教育、国情省情社情和学术职业伦理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全力推行启发式、辩论式、情景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每学期还选择部分班级开展翻转课堂专题教学活动,每年评选 2—3 例精品教案或精彩一课,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第二课堂润物无声。对于第二课堂的广阔空间,学院选择以文化校园建设为发力点,在加强学院文脉的传承和延续的基础上,利用鲁班人才学院、鲁班大讲堂、大学生艺术团等平台,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利用“每周一讲”、“崛起杯”大学生辩论赛、志愿者服务及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弘扬“青春正能量”。

专业课堂拓宽阵地。学院积极推动“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不同专业的教师结合各自的课程特质,既教书又育人,既传授专业知识也注重思想教育,各门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融合统一,使26得思政教育的场域无限拓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3)注重实践能力,突出技能

学院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积极承办国家级技能大赛、省级技能大赛,搭建学生能力提升展示平台;连续多年承办浙江省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测绘、建筑工程识图、建筑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工程造价基本技能、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赛项等赛项赛事,省内所有开设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均派师生参加了相关赛项比赛,在省内取得了积极影响;连续两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识图赛项,来自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参赛院校代表队参与赛事活动,学院荣获“2017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称号,是浙江省唯一一所获得突出贡献奖的院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仅 2017 年就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识图赛项一等奖、测绘赛项团体一等奖、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赛项三等奖,获得浙江省高职技能大赛团体及个人奖多项。学院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郑科,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 44 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以第七名的成绩获取管道与制暖项目的优胜奖。2.3.3 明确目标,深化实施课程改革 2.3.3.1 突破壁垒,打造专业群课程体系

突破建设类相似专业界限,建设大专业群的群共享课程体系;将专业群相似课程、共用课程、基础课程作为专业群的平台课程,形成群共享课程体系;专业群内各专业实施“专业群平台课+核心课”体系,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厘清专业群平台课的课程标准与授课计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组织与教学案例,加强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创新培养与教学研讨之间的联动关系,制定核心课程建设规划,实现核心教学资源网络化。2.3.3.2 立德树人,全力推进“课程思政”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抓好全课程育人的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切实提升全课程育人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由单纯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学院制定了《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通过突出“五度”,全面推动“课27程思政”工作落地。一是提升思政课程效度,因时而进深化思政课程改革;二是增加专业课程厚度,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三是拓展人文课程宽度,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四是拉伸实践课程长度,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五是拔高为人师表高度,树立育人先进楷模。2.3.3.3 综合培养,创设系列创新课程

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院有计划的组织高职称高学历教师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类型多样的探索性创新课程,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全面综合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学院开设的探索性创新课程主要包括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通识类创新课程、着重提升学生专业创新思维的师生研讨类创新课、着重拓展学生专业创新意识的高新技术类创新课程、着重强化学生专业创新技能的职业技能类创新课程等四大类型。探索性创新课程教学内容贴近行业技术前沿,以 15-20 人一个班级,以“自主学习+指导”方式开展项目教学、师生研讨、实践操作、小组汇报等活动,从精神、意识、思维、能力等多维度提升创新素养。2.3.3.4 平台集成,拓展课程资源宽度 数字化课程资源。学院主持建设工程造价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创新打造了以专业教育资源库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互动课堂教学系统目前已建成

微课 327 门,视频 3066 个,动画 777 个,音频 172 个;推进“智慧职教云”“云课堂”平台建设,保证现代化技术与教学手段相融合,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服务教师课堂教学,服务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共建有蓝墨云班课 238 门,职教云课堂 544 门,覆盖教师面 69.93%;在原有网络课程 96 门的基础上,近年来分批推进四大专业群 93 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建设,在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1 门,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3 门;构建以专业群为依托的资源库管理体系,建设虚拟植物园、智能实训导航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化课程”,形成了渠道多元的优质教学资源供应链,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提升显著。国际新技术课程资源。学院与德国萨克森州建筑业促进协会开展了被动式房屋等新技术引进推广项目合作,先后与德国、加拿大、瑞士等 6 个国家十多家国外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广泛合作,已引进包括空气与水净化技术、能源管28理系统、非开挖地下管道修复技术等在内的 14 项行业新技术,引进德方设备价值 450 万元。同时,与德方共同开发 7 本教材,及建筑节能自动化、国外新技术实训、建筑检测与紧固技术等选修课程,将新技术内化形成教学资源,对提升学生能力素养和全球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3.3.5 突出鲜活,全面打造魅力课堂

高考招生网

高考招生网

教学内容“鲜活”,课堂教学融入实景;教学手段“鲜活”,全面推行“云教学”;教学评价“鲜活”,实施课堂实时评教;教研活动“鲜活”,开展“行业同步日”;教学形式“鲜活”,分层分类小班教学。魅力课堂活动使教学目标更准确全面、教学形式更丰富多样、教材讲义更鲜活丰富、教学方法更灵活生动,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形成优良教风学风的同时,造就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2.3.4 彰显特色,完善实训条件保障

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在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主线驱动下,以技术技能积累和社会服务为抓手,以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为引领,继续在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推行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提升基地管理质量。近年来立项建设浙江省“十三五”示范性实训基地 5 个,全国首创建设“互联网+”校内实训智慧工场,重点建设绿色节能类、信息技术类、工艺传承类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3.5.1 首创“互联网+”智慧工场,探索信息化实训教学新路 学院运用“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职实训教育深度融合为出发点,以专业核心能力结构及评价系统为基础,率先在全国高职土建类专业校内实训建设中,建成集建筑结构智能认知平台、施工工艺虚实一体平台、岗位综合训练实务平台、项目现场空中对接平台、实训教学开放管理平台于一体的能认知体验、能仿真模拟、能实际操作、能自主学习、能智能考核、能示范推广的“互联网+”校内实训智慧工场,紧扣专业特色,直击教学难点,满足了29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需求。

依据核心职业能力体系及评价系统,深入分析完善校内专业实训建设,以“互联网+”为核心,系统开发建设了能力训练平台。开发了智能认知系统、建筑工程识图绘图能力实训评价系统,打造建筑结构智能认知平台;依托实训操作设施开发了施工工艺、分部分项工程、分户验收虚拟互动系统,打造施工工艺虚实一体平台;开发了施工员岗位群仿真模拟系统和现场项目实际操练仿真系统,打造岗位综合训练实务平台;开发了施工现场远程交互、公共资源共享和“场中校”教学系统,以及视频资源库等不同场景应用系统,打造项目现场空中对接平台;开发了开放准入系统、自主化学习系统、智能管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打造实训教学开放管理平台(见图图 2-3-7)。图 2-3-7 “互联网+”校内实训智慧工场2.3.5.2 配合新型城市发展需要,建设绿色节能类实训基地 国务院《“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提出要强化建筑节能,开展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在此背景驱动下,同时也为了加强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交流,更有效地推广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2017 年学院与德国萨克森州建筑促进协会以及德国十几家企业合作,共同建成了被动式低能耗样板房。根据《2017 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的要求,2017 年建设了 THEMJZ-1 型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综合实训平台。根据 2015 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关于全面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要求,学院建设地下综合管30廊实训基地,涵盖从基础开挖、边坡防护到混凝土施工、各种管线布设等全部工作内容的管廊实物,纳入地下工程、市政、给排水、设备、电气、智能等相关专业的内容,提高相关专业的教学效果。

2.3.5.3 推进智慧教育全面发展,建设信息技术类实训基地 学院继续深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完成教学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房地产经营管理综合实训软件建设、BIM 精装修和市政算量软件建设、VR 实训室建设、互联网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建筑动画实训室改造等项目。其中,教学监控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实现了教室自动课程录像、教学秩序巡查、资源库共享、教学活动直播等功能;VR 实训室以工程施工过程和施工场景虚拟仿真为核心,生产过程和工程施工场景 3D 虚拟仿真工厂网络在线共享,融入工程计价、质检、资料、施工组织等核心课程实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能力;建筑动画实训室在微电影的拍摄和后期剪辑、建筑动画设计综合实训与影视后期设计与制作、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研究等特色实训项目的开展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3.5.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工艺传承类实训基地 根据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关于“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的要求,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木雕根雕石刻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学院在实训项目的建设中,结合建筑类特色,立足市场需求,建设了石雕木雕大师工作室,设立石雕木雕及 3D 制造校中厂,建设石雕实训室 1 个,玉雕实训室 1 个,石雕、玉雕艺术展厅 1 个,并筹建“浙江省乡土建筑保护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5.5 创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实践“场中校”教学 学院持续推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累计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665 家,

2016-2017 学年基地接受半年顶岗实习 2344 人,接受毕业生就业 1067 人。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高职教育校外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学院在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代建中国人寿大厦、浙江国际影视中心、萧山区科创大厦等工程项目校外实习基地开设“场中校”现场教学。校31

外“场中校”实习基地创新“现场即课堂”“师傅即教师”“项目即教材”“操作即考核”的校企合作教学方式,有效整合了校企教育资源,深化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内涵,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场中校”培养专业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 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 80%以上。2.3.5 诊改试点,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2.3.7.1 建章立制,搭建框架

作为浙江省第一批高职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学院设立专门质量管控机构——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中心,成立党委领导、书记院长指挥、诊断与改进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组建由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的复核专家组,为诊改工作推进提供组织保障。

学院秉承“质量是每个人的责任”理念,积极传播“时时处处事事”都为质量负责的质量文化。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以大数据为平台,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建立“8 字形”螺旋递进式、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目标,以“专业诊断”为切入点,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反推”形式开展学院工作全方位诊断(见图 2-3-7)。图 2-3-7 以专业切入反推管理的诊断改进螺旋式提升示意图322.3.7.2 专业先行,点面结合

学院以试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规范程序与注重特色相结合、自主诊改与抽样复核相结合的方式,圆满完成全部教学系、专业及所有部门的两轮自我诊改工作,完成首轮对建筑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 5 个专业的诊断与改进抽样复核工作。抽样复核以专业带头人汇报、系诊断与改进领导小组汇报、专业教师抽签回答问题、专家现场提问等形式,展现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复核情况及专业发展现状,并从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复核、剖析,帮助专业明确存在的问题,指明持续改进的方向,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2.3.7.3 辅以专项,反推管理

通过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总结学院在体系总体构架、专业质量保证、师资质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体系运行效果五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依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深入挖掘和分析问题根源,“反推”至学院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明确预期成效。同时,配合学院重点工作,适时启动专项诊改督查,组织教学督导,通过现场听课、查阅教学资料、与相关师生进行座谈交流等形式,查找问题,形成专项督查报告;相关教学团队根据督查专家意见,分析问题,研讨对策,形成整改清单;学院领导班子统筹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合力解决问题,提升教学质量。2.3.6 拓宽途径,丰富国际合作形式

学院于 2012 年正式获批与美国华盛顿州贝茨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办学,同年9 月合作开办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高等专科项目并正式开始招生,2017 年新增建筑电气技术专业的中美合作办学项目。学院目前共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2 个。中外合作办学 5 年来,中美双方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强化教学管理,合作形式不断丰富,合作效能不断提升。33

建立合作办学管理制度。学院组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领导小组,构建院系两级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平台,定期召开中美合作育人研讨会,设立规范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形成中美双方评价体系,实现课程与学分的互认。修订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文件,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合作专业计划审批制度》《中美合作项目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中美合作项目教师手册》等文件和制度。双方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借鉴美国先进的职教理念,根据建筑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充分吸收其“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理实一体”的原版教材、“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全过程”的考核方式等优秀经验,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及课程标准、实践实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构建了适合学生、行业、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国际合作运行机制。引进美方优质教育资源。项目引进美方多门优质、核心课程,共开设课程32 门,其中引进外方课程 11 门,占课程总门数的 34%,美国贝茨技术学院定期安排教师来院授课。此外,学院还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进行短期访问或聘请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学院长期聘请外教,通过与专业外教的合作实现原版教材、先进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引进,通过外教带来的各国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制定能力本位考核办法。考核形式多样化,关注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记录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点滴收获,如用面试、表演、演讲、访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性学习;考核主体多元化,引入教师评价、同伴评价、企业评价、个人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力考核更加客观、全面。2.4 学生发展

学院通过广开渠道,实现了招生多元化发展。近三年,学院土木建筑类、工程造价类专业招生分数稳居省内高职院校前列;通过多举措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学生就业质量优良。34

2.4.1 招生多元发展,形势向好

随着招生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学院的多元化招生日趋成熟(见图 2-4-1)。图 2-4-1 2015—2017 年招生人数

以 2017 年为例(见图 2-4-2),共计招生 3065 人,比 2016 年多招 190 人,其中高考统招普高文理科考生 1657 人,面向浙江录取 808 人;提前招生录取 394人,面向外省录取 849 人;单招单考中职生 578 人,主要面向建筑、计算机、财会、文秘、电子电工、机械、退役士兵六大类,其中优秀中职生免试入学录取 15人;五年制转入 436 人。在土木建筑类专业、工程造价类专业的强势带领下,学院的招生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普通高考投档分数远远高出浙江省第三段省控线359 分,最高分为 526 分,23 人高出第二段省控线 480 分;最低分为 433 分,高出首轮省控线 74 分。

图 2-4-2 2017 年生源结构图2700

275028002850290029503000305031002015 2016 20172833

2875306535

2.4.2 技能多方铸就,动力强劲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为主线,不断

加强学生教学与管理工作。学院通过

教育平台、双创平台、丰富多彩的社区等媒体拓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素质培养,塑造学生优秀品质,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发展。

2.4.2.1育人为本,德育先行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建立大学生德育实践中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格

以价值体系为主题,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通过课程思政、每周一讲课、主题思想动态

研判、“党在我心中”党员和大学生通过“两学一”学习教育知识测试、“三联系、

导师、客厅”的“321”学生导师计划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宽容,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适应社会,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情操。 2015—2017年,

学院学生会连续三年当选浙江省优秀学生会,2017年中电15团支部获全国奖

高校共青团百强“活力团支部”。

2.4.2.2需要技能,智育铸技

学院以教育为中心,以建设优质学校、改进诊断、试点学校为契机通过品牌

集群建设、吸引力课程创新计划、师资培训计划、校企联合制定课程标准

实施实训基地建设等和学生供给侧改革,构建最适合学生教育的知识教育平台。

此外,学院还通过专门的周实习、顶岗实习、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培训、各类技能竞赛

等技能学习模式,构建学生职业技能强化平台。 经过两个平台的教育,培养学生

追求终极的“工匠精神”,创造能让学生迅速适应职场需求的职业技能。 2015—年

2017年,学生多次在全国职业大学技能竞赛中获奖(见表2-4-1 ),2017年城建

郑科还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了管道和供暖项目冠军奖。

表2-4-1 2015—2017年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统计表

在年度比赛中获奖

2015

全国职业大学技能竞赛测绘比赛项目二等水准测量比赛团体一等奖

全国职业大学技能竞赛测绘比赛项目1:500数字测图比赛团体二等奖

全国职业大学技能竞赛大楼自动化系统安装与调试竞赛团体二等奖

全国职业大学技能大赛智能电梯安装调试与维护比赛团体二等奖

2016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测绘比赛项目1:500数字测图比赛团体二等奖

36

全国职业大学技能竞赛测绘比赛项目二等水准测量比赛团体三等奖

2017

全国职业大学技能大赛测绘大赛团体一等奖

全国职业大学技能竞赛测绘比赛项目二等水准测量比赛团体一等奖

全国职业大学技能竞赛测绘比赛项目1:500数字测图比赛团体二等奖

全国职业大学技能大赛建筑工程知识图大赛团体一等奖

全国职业大学技能大赛智能电梯安装调试与维护比赛团体三等奖

2.4.2.3身心都很重要,体育健身

学院重视身心,相信健康是至高无上的善。 依托“心育文化”与“定向体”

育文化”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包括安全教育、卫生习惯培养、自我生存能力、

体质健康、心理健康是教育内容,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健康测试、阳

只有通过慢跑等活动,以及大学生心理协会、大学生各种体育协会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

掌握安全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熟悉自我排查技巧,塑造学生健康身体

心灵。 在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抽检中,我院名列高职高专院校2015年第9、2016名

年排名第二,2017年排名第一,2017年,学生获得全国学生定向竞争专业男子甲组

小组赛第一名,吴佳锑获得中程比赛第一名被选为中国定向队李桂斌

同学获得浙江省大学生田径110米栏第二名。

2.4.2.4文化为领,美育明亮

学院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秉承“格物求新、致远求实”的校训,敢于亮剑、

志筑强”建院精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以人文艺术教育为教育目标,依托学院

特色“54321”大学生主题活动载体,是中外建筑文化、艺术团、学生社团、

开展体育活动、参观鲁班文化馆等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

对美的鉴别能力、对美的鉴赏能力以及对美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艺术素养。

2015年,学生舞蹈《建工班的同学们》获得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览会甲组一等奖

奖项,汤丹龙参演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现场展览,陈杰微电影

获得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览会二等奖的2016年,学生舞蹈《咱们工人有力量》

获得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甲组一等奖2017年,学生舞蹈《筑梦青春》获得浙江省

省大学生艺术节甲组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艺术年最佳网络人气奖。

2.4.2.5双创更新,劳动力增加

学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双课堂创新创业评价

37

价格、创业园和梦工厂孵化等三大平台,“广泛播撒种子、抓住启蒙、领导上岗培训的技能、

支持“一对一帮扶”等三个环节,通过创新创业模块课开展学习、创业讲座、创业创新实践

刚、专利周活动、大学生教育实践激励课题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创

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2015年,学生参加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

创智下沙”三等奖2项,浙江省第五届职业大学“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

一项、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学生吴伟获杭州市萧山区“一”

“明星志愿者”称号2016年,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一项、

三等奖1项,学生郑楠获得浙江省优秀志愿者; 2017年,学生申报专利64项,

授予专利8项,部分学生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一等奖。

2.4.3就业多面广,质量好

学院是全国毕业生就业的典型经验高中。 紧紧围绕“建筑”特色制定人才培养

目标是面向市场人才需求,依托集团化开放的办学平台,通过行业联合学院、企业

合作学院、订单班、研发中心等合作项目和招生就业网络,畅通学生就业渠道。 很近

第三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达到98%以上,稳居浙江同类高校前列,属于建筑行业

中形成了“用人、求发展、建院”的观念。

高校各项就业满意度指标居全省前列。 第三方毕业生就业

质量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来,学院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毕业

学生对母校整体满意度、受教育程度满意度等多项教育调查指标名列前茅。

(见表2-4-2、2-4-3。 学院多年来一直为浙江省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送

众多建设人才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和好评,被授予“建筑黄埔”称号。

表2-4-2 2015届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排行榜

38

表2-4-3 2016届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排行榜

学院专业与当地产业整合度保持较高水平。 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专业

关联度排名全省高职院校第四、第六,均高于全省高职院校平均水平。

2015年数据显示,在学院受雇工作的毕业生专业相关度得分为72.73分,专业为

行业关联度最高的是经济管理类,达到74.15分。 从各个专业领域的就业相关度来看,

排在前两位的是建筑经济管理(79.92 )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77.46 )。

2016年的数据显示,在学院受雇工作的毕业生的专业相关度得分为67.01,排名前两位的

建筑工程技术(78.46 )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装饰设计方向) 77.33 )

(见表2-4-4。

表2-4-4 2015年各本科毕业生专业相关度调查表

本科总人数回答人数回答率专业相关度

建筑工程类866 730 84.31% 70.7

经济管理类616 543 88.18% 74.15

城市建设工程系560 463 82.74% 71.43

建筑艺术类524 448 85.63% 65.02

人文信息类152 145 95.47% 66.27%

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比较集中。 2015年至2017年,外省生源学生在浙江

江省内就业比重分别为68.7%、31.4%、61.9%,经过2016年的下降后回升

回归高水平,随着本年度省内建筑行业回暖趋势和各项重大民生工程效益

是的,比例比较高的应届毕业生在经济更发达的省内首次选择了确定工作。 2017

年,毕业生初次就业地区省外和省内人数分别为263人、﹑2385人,其中省内

各地市毕业生流失数据显示,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杭州就业,多流向地市

绍兴、宁波、嘉兴毕业生就业最少的依次是丽水、衢州、舟山。

与2016届毕业生情况一致(见图2-4-3 )。

39

图2-4-3 2017届毕业生就业岗位

2.5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积极服务建筑业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技术、管理难点,开展技术研发、

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产出

产业化,推动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发展,积极鼓励教职工开展对外技术

服务为政府决策、政策制定、社会实践等提供咨询服务,推动社会进步、经济

发展。 2015年至2017年连续获得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度50强。

三年来,学院紧紧围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整治、垃圾分类”

“班”等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积极为地方、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154项

中2015年56项、2016年36项、2017年62项,其横向技术服务中金额为

2015年的1030.86万元上升到2017年的1171.78万元(见图2-5-1 )。

图2-5-1 2015—2017学院跨行业技术服务金额

1442

160 150 149 116 93 81 75 66 28 25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省内各地市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

1030.86

940.46

1171.78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2015年2016年2017年

40

2.5.1现场工作,服务“五水共治”

浙江以水闻名,以水兴,以水美。 省委省政府提出“污水处理、防洪”

自水、排涝、保水、节水”战略实施以来,学院依托自身专业优势积极进取

参加“五水共治”工作。 郭良娟老师、陈秀琴博士积极参与全省“五水共”

治疗技术服务团,为全省“五水共治”提供技术服务。 学院的王伟博士很积极

参与省“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督察组第六组,深入杭州市富阳区10个乡

在镇、嘉兴市桐乡市7个乡镇、湖州市德清县7个乡镇等开展“五水共治”

“三改一拆”服务和巡查工作,期间共提供巡查服务162项; 同时,富阳区也有

春江沿岸30家涉水企业、德清县东苕溪沿岸7家涉水企业开展专项巡查积累

极大地保障钱塘江和东苍溪饮用水源的安全。 刘生老师和陈益滨老师参加了浙江省

消灭“劣五类”水监队伍,积极深入湖州市开发区开展水监查和普查。

2.5.2深入合作,服务农村污水处理

学院专家深入湖州、嘉兴、台州、丽水、绍兴等乡镇积极开展农村

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调查、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开发和运输模式建设相

停止研究。 学院先后设湖州市旧馆镇、长兴县林镇、嘉兴市洪合镇、兰溪市香

溪镇、黄店镇、女口街道、宁波市横溪镇、宁海县桥头胡街道、台州仙居县朱

溪镇、官路镇、双庙乡、绍兴市丰惠镇、柯桥区智东镇、诸暨市、丽水市缙云

县里等合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设计服务。 同时,学院与杭州

亚大自动化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农村污水监测APP。

2.5.3因地制宜,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学院积极组织专家开展技术

技术服务坚持“村庄建设精细化、民居建设地域化”等着眼,全面提升美感

丽乡村建设水平。 学院与温州苍南县龙港镇合作编制环境整治规划,并与杭合作

州市桐庐县锦江村合作编制其中心区民居景观规划,并与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合作

与世和村、蒋村、廿里镇15村等合作编制生态村建设规划,合作推进美丽乡村

深入展开。

41

2.5.4协同创新,服务智慧城市建设

学院积极与浙江省城市建设管理协会合作,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共同

研究编制《浙江省智慧城管 2017-2020 发展规划》《浙江省智慧城管绩效评价指标》

《准》《智慧城管培训教程》,学院由景宁县社会综合服务指挥中心联合编制

《智慧城管部件和事件立案结案规范》。 高校积极参与智慧城市标准化,

浙江网新协力德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创建《智慧环境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技术》

《规范》《智慧城管规范标准》等。

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后,台州温岭市

作为国家14个智慧城市创建试点之一,紧紧围绕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要求

扎实推进创建,学院也积极配合温岭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参与温岭市智

智慧城市试点编制的顶层方案设计,研究编制《温岭市智慧城管发展规划方案》

(2017-2020 )》,并在编制过程中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服务。

2.5.5授人以渔。 服务企业继续教育

建设职业教育项目造价专业教学资源库,在内蒙古、重庆、四川、

山东省等省市高校和企业提供资源服务; 构建并施工了建筑结构智能认知平台

工艺虚实一体平台、岗位综合培训实务平台、项目现场空中对接平台和实训教学

针对学习开放式管理平台为行业、企业服务的企业技术人员的成长需求,积极主动

行业企业开展浙江省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一级建造师继续教育、二级建造师

继续教育、浙江省建设行业技能人员考核等技术培训服务,培训服务3年

金额从2015年的3499.79万元上升到2017年的3517.69万元(见图2-5-2 )。

图2-5-2 2015—2017年研究生培训服务金额

3499.79

3213.04

3517.69

1000

1250

1500

1750

2000

2250

2500

2750

3000

3250

3500

2015年2016年2017年

42

2.5.6强化效益,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学院积极面向市场,为企业量身定制培训菜单,并根据企业需求多次开展

与“外墙外保温技术”多项中外合作节能新技术主题培训活动行业协会合作

通过开展多种行业新技术技能比武引进的建筑节能新技术和实训基地,

面向职业大学开展了“建筑节能新技术”“大楼自动化技术”“外墙外保温技术”

术”等骨干教师培训; 开展建筑业劳动力再培训和技术服务的学院参与编制

《干混砂浆机械喷涂抹灰工》 《钢筋工》等职业标准。 实训基地将成为行业和地区

经济发展的技术培训、技能鉴定中心和技术服务窗口。 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在科室

学习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作用,把实训基地打造成创业创新基地,孵化成果

基地和技术研发基地。 师生合作获得许可证专利10多项,科技成果丰硕

项是培养创新高端技能人才,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和教师成长的载体

平台。 大学将接待全国各地的大学、行业企业等各界人士进行参观,全年欢迎

等待兄弟大学近千人的参观交流。

3评估总结

学院本轮职业院校评估《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刷高职

大学应对社会需求能力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2016 ) 3号)

据介绍,科学统筹规划,全面宣传发动,精心组织落实,深入开展自查自评,

自测工作,通过全方位分析,认为学院是办学基础能力、“双师”团队建设的

设置、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社会服务能力等各方面已在国内、省内如出一辙

大学的前排。 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但仍然存在

有几个问题和不足。

3.1诊断和改进计划

3.1.1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及浙江省优质高职院校等项目

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教师整体教学、科研能力大幅提高,近年来获得

取得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均列全省前列。 在社会服务能力方面,但是

但大学排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度50位,获近两届职业院校好评

中“政府购买服务的金额”和“购买技术服务的金额”两个指标的数据显示,基本上

虽然有稳步上升的趋势,但仍然有上升的空间。

学院将进一步对接和紧密浙江省政府、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中心工作

围绕两米浙江、转型升级、三改一拆、海洋建设、建筑强省等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

政策引进,结合自身行业背景和专业优势,整合学院资源,通过优秀师资队伍的重要性

构建,发挥教师特长,开展各类服务、研究、成果转化。

3.1.2专业各项资源建设需要进一步整合

目前,在学院开设的26个专业中,有10个被列为浙江“十三五”发展优势

特色专家、王牌专家始终保持2万人的态势。 但是,与浙江省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是新的要求

相比之下,专业布局仍需优化,专业前沿跟踪仍不紧密。

根据建设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需求,结合优质学校项目建设,抓住上虞点

作为学校建设的契机,学院将进一步优化调整现有专业结构体系,同时精益求精

品牌专业、强势特色专业、大特需专业、新传统专业,专业优化、撤资、

44

在新增的基础上,深化各专业建设发展、课程改革、师资培养、绩效考核,深化各专业

项目资源将进一步优化配置并形成合力。

3.1.3国际合作交流形式需要进一步扩大

目前学院正在建设中德合作建筑新技术应用推广中心,与美国华盛顿州

贝茨技术学院合作开办了两个高等专业项目,分别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

加拿大、台湾等多所高校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被教育部选中

由上海同济大学发起的“中德职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负责“中德职教联盟”

浙江省基地”工作,但国际交流合作仍然是学院许多工作中的短板。

下一步,学院将重点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及时招生

积极融入国际留学生、国家“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拓展专业教师服务“一带一路”

“道”的专业能力。

3.2发展方向

大学将以本轮评估为契机,注重政策,从人才成长规律入手

明确阶梯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诊改方案,依托学院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要按照建设优质学校的要求相结合

上虞分校规划建设,开展新的改革建设,为使学院建设达到适度规模、结构协调

理,优势突出,建筑特色鲜明的“浙江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

为高质量的大学而奋斗。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