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解析

大专

大专

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1952年建立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业招生统一考试制度(以下简称“统一高考”),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考试制度。 建校以来,高考经历了“文革”的难关和社会各界的不时诘问和非议,但由于其公平、高效等优点,一直沿用至今。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和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高考制度根据不同的考试形式和考试科目进行了多样化的改革尝试。 与此同时,在考试内容特别是命题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高考制度影响重大,加上录取50多年、利弊分明,高考改革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往往陷入“为改而改”的被动境地。 因此,有必要理清改革思路,把握改革方向,以利于高考制度的健康发展。 本文主要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讨论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一.统一高考的创立---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的创立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废除后,随着欧风美雨交加的东来,中国各地相继创办了新式学堂。 与此同时,西方大学自主招生的方法也直接传入中国的新大学,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 但民国时期也曾短期采用统一招生的方法。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结构性教育失业问题日益突出,需要从宏观上控制高校招生。 1937年,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三所国立大学尝试联合招生。 1938年,教育部规定国立大学实行统一招生考试。 到1940年,实行统一招生的学校范围扩大到公立大学。 私立学校和公私立专科学校仍然实行自主招生。 [1](p674-676 )不幸的是,由于战争残酷,统一招募方法的实施仅用了三年就被迫中断。 这次统一高考是我国1905年以来高考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有效遏制了高校学科学科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高校招生的地域公平,同时加强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提高了大学新生质量。1949年,为落实“保持现状、立即入学”的方针,保证教与学衔接和衔接,北大、清华等少数高校开展了非实质性联合招生。 [2]此外,当时全国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旧制,为了方便地方考生,要求地方高校代为招生,命题、阅卷、录取都由本校负责。 [2]根据[1]或[2]

由于各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高低不一,招生考试导致许多高校招生不足,新生报到率较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方便考生和考试,克服建国初期教育工作的混乱状态,使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走上国家计划的轨道,一九五零年五月二十六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新中国第一批大学招生考试文件《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并向各大行政区教育部下达了《根据本地区情况统一招生有困难的,各行政区“在符合本规定基本精神的范围内,允许各校自行招生”[3]。 这一规定的主要意图是促进高等学校招生的统一和规范。 但由于招生操作上的惯性,本年度招生方式仍然五花八门,不够完善,既有校际联合,也有地区统筹,还有学校单独招生,体现了过渡期招生形式的复杂多样性和政策不稳定性。 但总的来看,20世纪50年代的招生考试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几乎所有学校都是一次招生就招满额。1951年,教育部要求,高校招生继续沿用上年度办法,统一招生在单独招生之前进行。 [4]在该政策的指导和推动下,1951年统一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据笔者粗略统计,全国214所高校中,参加统招的学校达到149所,比例达到69.6%,比上年的36%翻了一番。 [5](p254-265 )当然,这一年度统招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最重要的是各行政区生源不平衡,没有进行必要的区际调整,导致生源较少的东北、西北地区高校招生不足。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统考初期经验不足的原因,也有当时各行政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在总结前两年区域联办或统一招生经验的基础上,1952年教育部明确规定,从本年度起,除个别学校报经教育部批准外,其余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采取统一领导和省、市、自治区处理相结合的招生办法。

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

应该说,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从民国时期和建国后三年过渡期的统一或联招方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但是,1952年的统招考试与传统的招生考试方式大不相同,在招生名额、报考条件、考试内容、命题、阅卷、录取和配置等各个环节,国家都明确制定了统一性规定,并严格执行。 因此,1952年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近现代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一次量积累后的一次飞跃。

从外部因素看,社会政治、经济建设、教育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化的影响,是统一高考制度的重要契机。 1952年7月2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实现一九五二年培养国家建设干部计划的指示》,强调各地高等学校严格实行统一招生是实现这个干部培养计划的关键。 [7]同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期总路线,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各条战线需要大量高级专家。 1951-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首次大规模本科调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要巩固协调后各高校招生录取新生全国性高等教育重新定位成果,必须加强高校招生工作的计划性。 过去的经验证明,只有统一招生考试才能很好地解决各高等学校招生不平衡问题。 几千年中央集权统治带来的统一观念,1300年科举考试积累的文化“统一考试”基因的存在,也为广大民众接受和认同统一考试制度奠定了潜在的深厚心理文化基础。 [8]如:从内部因素看,统一高考是大考自身发展规律的产物。 首先,作为大规模的考试,追求利润是最现实的想法。 国家主办的统一考试,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考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都高于各校单独报考。 实践证明,1952年的统一招生制度,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考生提供了经济便利的入学考试条件,而且解决了以前各校普遍存在的招生不足问题。 同时,足够的生源和科学的考试方法也保证了新生的质量,新生水平不齐的现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其次,追求公平是大考试题中的重要意义。 只有以考试成绩而不是金钱和权力为录取标准,才能保证大规模考试的健康发展。 统一考试是从制度上排除考试的外部干扰,保证考试公平健康发展,使全体国民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竞争机会。 因此,建立招生考试制度是考试发展的必然选择。分析表明,1952年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和考试自身发展规律相结合的。 开创高考制度的新纪元,对当年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平衡各地教育水平、改善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国民教育机会均等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它为现代考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推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二.多样化---弥补统一高考缺点之策

实行50多年高考制度,对促进我国人才成长、推动全民族文化发展可谓“功德无量”。 很多人充分肯定高考的丰功伟绩,认为高考为高等学校选拔了上千万优秀新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捏了一把汗。 正如1997年11月的《人民日报》年,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的论文综述中所说:“恢复高考,拯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9]但由于高考存在重才轻德、抑制考生个性、求异、缺乏特色和灵活性等固有缺陷,随着高考历史的向后推移,以及高等教育规模和办学自主权的扩大,这些缺陷越来越明显,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个别学者提出“取消全国统一高考体制”[10]。 更有学者认为,统一高考制度“抹去人一生中最具创造性的年华发展,让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埋头背诵、冗长繁琐的揣摩求证”,其影响与科举制日渐衰落的中华民族没有区别。 因此,废除统一高考制是避免鸦片战争的历史悲剧重演。 [11]那么,统一高考制度存在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吗? 也就是说,统一高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应该清除成“历史的垃圾堆”吗?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应从哪里去?

教务网教务系统

教务网教务系统

历史告诉我们,在选拔人才的各种途径中,考试作为崇高可靠的正义进程的执行过程,是最公平有效的,而大一统考试的公平性和效率恰恰位居各种考试形式之首。 让所有人有平等参与高等教育竞争的机会是统一高考制度存在的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讲人情、讲关系、讲面子的国家,老百姓要的首先是公平。 现在很多地方为了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举行文化课升学考试,而是依法实施无试就靠近入学,为什么家长们“不感恩”? 然而,取消文化课考试恐怕难以保证录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高等教育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确保教育机会公平是第一要义。 可见统一高考存在的根基没有动摇。 考虑统一高考的利弊时,要懂得“物有所盈则亏,法长则弊”的道理。 高考存在各种弊端,有的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但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这是高考这种具有公平精神的考试选择方式在受到政治运动的破坏和诸多谴责后仍长期实行的根本原因。 因此,对于统一高考这一适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的招生制度,在尚未找到有效的替代办法之前,忽视高考的积极社会意义和巨大的历史作用,轻而易举、轻而易举地废除,可能会引发比现有弊端更为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高考诸多弊端的根源也在于其“统一性”。 高考长期以来的“大一统”局面,特别是“千校一卷”考试内容的统一,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无法根据自身需要选拔适合培养的人才,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 另外,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高等教育对象的集中性也将被打破,考生将来自各个年龄层和各个行业。 如果高考不是“与时俱进”,“统一”的优点有可能逆转为生命力的压抑者。 科学的结束警告了这个。 [12]因此,高考要保持长期的生命力,必须在坚持统考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适时、适度地进行多样化改革。 统筹兼顾,应成为新世纪高考改革的主旋律。从高考改革实践看,1999年,广东率先实施“3 X”考试科目改革,让高校自主选择“x”,拉开了统一高考多样化和高校招生自主权改革的序幕。 2000年,又在北京、上海、安徽等地进行了“春季高考”改革试点。 但这些改革仅限于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的变化,还没有真正涉及高考形式的变化。

要从根本上打破高考传统的“大一统”模式,可以考虑采取二次高考多样化改革模式。 这个模型还有两个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借鉴台湾联考的做法,将高考分为普通科和高职高专两种类型。 台湾的联考有大学联考和大专联考两种。 其中,大学联考面向报考“考究学术、培养专家”的大学和独立学院的考生,大学联考面向报考“教应用科学、培养技术人员”专业学校的学生,大学联考面向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二、三年制专业学校的[1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水平和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重要途径。 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教育计划、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各不相同,需求的生源素质也各不相同。 在过去的“大一统”模式下,一张考卷从清华大学、北大大学考入地方专业,使得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很难招收到适合培养的生源。 需要知道的是,考试分数高并不等于职业技能强。 常言道,大学生“高分低能”,其中“能”也包括职业技能。 除了考试原因外,由于高考实行分批次录取,高分者进入重点或本科,低分者进入高职高专,高职高专“低人一等”的误区也有所加强,高职生挤上“专科”的公共汽车,“专科”进入了第二次高考的局面为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和人才需求结构立体化的需要,招生入学应根据不同类型或层次进行多样化改革。 目前,培养高等教育专业技术人才的主体仍然是高职高专院校,基本属于专业类型,因此高考可以分为普通高校与独立学院本科统考和高职高专专业统考两种。 两类高考各司其职,本科高考侧重学术发展性和能力的衡量,专科高考侧重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衡量。 第二次高考是9月份举行的专业统考,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导下,广西招生考试院组织命制,成绩只能在专业水平上录取。 各考生可选择两次高考中的一次或两次报考。 [14]他认为,这不仅可以让不同类型或水平的大学招收合适的生源,而且也可以给考生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