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人才培养2012年度报告

职教云智慧职教

职教云智慧职教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活动评价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分析报告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二一二年十二月目录

前言............................ 1一、 学校的基本概况.............. 1二、 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 (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与效果分析............................................................................................2(二)办学条件........................................................学校规模....................三.四.学校的办学经费.......................................................................................................4(六)教师队伍....... ........................... 7 ..八.教育改革.......................... 9 .9 .教育管理.....................................素质教育.......................................................................................................................................... 11 . 12 . 12 . 12 . 11 . 11 . 12 . 11 . 12 . 12 . 11 . 12 . 12 . 12 . 12 . 11 . 12 . 12 . 11 . 12 . 12 .对外交流.......... 11 .十三.社会服务.................................11(十四)质量保障体系............................................................................................. 12(十五)社会评价..................................................................................................... 13四、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14结束语............................................................................................................................ 151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2011-2012 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 前言: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

的通知”(教高[2008]5 号)文件精神,学校自 2008 年起,依据数据采集平台相关信息,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不断进行自检自查和持续改进,切实加强教学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现结合学校 2011-2012 学年平台数据情况,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析。一、学校基本概况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始建于 1958 年,2002 年晋升为高职院校,隶属于省农委。学院 2006 年通过教育厅、财政厅遴选,被评为省级示范校;2007 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 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1 年顺利通过国家示范院校验收,被教育厅确立为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人才保障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牵头单位;2012 年被省政府批准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和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核心单位。学院位于牡丹江市,校园占地 126.3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7.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 2.88 亿元。现有教职员工 563 人,全日制高职在校生 6143 人。

二、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一)学校办学定位

以全日制农业类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兼顾成人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2

表 1 2011~2012 学年在校生结构情况汇总表年度 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

其中 全日制成人高职在校生 社会培训(含农民培训)

(人次) 高中起点 中职起点 其他

2012 6143 6025 118 0 207 8100(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以种植类、养殖类、食品加工类和农业经济管理类为主要方向,兼顾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黑龙江农业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建校五十多年来,始终坚持“立足乡村办学、倾心于农业教育、零距离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并举的办学思路,坚持“立足行业,面向本省,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遵循“校中田、田中校”的工学结合理念,逐渐形成了“学校在农村,课堂在田间,教研在基地,成果进农家”的办学特色。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与效果分析(一)办学体制机制

1.创新办学体制,搭建多方共育人才的平台

学院与农业类、机械类、制药类等企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由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县(市)政府联合成立产学研合作发展理事会。以政府为主导,校、企、政联合,由我院牵头成立了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2.创新合作机制,增强校企合作的原动力 通过订单培养、项目合作、技术合作、双岗双责双薪的互聘、产业链融入、产学研一体化园区共建等模式,增强合作育人的吸引力。校企双方合办专业、合作招生、合作教学、合作就业,共同承担办学3

成本,共同培养人才。(二)办学条件

学院建筑面积 272982 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 44.44 平方米,较2011 年同比增长 17.47%;宿舍面积 65962 平方米,生均 10.74 平方米;教室面积 42500 平方米,生均 6.92 平方米;图书馆面积 15118平方米,生均 2.46 平方米;实验(实训)室及实习场所面积 70,260.81平方米,生均 11.44 平方米;室内、外体育教学、运动场所 57875.34平方米,生均 9.42 平方米,较 2011 年都有明显增长。图书馆共藏图书文献 84 万册,生均图书 104 册。现有校内实训(室)基地 158 个,仪器设备总值达 9668.3 万元,较 2011 年同比增长 1.28%。(三)办学规模 学院整体办学规模较 2011 年同期略有缩减。高职在校生 6143 人,较 2011 年同比减少 12.28%,主要原因是一是学院地处农村一线,受传统观念影响,涉农专业的社会吸引力不高。

(四)办学经费 1.经费保障

2012 年度学校总收入 9575.25 万元,较 2011 年同比减少 9.79%;其中,学费收入 4849.99 万元,同比增加 3.99%,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 3473.95 万元,较 2011 年同比增长 11.59%;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 1248.49 万元,较 2011 年同比减少 55.99%,主要是 2011 年“示范校”专项建设资金的投入。2012 年示范校建设完成,无建设资金投入,所以专项投入大幅减少。2.经费支出分布比例

2012 年学院总支出 9661.05 万元,较 2011 年同比增加 2.39%,其中,日常教学经费 2774.85 万元,相对 2011 年减少 2.76%;教学4

改革及研究 717.88 万元,相对 2011 年提高 93.19%;师资建设 1820.35万元,相对 2011 年提高 72.43%。教学改革及研究经费及师资建设经费都较 2011 年大幅提升,主要是因为后示范建设时期,学院主抓内涵建设,教学改革投入较大。(五)专业建设

1.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现有与黑龙江省农业强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相适应的种植类、养殖类、农产品加工类、管理类、信息类、制药类、机电类、人文艺术类八大专业群,共计设置 48 个专业,其中招生专业 44 个,专业平均学生数为 140 人。表 2 专业情况统计表 2.专业适应产业结构情况 表 3 专业产业分布统计表

年度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专业数 学生数 专业数 学生数 专业数 学生数 2011 年 15 1641 11 2326 24 30362012 年 12 1200 12 1900 24 3043数量变化 ↓3 ↓441 ↑1 ↓426 ↑7截止 2012 年 8 月底,学院共开设专业大类 11 个,设置专业 48个。其中,服务于第一产业的 12 个,服务于第二产业的 12 个,服务于第三产业的 24 个。与 2011 年相比,新增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3.专业规模变化情况 与 2011 年相比,第一产业学生数减少了 26.87%,第二产业学生数减少了 18.31%、第三产业学生规模比较稳定。在校生规模绝对减年度 专业大类 专业种类 在校生数 2011 年 11 50 70032012 年 11 48 6143数量变化 ↓2 ↓8605

少幅度较大的是农林牧渔类专业和制造类专业。4.重点专业建设情况

至 2012 年 8 月止,学院有国家级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4 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1 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2 个,拥有特色专业 7 个。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被教育部列为《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建设专业。中药制药技术、新闻采编与制作等 8 个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见表 5。表 5 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情况统计表 级别 专业名称

示范院校国家级重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专业 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生物制药技术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建设专业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食品分析与检验、中药制药技术、财务管理、新闻采编与制作、软件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报关与国际货运、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六)师资队伍

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和战略性工作来抓。师资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上日趋合理,能够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391 人,校外兼职教师 226 人,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比为1.73:1,校外兼职教师数量比 2011 年略有增加。1.专任教师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391 人,兼职教师 226 人(折合 119 人),学生总数为 6143 人,教师总数为 510 人,生师比 12:1;专职教师授课6

总量为 99784 学时,专职教师占授课总量的 78.69%。副高以上 131人,中级 201 人,初级 53 人。高、中、初级职称教师的比例由 2011年的 1.5:2:1 变为 2.5:4:1;硕士学位教师 163 人,占专任教师41.69%,较 2011 年增长 11.33%,博士学位教师 5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青年教师达到 155 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 48.74%,较 2011 年提高了 10.71 个百分点;具有“双师”素质教师 288 人,占专业基础及专业课教师 73.66%。2.兼职教师 我院现有兼职教师 226 人,与上年大体相当,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 191 人,所占比例达 84.51%。兼职教师大多比较稳定,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娴熟,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指导专职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兼职教师承担的实践技能课程学时数逐年提高,2012 年达到 23452 学时。学院将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进行一体化管理,通过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和相关培训,着力提升兼职教师的职教理念,通过专兼职教师结对子、开展兼职教师说课大赛和全校性教学观摩活动,着力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通过弹性教学时间安排、兼职教师年度先优评选、人文关怀及联谊活动等,提高兼职教师的归属感。3. 名师与团队建设

学院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省级教学团队 1 个、省级名师 5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 3 人、省级教学新秀 3 人、首届青年教学能手 2 人、院级专业带头人 28 人,形成国家、省级、学院三级名师及教学团队梯次。4 个系部获得省级教学管理质量奖集体奖、4 人获得个人奖。有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 人;在各级各类行业协会担任理事等职务人员 50 余人,被行业企业聘请为顾问的教师达 100 多人。专任教师 2011 年完成人文社会科学类(教7改)课题 15 项,自然科学类课题 4 项;获成果奖共 139 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8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15 项,黑龙江省农委科技进步奖 6 项;在研课题与项目共 129 项,其中本年度新立项目 103 项;主参编教材 82 部;公开发表各级论文 243 篇。

(七)实习实训

1.实践教学条件现状分析

政行企校多方投入,共建共管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011-2012 学年,学院通过新建、改扩建实训室,使校内实训基地达到 158 个。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 70260.81 平方米,生均占有实践场所面积 11.44 平方米。学院共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9668.3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11,927.34 元。设备总数 6795 台套,其中大型设备数 291 台套。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 31 台,每百名学生拥有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 105 个。表 10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学年 实训基地 数

(个) 实践场所生均建筑面积(m2)

实践教学设备总值(万元) 实践教学设备生均值(万元) 实践教学

设备数

(台/套) 大型设

备数(台/套) 社会(准)捐赠设备值(万元)

2012 158 11.44 9668.3 1.57 6795 291 20学院不断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实践教学

的有序进行。2011 至 2012 学年新增设备值 102 万元,实验实训原材料(耗材)费用 277.71 万元,实训设备维护费用 101.01 万元。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由 2011 年的 86.25%提高到 94.87%,年累计为学生开放使用频次 3246687 人时,搭建起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仿真实训、顶岗实操四位一体的实践训练平台,完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2011至2012学年,学院各专业与286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的232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院各专业的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能够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在半年以上,顶岗实习8

实施全程的校企双重管理,同时学院与上述企业合作,订单培养学生766人,接受毕业生就业数618人。

2011 至 2012 学年,我院主要的合作企业数增长 47.42%、为企业培训员工数 1716 人。同时,企业支持学院兼职教师数量也增长 4.28%。这些变化反映出近年来学院校企合作取得的成就。2.实践教学管理

学院成立了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制订相关文件和记录文本,统筹规划实训基地建设,全面加强和规范过程管理和现场管理。校内实训基地实行统分结合、二级管理。开放共享,提高基地利用率。采取“教师承担项目、项目对接课程、学生参与管理、生产实训同步”的教学运行模式,使教学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3.注重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双季循环”模式,校企衔接、素质递进“2121”模式,行校结合、校企合作”三阶能力递进“411”模式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的形成,充分结合行业的特点,保证了学习内容与工作要求的一致性,体现了以学生职业能力提高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实现了学习和实践相渗透,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教、学、做”合一,确保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4.双证书获取

学院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深入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按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就可以直接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零距离对接,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学院有涵盖70个工种的9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资质。2011至2012学年鉴定在校生2255人次,服务社会鉴定538人次,为社会进行各类培训8100人。(八)教学改革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纯理论课程数量比例相对较小,纯实践课程比例逐步增加,理论+实践课程比例相对稳定且占较大比例。2012 年纯理论课程所占比例为 2.8%,与 2011 年相比大致相当,纯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为 17.8%,较 2011 年下降了 3.67 个百分点。表 11 课程类型情况统计表 学年 课程总数(门)

纯理论课程 纯实践课程 理论+实践课程门数 所占比例 门数 所占比例 门数 所占比例

2012 1500 42 2.8 267 17.8 1191 79.4学院制定了课程改革整体推进思路、整体推进措施、核心课程标准框架、课程设计流程、内容构建原则等课程改革规范,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同步推进。积极推进全员课改,组织召开了 219 个课改课题开题会。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 3 门、教育部教指委及省级精品课程 17 门。

报名招生

报名招生

(九)教学管理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梯队分明、精明干练的专职教学管理队伍,现有 9 名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其中硕士学位 6 人,占 67%;副高级以上职称 4 人,占 45%。各系部配备了教学主任、专业带头人、教学秘书负责系部教学管理。通过实施二级管理、专业带头人制度等有效举措,大大提升了教学管理绩效。至 2012 年 8 月末,共有教学管理制度 49 项,重新修订了《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要求广大教师深刻领会,认真执行,严格遵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确保了学院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及教学、研究、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学院四个教学单位及 4 位教学管理人员分10别荣获黑龙江省教学管理质量奖集体奖和个人奖。(十)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形成“六大素质并重、四全培养结合”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将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专业素质培养融入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素质活动和日常养成中,培养方式突出“全员、全程、全课、全景”。2.素质教育方法与手段不断创新

注重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突出培养

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2011 至 2012 学年共参加校外各项活动 190 多项,开展各项校内活动 1700 多项,社会实践、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类活动所占比重由原来的 50%多增加到 70%多。3.素质教育成效不断提升 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院共获国家二等奖 5项,三等奖 2 项,6 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并成为连续三届获得国家优秀组织奖的高职院校。

2011-2012 学年,学院先后开展了“西点烘焙实训周”、“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关注食品安全”大赛、校内插花技能大赛 、计算机办公软件技能大赛、中药调剂技能大赛、“芍药节校园导游服务活动”等赛事,有效助推了学生技能的提升,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我院学生在来自 168 所高等院校 668 名学生参赛的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中,获四个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并获团体一等奖及优秀组织奖,以绝对优势赢得了各方好评;在由 28 所院校 530 多名学生参加的黑龙江省高职院校计算机技能大赛中,6 名学生全部获得一等奖(共设 11 个)并包揽前六名;学生获11全国高校电子信息实践创新作品评选决赛高职组二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电子信息实践创新作品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十一)产教结合

学院长期与北大青鸟、阿里巴巴集团等单位合作办学,与正大集团、牡丹江畜牧局等286家单位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了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努力构建“政、协、企、校”四方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多方共育共管合作育人平台。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率达100%。与2011年相比,主要合作企业数、订单培养学生人数、为企业培训员工数逐年增加,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收入有大幅度上升,企业支持学院兼职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十二)对外交流 1.国内交流

学院先后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西藏日喀则地区农业代表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江苏省 10 余所高等职业院校等院校及团体就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农业设施及农牧技术、基于 ISO9000的教学管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达成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2.国际交流

学院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与国外学校进行合作。先后与韩国圣民大学、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农学院、泰国易三仓大学、韩国南首尔大学、加拿大的 11 所职业院校进行了交流。(十三)社会服务 1.健全培训体系,多层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12

2011 至 2012 学年培养村村大学生 24 人;通过承担农业部惠农项目等方式,于 2011 年 10 培训了宁安、桦南、勃利三个国家级示范县市共计 291 名农技推广人员。2011 年 11 月,为桦南农业局牵头举办的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班培训 50 名农民。2012 年 2 月对牡丹江地区海林、穆棱、绥芬河、林口、东宁五个市县的 500 名农民学员举办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班。2.送教下乡、为基层农民提供贴心服务

学院长期开展对牡丹江周边市县送教下乡活动,积极为牡丹江地方经济服务。共捐赠了实用农业图书 600 册,接待农民技术咨询 600余名,发放《作物栽培技术手册》、《食用菌技术手册》、《水稻栽培技术手册》等实用技术手册共计 1000 本、各类宣传单 2000 余份。(十四)质量保障体系

2012 年,学院继续实行基于 ISO9000 标准的教学质量立体监控体系,以“四说”与“四评”活动为载体,评教联动,深入开展说专业、说课程、说管理、说服务“四说”和评教、评学、评管理、评服务“四评”活动,全方位、全过程加强质量控制。1.以院系两级督导为主体,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学校设有教学督导室,以教学校长(管代)——专兼职督导(质检办成员)—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系部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一体的立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每学期从不同层面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使听课评课、评教评学、检查督导一体化,常态化。2.定期开展评教评学活动。以专家为主导院系两级督导的组织体系、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容体系、以评教评学为中心的运行体系、以企业参与、专兼结合、内外联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四大”质量体系,通过多种形式定期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校领导、同行、社会参13与评教比例明显增加,强化“教学保障”功能,保证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教务、高教、督导、系部联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检查活动。教学管理部门在学期初、期中、期末组织全校性的教学检查,平时进行随机抽查,监控教学质量,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检查结果纳入教师业务素质量化考核及津贴分配中。(十五)社会评价 1.学生评价

(1)新生录取率、报到率均略有下降

2012 年计划招生数 2900 人,实际录取数 2704 人,实际报到数1701 人,新生报到率 84.88%。主要原因是学院作为国家级示范校,省外生源名额比例加大,省外生源录取非常困难。涉农专业的社会吸引力一直不高,再加之家长及学生对大城市的向往,造成今年的录取及报到率有所下降。(2)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高

通过对学生报考本校的原因进行调查,11.88%的学生认可学院的品牌,51.97%的学生对学院的专业比较认可,15.52%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好,2.76%的学生认为学院技能培养质量高,4.98%的学生是他人推荐。2.用人单位评价

(1)毕业生对口率及就业率较高

几年来,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准确,突出专业特色和职业能力培养,使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2011 年应届毕业生对口率为 93.31%,就业率为 91.32%。(2)用人单位对学生质量非常满意

过对 70 多家用人单位进行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企业 14

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各种反馈信息表明:我院人才培养定位准确,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我院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用人单位反馈情况良好,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学生为 2228 人,满意率为 96.58%,一般满意的学生77 人,比率为 3.34%,无不满意的学生。3.社会关注度与日俱增

学院的快速发展,社会声誉的日益提升,学生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主管部门、新闻媒体、各行业企业都对学院的发展给予广泛关注。2011 至 2012 学年,学院先后被省教育厅、省政府确立为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人才保障项目和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成为省部共建国家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核心建设单位。四、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1.涉农专业招生难,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成因分析:受歧视三农的观念影响,传统的“适龄青年”群体报考涉农专业的考生总量严重不足,正在务农的“大龄青壮年”却被排斥在传统高考制度之外,使涉农专业的学生数量绝对减少,个别急需的专业甚至难以成班或无人报考,尽管我院采取多方措施,遏制这种情况,但是不具有普遍意义。同时,学院地处农村一线办学,尽管可以直接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却缺乏城市办学吸引力。长此下去,无法满足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改进措施:一是采取对涉农专业招生的特殊录取政策,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适龄考生”注册入学,同时创新全日制教学理念,实现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度融合,鼓励将农业高职教育课堂搬进县域,走进农业生产第一线;二是推出扶贫15

和助农政策,参照对师范生的免费政策,对涉农学生免除学费;四是探索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途径,尽快构建起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畅通高端技能型人才通向农村的通道;五是对涉农高职专业免费教育试点先行一步,学院党委决定,在政府出台涉农高职免费教育政策之前,学院将瞄准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和现代农业发展急需专业,在省内贫困地区和商品粮主产县,与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免费开展订单培养,计划以作物生产技术、兽医等 6 个专业为试点,招收300 名免费生。2.编制短缺、经费不足制约学院发展

成因分析:学院的编制还是中专时期的数量,与学院发展规模极不相称,也制约了学院对拥有企业经历的高技能人才的引进。高职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的特点,办学成本相对较高,但省级财政拨款相比本科院校明显偏低,学院办学资金不足,制约了学院的发展。改进措施:积极争取政策扶持,按照现有在校生规模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数量,并对涉农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落实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均拨款和对涉农院校资金支持政策,并向地处中小城市办学的农业院校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学院也将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为涉农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结束语

学院通过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全面分析和自我评价,展示了我院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成果,同时也明晰了不足与差距,学院将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借助首个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大好机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打造区域农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育中心、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中心。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