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中医古今误案评析----咳-嗽》

职教20条

职教20条

《中医古今误案评析----咳 嗽》

发表时间: 2008-7-12 17:50作者:杏林箫客源:民间中医网ngotcm.com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独立症状。 古人称有声无痰为咳嗽,有痰而无声为单独,有声而有痰为咳嗽。 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外邪侵犯肺,或痰浊内包,肺气不清,气不逆则咳嗽; 肺部、肾脏、脾气软弱,即使肺部空气不进入也能发生咳嗽。 外感咳嗽多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有风寒、风温、燥邪侵犯肺等不同症状类型。 内伤咳嗽多由久病体弱、伤肺阴引起。 正如清代医家陈修园所说:“外感咳嗽在肺,肺与他须脏。 这肺是书,以他脏为标准。 内伤的咳嗽,首先是伤他不洁,所以必因他不洁,肺也不洁,所以他是脏书,肺也是标准的。 '指出治疗咳嗽时要分清外感、内伤和标本,避免出现错误。 另外,“肺部娇脏”,用药时若配伍不当,往往难以治愈。由误判引起的审查1-内伤咳嗽误认为外感咳嗽个案

【案例】男,35岁,夜累失眠,感孤立病,痰如黄白脓,无孤立之声。 初春大寒,服了4帖小青龙汤,感觉喉咙里有血腥味,涨了血,吐血,口中左出一瓶,过了一会儿止住了。 这样一昼夜一次多。 被诊断为脉搏微弱,左侧较大,疲劳且孤立。 丹溪云(此疲寒,服燥热之剂动血,若不速之治,恐肺痿。 )。 遂予参、芪、术、归、芍药、陈皮、炙甘草、生甘草、不去节麻黄,煎成人藕汁,服用2天以减轻病痛。 但前药除麻黄,再予4帖血常规清。 脉搏蔓延还没有大收敛,人也筋疲力尽,吃饭也少,然后用中药在藕汁中加入黄芩、砂仁、半夏,半个月后就安全了。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朱丹溪医案》 )【审】外感咳嗽多由外邪束表、肺气不宣或肺气壅塞所致,治疗以祛邪为主,祛邪治愈; 内伤咳嗽多由污浊空气损伤所致,治疗应补养。 分辨不清时,内伤咳嗽为外感治疗,即为误治。 本例患者脾虚倒霉,湿热蕴痰,极易发热,治疗上宜用健脾化痰,且用小青龙汤之类的辛温解表祛湿,易发生血变,不可掉以轻心。2 .木火刑误认为风热内郁事件

【案例】李先生,女,45岁。 咳嗽3年多来,每日咳嗽3~7次,每次约3分钟,无痰,咳嗽时两肋及少腹牵引疼痛,剧中呕吐,有鼻子,如小儿百日咳,杂治无效。 饮食咨询一般,大便秘密,两三天一次,头晕腰困,口苦心寒。 舌质淡红苔少,脉象沉弦。 见其脉病,知肝咳,肝火犯肺,木侮金来,四逆散加减。 白芍15克、柴胡10克、甘草6克、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瓜蒌15克、苏子15克、青黛3克、乌梅15克。 三剂。查体:咳嗽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脉沉,左尺弱。 脉弦主肝旺,尺弱则表现肾虚。 木侮金者,水不含木。 补肾养肝,滋水含木。 津液承上来后,肺气清新,肃穆下降,不治停止咳嗽。 仿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24克、山药12克、乌梅10克、茯苓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苏子15克、丹皮10克。 五剂。三诊:咳嗽明显减少,每日一次,呕吐。 偶尔触摸右耳门洞,会引起咳嗽,不红肿,但不能抚摸按压。 疑似风热内郁,一触即发。 宣肺散热麻杏石甘汤试验:麻黄10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甘草3克、桑叶10克、蝉衣10克、桔梗10克、芦根10克。 两剂。四诊:单服一剂,咳嗽不减,每日可达六七次。 查用药有误,复查滋肾柔肝法。 沙参15克、麦冬15克、乌梅15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黄芩10克、苏子15克、甘草10克、羚羊粉(冲) 2克。 三剂。五诊:咳嗽复发减少,嘱遵医嘱继续服用3剂。 (《临证实验录》 )【评】《素问咳论》云:“肝咳嗽形,咳嗽时两肋下痛,怎么也转不过来。 转动的话两上臂下满”、“肝咳嗽不止的话,就会接受胆。 胆咳嗽形式,咳嗽吐胆汁”。 本案系肝咳嗽,首剂清肝已见效,采用后宗肝肾同源理滋肾柔肝,症状缓解,是本病的有效治疗法则。 途中触耳洞咳嗽不止引发一症,另辟蹊径,误用张扬,咳嗽不止,增添了戏剧性。 实际上也是治疗肝咳嗽的教训。3、风寒闭肺为痰热壅肺之误

【案例】高某,女,36岁,工人。 1992年1月30日就诊。 患慢性咽炎8年,半个月前偶感风寒、咳嗽、咳痰、无汗。 前医给予羚羊清肺丸等无效,病情日益恶化。 喉咙发痒、胸闷、咳嗽频繁、痰液少黏、口鼻干渴、水不多喝、无汗、无力、大便干涩,2~3天1次,尿稍黄。 月经正常,前一天刚结束。 观察咽部充血、舌红、苔黄饱满。 那脉搏很光滑。 听那两肺呼吸急促。 风寒侵袭肺部,放火吐痰。 治清热宣肺、降气化痰、止咳利咽。药用:荆芥穗10克、灯盏花10克、贯叶连翘10克、桔梗5克、生甘草5克、化橘红6克、紫绶10克、苦杏仁(碎) 10克、白顶10克、全瓜蒌4剂,每日1剂,水煎3次,每日得250ml药液,共分3~4次温服。 停止吃生的辛辣和油腻的东西。2月3日复诊:服药后咽痒逐渐消失,咳嗽胸闷减轻,进食好转。 但鼻涕加重,鼻涕黄,带血,余病如前。 证仍痰热,但重热。 保护前方,加强清洁肺部的力量。 药用:黄芩10克,总瓜蒌30克,竹茹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大贝母10克,桔梗5克,化橘红10克,紫菀10克。 再加6剂,药排除了所有的病。 (《颜正华临证验案精选》 )【审】患者先因风寒闭肺,咳嗽无痰。 前医不分外感、内伤,无视患者恶寒无汗表证之象,误诊为痰热壅肺,给予藏羚羊清肺丸等寒凉之品,困惑风寒客肺,引火生痰。 痰液相结,致痼疾,口鼻干涩,喉咙发痒,咳嗽痰液黏稠,胸闷气促。 面部经常仔细诊察,进行正确的辨治,从而减少了药源性疾病。4、秋燥犯肺部误认为是外感热事件【案例】赵某,男,19岁,学生。1968年10月8日初诊。患者自昨日起,突然发热恶寒,头痛头胀,干咳少痰,口于咽燥,小便微黄,大便正常,舌质干红,苔薄黄,脉浮微数,辨证为外感风热,侵袭肺卫。治拟清热解表,宣肺化痰,方予银翘散加减。

全国教育信息化

全国教育信息化

2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2次分服。

10月10日二诊:诸症不减,干咳加剧,痰黄稠而夹有血丝,鼻燥唇焦,苔黄燥,脉浮而数。思量前用一派苦寒清热之药,何以反而不效呢?复审脉症,始从诸多内热化燥之象而悟及《医门法律。伤燥病》所论,仲秋之时多为燥气肆虐,遂改辨病为秋燥,辨证为温燥伤肺,灼津伤阴。治拟清肺泄热,润燥生津,方予清燥救肺汤合麦门冬汤加减。 处方:生石膏(先煎)15克,净连翘、天麦冬、北沙参、肥玉竹、光杏仁、瓜蒌仁、浙贝母、天竺黄、天花粉、干葛根、炙杷叶、生甘草各10克。6剂,如前煎服。 10月16日三诊:诸症悉减,苔转薄白而十,脉呈细数,燥热未尽,津伤难复,原方去连翘、天竺黄,加十苇茎、东阿胶(烊化,兑服)各10克,先后计服10剂而愈。(《中医失误百例分析》)

【评析】燥邪所致的咳嗽,多有表证,临床上易与风热或风寒咳嗽相混淆,患者初诊见发热恶寒、头痛、苔薄黄、脉浮数等症,似外感风热。但若细审脉症,其初诊即见干咳少痰、口干咽燥、舌质干红等症,又病发仲秋,可知其为温燥伤肺无疑。正如《医醇媵义·秋燥》称"立秋之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然却误从外感风热为治,服清热解表之药后病情加剧。二诊改从肺燥伤阴而治,才使诸症得平。由此可见,临证非但应详审脉症,而且要审时度势,否则即难免误诊、误治。 5.肝胃气滞,木火刑金误辨为寒邪蕴肺,化热灼阴案

【案例】王某,男,43岁,干部。患者咳嗽年余,自觉胸脘闷胀,每因感寒、劳累或心情不畅而加重,前经有关医院所摄X线胸片而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经治疗,病情依然时轻时重。近因受凉及心情郁怒又有所加剧,遂于1987年3月12日延余诊治。

刻下:胸闷咳嗽,痰白量少,心烦多梦,脘腹胀满,动则气急似喘,饮食尚可,小便正常,大便不爽,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细弦。证属寒邪蕴肺,化热灼阴。治拟宣肺降气,敛阴止嗽,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处方:淡黄芩、炙麻黄、炙苏子、炙冬花、甜杏仁、炙杷叶各10克,熟白果、五味子、生甘草各6克。每日3剂,水煎取汁,2次分服。 3月16口二诊:咳嗽不减,余症如初,并增口干口苦、大便燥结、脉弦细而数之表现,症脉合参,当属肝胃郁热,上干肺脏,以致清肃失司,咳嗽不除。治宦疏肝解郁,清降胃腑。处方:醋柴胡、杭白芍各12克,炒枳实、清半夏、瓜蒌仁、赤茯苓、焦槟榔、肥知母、桑白皮各10克,生石膏(先煎)15克,生大黄(后下)、淡吴萸各3克,川黄连、生甘草各6克,3剂,煎服同前。 3月20日三诊:诸症悉减,续服原方5剂,后又从疏肝健脾、宣肺降气之法组方调理半月余而获愈。(《中医失误百例分析》) 【评析】患者咳嗽之病已逾年余,每因情志不畅等因素所促发,且兼胸腹满闷、心情烦躁、大便不爽、两脉弦细等表现,实由肝胃气滞,郁热上扰,木火刑金使然。初诊医者一见咳嗽,便认为病位在肺,治以宣肺降气,敛阴止嗽,属舍本逐末之举。故二诊复增口干口苦、大便燥结、脉数等表现,只有转从疏解清降为治,才使得肝郁解、火热清、胃腑降、气机顺,不治肺而咳自止。

6.痰饮咳嗽误用补土生金案

【案例】叶益丰治徐某,女,45岁。患者体素丰盛,自患肺结核三载后,形瘦骨立,经摄片检查诊为右上空洞型肺结核。症见形体消瘦,面色暗黑,咳嗽痰多,甚则呕吐涎沫,胸闷短气,身倦乏力,脘痞作胀,有时鸣响,纳呆不饥,头晕目眩,舌苔白润,脉沉弦。拟为脾虚失运,土不生金,用六君子汤加川贝母、百部、甜杏仁,进服5剂不应,再加黄芪、谷芽、冬虫夏草,又进10剂,诸恙依然。后从《金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为治,以温化痰饮。处方:茯苓、党参各15克,甘草、法半夏、干姜各12克,细辛、五味子各9克,百部30克。3剂后诸症略有改善。继进10剂,诸恙渐平,食纳复苏。守原意再进10剂,诸症悉除,形神渐复。痰饮已去,改用六君子汤加五味子、百部,调理3月余,形丰神振。(《中医误诊误治·肺痨误用培土生金案》) 【评析】痰饮咳嗽与脾虚失运关系密切,但脾虚有气虚与阳虚之别,气虚者宜健脾补气,阳虚者宜温中化饮。若本虚不明,多致误治。治病求本,乃中医取效的关键。有些证情病理机制大体相同,这就需要医者不忽视任何临床征象,仔细辨证,辨明病因病机,若辨别不清,容易误治。 7.风寒咳嗽误用苦寒清热案

【案例】张发荣治陈某,男,31岁。盛夏夜间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咳嗽痰多,质清稀。曾用感冒冲剂、川贝精片、强力霉素、螺旋霉素等治疗2天,病情未见好转,咳嗽加重,咳则胸痛,夜间需服可待因、安定方可入睡,遂来医院诊治。体温39.5℃,咽部充血,右肺中部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血象:白细胞11.8×10/I,中性粒细胞0.85。胸片示右肺中叶有一3 cm×3 cm边界模糊不清片状阴影。诊断为右肺中叶肺炎。患者体温虽高,但询之却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咳引右胸痛,声音重浊,吐白色泡沫痰,饮食少思,精神欠佳,小便清长,舌色不红,苔白腻,脉浮紧,一派风寒袭表,肺失宣肃之象。病既属风寒实证,则不惑于"夏月无正伤寒之说",遂用辛温重剂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予麻黄汤合葛根汤。麻黄、桂枝、白芍、大枣、杏仁各15克,葛根30克,甘草、生姜各10克。急令煎汁,不分昼夜,每3小时服1次。服药2小时后微微汗出,体温开始下降,24小时体温降至正常,恶寒发热顿减,咳嗽减轻。原方再进l剂,咳嗽再减,但见口干,咳嗽少痰,咳痰不爽,由于已有化热之象,故改用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服药4剂,病获痊愈。[新中医,1992,(5):46] 【评析】外感风寒,卫气被遏,肺气郁闭,郁而化热,甚至出现高热持续难退的情况。在临床上见到发热,要先求其病因、病机而后据其施药,万不可一见发热就投苦寒清热之品,这样容易导致邪气冰伏,使咳嗽加重难愈。 8.寒饮阻肺,肺脾气虚误用清热泄肺案

【案例】黄云治方某,女,51岁。因淋雨受凉,出现发热恶寒,咳嗽身痛,以感冒论治3日不效,且咳剧,胸痛,气促。查血常规:白细胞13.8×10/I,中性0.79,淋巴0.21。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以中西医结合,先用麻杏石甘汤、清燥救肺汤、定喘汤,配合庆大霉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治疗,1周后虽寒热退,但咳嗽不止,夜间为甚,彻夜不得眠,胸痛,吐黄白稀痰,量多,纳差乏力,脉细结,舌质淡暗,苔淡黄、根部稍厚,面色少华。以脾肺气虚、寒饮阻肺辨证,治以补益肺脾,散寒化饮。拟六君子汤合小青龙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2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麻黄7克,桔梗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5克,干姜7克,细辛3克,蒲公英12克,甘草5克。4剂咳喘渐平,渐撤西药,再守方4剂.咳嗽渐止,睡眠明显改善,纳食倍增。仍以六君子汤加味调理半月而愈。[中医杂志,1993,(10):596] 【评析】寒饮阻肺与热郁于肺的咳嗽性质不同,本例患者从临床表现来看,"黄白稀痰,量多"为寒饮阻肺,郁久渐化热之象,"纳差乏力,脉细结"为肺脾气虚之证,治当补益肺脾,散寒化饮。若一味清肺并大量使用抗生素则会使肺脾之气愈加虚弱,而咳嗽不易痊愈。

9.痰热蕴肺,脾肾阳虚纯用清化痰火之误案

【案例】陆某,男,55岁。近1年来舌苔灰黑,口干不欲多饮,咳嗽痰多,有时为黄稠痰,少寐,大便多溏,脉象轻取弦数,重取沉细无力。观以前所服之方,多属清化痰火,疗效平平。此证肺热多痰是标,舌苔多津液,舌质不绛,口干而不欲多饮;脉象重取沉细无力,知非实热,脾肾阳虚,是病之本。

报名招生

报名招生

方药:肉桂粉(吞服)3克,制附片3克,炮姜3克,炒潞党6克,炒白术9克,炙黄芪12克,炙远志4.5克,炒熟地6克,炒山药12克,米炒南沙参9克,夏枯草9克,炒子芩1.5克,熟枣仁12克,煅龙齿15克,法半夏6克,炒秫米(煎汤代水煎药)30克。服药5剂,灰黑之苔大减,再服10剂。灰黑之苔基本消失。其余诸症亦随之好转,后以温养脾肾,培土生金法善其后。(新医药杂志,1978,(6):11) 【评析】患者症见咳嗽痰多黄稠,口干,舌苔灰黑,脉象轻取弦数,故前诸医均误诊为痰热蕴肺。然仔细分析,患者口干而不欲多饮,舌质不绛,舌苔多津液,苔灰黑亦主寒甚,脉象重取沉细无力,知非实热,乃脾肾阳虚,此为病之本。故治以温脾肾之阳,稍佐清上之品而病愈。此案提示,对于症状复杂之病,应症、舌、脉互参,究其病因病机,不可为标象所迷惑。 10.肺气虚咳嗽误用养阴润肺案

【案例】董斌传治周某,女,38岁。感冒发热后咳嗽半月,干咳无痰,气急而促,入夜咳剧,咽干口燥,胸闷不畅,咳引胁痛,身无寒热,纳呆寐差,溲黄便干,舌质淡胖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先以热病伤肺阴,用清燥救肺汤化裁,沙参、麦冬、生石膏、炙枇杷叶、桑皮、知母、桔梗、阿胶、甘草。服5剂,告日:大便已畅,干咳不减。又思药力未到,前方加大阿胶用量,继服5剂,服药后不仅干咳未减,反致胸闷纳呆更甚,无奈另请某医诊治,某医辨为肺气虚甚,用补中汤加五味子、乌梅愈之。余反复思之,热病后之干咳,虽阴虚居多,但病人既无阴虚之午后烦热,且舌淡不红,脉亦不数,怎能偏执阴虚一端?验之临床,始发现热病干咳不已,确有不少属肺气虚损之症,采用补气敛肺法治之,确有良效。(北京中医,1993,(5):51) 【评析】感冒发热,咳嗽不愈,多为虚证,对于本例患者来说,必须辨别属阴虚还是气虚。若忽略纳呆、舌质淡胖嫩、脉沉细无力等肺气虚之征,以为系热邪伤阴而用养阴润肺,即发生误治。 11.瘀血咳嗽误用清肺止咳案

【案例1】管济生治刘某,女,22岁。患者于10个月前被自行车撞伤右侧胸部,当时治愈。2个月前又因负重努伤,胸痛复发,且伴咳嗽,自服参三七伤药片和止咳糖浆,未见好转。症见胸痛拒按,气短似喘,咳嗽断续而无痰,咳声低弱而沉闷,每逢吃饭,其咳频甚,并伴有月经过期,经来腹痛,血色紫黯而有小瘀块。舌质微淡,舌尖可见四五枚针尖样瘀点,舌苔薄白,脉象弦细。证属肺络瘀阻,肺失清肃。治以保肺逐瘀,肃肺止咳。 处方:炒党参、苏木、全当归、桃仁(打)、杏仁(打)、炒枳壳、生茜草、红花各10克,旋复花(包)5克,广郁金、橘红络各5克,水蛭3克。服上方3剂,闷咳显减,胸痛亦有缓解。遂宗原方去枳壳、水蛭,加柴胡、花粉各10克,续服5剂。1年后随访,咳嗽、胸痛已愈,病未复发,月经亦随之正常。(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8):11) 【案例2】徐炳琅治胡某,男,68岁。因外伤右胸胁持续钝痛,伴咳嗽气急,诊断为右侧第6、第7、第8肋骨骨折,肺部感染,入院后抗感染治疗3天无效。刻诊:右侧胸胁痛不可忍,入夜尤剧,不得转侧,咳逆倚息不得卧,声高息涌,咳痰黏稠,舌暗红,脉弦微涩,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干湿哕音。证属瘀滞肝络,逆乘犯肺。治宜活血化瘀,疏肝通络。 处以复元活血汤:柴胡15克,瓜蒌根、当归、桃仁各10克,红花、甘草、穿山甲各6克,大黄(后下)30克,2剂。服药后数更衣,咳喘顿挫,胁痛减。上方减大黄为15克,更进3剂,咳止喘平,胁痛续减,可自转侧,调理半月而愈。(浙江中医杂志,1993,(2):68) 【评析】《血证论》云:"瘀血乘肺,咳逆喘息。"瘀血阻滞,逆乘犯肺,肺气失于宣降,亦可上逆而咳。由于瘀血咳嗽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临床医家故常因忽略了瘀血这一病因而误诊误治。在临床上,胸部外伤,妇女产后出现咳嗽,要想到瘀血咳嗽的可能。 12.肝病之咳用止咳化痰之误

【案例1】熊寥笙治某患者,男,30岁。咳嗽2月余,服中西药未效,多为祛痰散寒、清热润燥之剂。症见咳嗽吐痰,早晚为甚,气上逆则咳剧,时作寒热,头晕胁痛,胸闷不舒,疲乏少食,口苦咽干,痰涎壅塞,咽喉如物梗阻,神情抑郁。苔薄白,脉微弦。证属七情郁结,气郁生痰,肺道不利而咳,肝之病也。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用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味:柴胡9克,当归9克,白芍9克,云苓9克,白术9克,薄荷9克,苏叶3克,厚朴9克,法夏9克,金钱橘9克,川贝6克,甘草3克。服6剂,药后咳嗽气逆减,喉问有物梗阻感消失,寒热不作。又服4剂。逍遥丸早晚吞服以善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案例2】朱良春治某女性患者,2l岁。咳嗽痰少,时夹血丝,两颧红赤,两胁引痛,午后自感全身皮肤烘热,病已3月余。曾服中药30多剂,效不显。苔少,舌质红,脉弦细数。前医认为是阴虚作咳,又值秋令,阴虚燥咳无疑。随即予养阴润燥之剂3剂。复诊时患者诉说服药后曾获小效,但胁痛反剧,再拟前方加重药量续进之,服后仍旧罔效。乃求诊于朱老。朱老问:"胁痛原来有否?"患者答:"宿有两胁时痛,且情志易于冲动。"此并非单纯阴虚燥咳,而是肝郁化火,肝火灼金,木击金鸣,又病程较长,阴分亦亏。乃于原方中加入解郁清肝泻火药。药用:北沙参12克,寸麦冬12克,蒸百部18克,软柴胡4.5克,黛蛤散(包煎)12克,旋复花(包煎)9克,生白芍9克,枯芩4.5克,瓜蒌皮9克,粉丹皮4.5克,焦山栀4.5克。4剂后,咳已平,胁痛亦减。拟一贯煎去当归,加生白芍9克,瓜蒌皮9克,2剂而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1):22)

【案例3】张建明治朱某,男,51岁。胸闷气急反复发作12年,一旦心思愁结则哮喘必作。发则先呈脘腹膨满,继则胸闷如窒,呼吸急促,喉中痰呜,但得嗳气或矢气则证少宽。诊其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带弦。辨为肝气郁结,肺气痹阻。治从疏条肝气。处方:炒柴胡15克,制香附20克,焦枳实壳、八月札、郁金、炒白术芍、当归各9克,淮小麦60克,大枣10枚,炙甘草、桔梗各6克,炙苏子、葶苈子各30克,代赭石90克,灵磁石60克,僵蚕、蝉衣、水蛭各6克。服3剂后哮证顿衰,又续服上方4剂,逆气悉平。即处逍遥丸,嘱其常服,以善其后。(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4):9) 【案例4】常秀贞治刘某,女,42岁。咳嗽2月余,痰白量少。曾服白霉素、蛇胆川贝液、止嗽散等未效。精神抑郁,咳嗽阵作,伴胸闷,两胁胀痛,恼怒则症状加重,苔薄白,脉弦。X线透视诊断为支气管炎。辨证为肝气郁结,肺失宣降。治宜疏肝解郁,宣肺止咳。连服8剂而愈。(山东中医杂志,1992,(5):28) 【评析】肝喜条达,主疏泄,病人七情不遂,肝气郁结,可致肺失宣降,气逆作咳;气郁生痰,阻滞气道,也能致咳;气郁日久化火,上逆侮肺作咳,即"木火刑金"。此类咳嗽当从肝治,以疏肝解郁为先,肝气调达,则肺气肃降,咳喘自止。   

7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